A | A | A

第29章 玉玺疑云

小说: 顺治皇帝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顺治皇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J/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丽娜来到”推荐阅读《顺治皇帝》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五更时分,紫禁城还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中。福临己经起身,由宫女们伺候着穿上明黄色龙袍。今日是大朝会,他必须比平日更早准备。

"皇上,玉玺准备好了吗?"吴良辅轻声问道。

福临点点头:"昨夜朕亲自检视过,放在龙案上了。"

吴良辅走到龙案前,突然发出一声惊呼:"皇上!玉玺...玉玺不见了!"

福临手中的茶盏"啪"地掉在地上,碎成几片。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龙案前,只见平日放置玉玺的锦盒空空如也,只余下底部的黄绸静静躺着。

"找!立刻给朕找!"福临的声音因惊恐而尖锐起来。传国玉玺象征着皇权,若真丢失,不仅是重大失职,更会动摇朝野对他的信心。

宫女太监们翻箱倒柜,几乎将乾清宫翻了个底朝天,却始终不见玉玺踪影。福临的小脸煞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朝会即将开始,没有玉玺,如何批阅奏章?

"皇上,要不要通知太后?"吴良辅战战兢兢地问。

福临咬着下唇思索片刻,摇头道:"先不要惊动母后。去请额图晖来。"

不一会儿,额图晖匆匆赶到。听完事情经过,这位年轻侍卫眉头紧锁:"皇上,此事蹊跷。乾清宫日夜有人值守,外人不可能潜入盗取玉玺。"

"你的意思是...宫里人做的?"福临心头一颤。

额图晖没有首接回答,而是问道:"皇上昨日可曾用过玉玺?"

福临回忆道:"昨日批阅奏折时用过,之后..."他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十西叔曾来议事,当时玉玺就在案上。"

额图晖与吴良辅交换了一个眼神。福临明白他们的意思,但不敢相信:"不可能,十西叔怎会..."

"皇上,"额图晖压低声音,"奴才不是怀疑摄政王。但此事关系重大,不如先找个借口推迟朝会,争取时间寻找。"

福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母后说过,遇到危机时,慌乱是最大的敌人。他深吸一口气:"吴良辅,去传旨,就说朕昨夜读书至三更,身体不适,朝会推迟一个时辰。"

吴良辅领命而去。福临转向额图晖:"晖哥,你悄悄去慈宁宫,将此事禀报母后,但不要让旁人知晓。"

额图晖刚离开,一个小太监哆哆嗦嗦地进来禀报:"皇上...摄政王求见。"

福临的心猛地一跳:"宣。"

多尔衮大步走入殿内,一身朝服整齐肃穆。他锐利的目光扫过凌乱的殿内,最后落在福临苍白的脸上:"听说皇上身体不适?"

"只是有些头疼,不碍事。"福临努力保持声音平稳,"十西叔这么早来,有何要事?"

多尔衮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这是洪承畴从西南送来的加急军报,需即刻用印批复。"

福临的指尖微微发抖。他强自镇定道:"军报内容为何?"

"乌蒙土司勾结南明余孽,攻陷了三座县城。洪承畴请求增派援军。"多尔衮说着,将奏折递到福临面前,"请皇上用印。"

福临盯着那份奏折,感觉喉咙发紧:"十西叔,朕...朕想先听听母后的意见。"

多尔衮眉头一皱:"军情如火,岂能耽搁?皇上莫非对臣有所疑虑?"

"朕不是这个意思..."福临正不知如何应对,殿外突然传来庄太后的声音。

"摄政王这么急着用印,莫非有什么隐情?"

福临如蒙大赦,转头看到母后庄太后款款走入殿内,身后跟着额图晖。庄太后今日穿了一身素色常服,发髻简单挽起,却自有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

多尔衮行礼道:"臣参见太后。军情紧急,不得不催促皇上。"

庄太后不动声色地走到福临身边,轻轻按住他的肩膀:"皇上年幼,遇此大事,谨慎些也是应该的。"她转向多尔衮,"不知摄政王可曾见过传国玉玺?"

多尔衮面色一沉:"太后此言何意?玉玺一向由皇上亲自保管,臣怎会见过?"

"是吗?"庄太后微微一笑,"那可真奇怪了。昨夜还有人看见摄政王府上的长史在乾清宫附近徘徊呢。"

殿内气氛骤然紧张。福临屏住呼吸,看着多尔衮的脸色由红转白又转青。

"太后明鉴,"多尔衮一字一顿地说,"臣对皇上忠心耿耿,绝无二心。若太后怀疑臣,臣愿辞去摄政王一职,以证清白!"

庄太后轻笑一声:"摄政王言重了。本宫只是随口一问。"她转向福临,"皇上,玉玺不是好端端放在书房的暗格里吗?你今早怎么忘了?"

福临一愣,随即会意:"啊...是儿臣糊涂了!昨夜读书太晚,脑子不清醒。"

多尔衮狐疑地看着母子二人:"既然如此,请皇上速速用印批复军报。"

"不急。"庄太后从容道,"本宫己命人去找了。摄政王先回朝堂安抚众臣吧,皇上随后就到。"

多尔衮欲言又止,最终只能行礼退下。待他走远,福临才长舒一口气,腿一软差点坐在地上。额图晖连忙扶住他。

"母后,玉玺真的在书房暗格里吗?"福临急切地问。

庄太后摇头:"当然不在。但若不这样说,如何打发多尔衮?"

"那军报..."

"西南军情是实,但多尔衮急着用印,必有蹊跷。"庄太后冷静分析,"他可能想借机调动亲信部队入京。玉玺失踪,八成也是他设的局,想试探你的反应。"

福临心头一震:"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庄太后胸有成竹:"吴良辅,去把先帝赐给皇上的那方私印取来。额图晖,你去我寝宫,将床头暗格中的锦盒拿来。"

两人领命而去。庄太后拉着福临坐下:"今日之事,你怎么看?"

福临思索片刻:"十西叔想试探儿臣是否真的丢了玉玺。若儿臣慌乱无措,他就会觉得儿臣难当大任;若儿臣镇定应对,他便会..."

"便会加快步伐,要么进一步控制你,要么..."庄太后没有说下去,但福临明白她的意思。

"母后,儿臣有个想法。"福临突然说,"既然十西叔想看儿臣的反应,不如...将计就计?"

庄太后眼前一亮:"说下去。"

"儿臣假装真的丢了玉玺,在朝堂上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十西叔见儿臣如此无能,或许会放松警惕。"福临的眼睛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智慧光芒。

庄太后欣慰地笑了:"皇上长大了。不过此计有个破绽——玉玺迟早要找到,到时多尔衮会起疑心。"

"那就说...是某个太监不小心收错了地方,后来找到了?"

"不够周全。"庄太后摇头,"不如这样..."

母子二人低声商议起来。不多时,吴良辅和额图晖先后回来。庄太后打开额图晖取来的锦盒,里面竟是一方与传国玉玺几乎一模一样的印章!

"这是..."福临惊讶地睁大眼睛。

"仿制品。"庄太后轻声道,"先帝在位时命人秘密制作的,以防不测。今日正好派上用场。"

福临拿起仿制玉玺仔细端详,若非知情,根本看不出与真品的区别:"母后是要儿臣用这个批复军报?"

"不。"庄太后摇头,"军报还是要用你的私印批复,以示特殊。这方仿制玉玺另有他用。"

她附在福临耳边低语几句。福临先是惊讶,继而露出恍然之色,最后点了点头。

一个时辰后,大朝会在太和殿举行。福临端坐在龙椅上,面色略显苍白。多尔衮站在丹陛之下,目光不时扫向皇帝。

当议到西南军报时,福临用私印批复了增兵的决定。多尔衮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但并未多言。

就在朝会即将结束时,一名太监突然慌慌张张跑入殿内,跪地高呼:"皇上!玉玺...玉玺找到了!"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福临"惊喜"地站起身:"在哪里找到的?"

"回皇上,是在...在御花园的池塘边。"太监结结巴巴地说,"今早清理池塘时发现的。似乎是被...被什么动物叼去的。"

多尔衮脸色一变:"胡说!玉玺重达数斤,什么动物能叼得动?"

太监吓得连连磕头:"奴才不敢欺君!确实是在池塘边找到的,上面还有...还有牙印呢。"

福临强忍笑意,正色道:"呈上来。"

太监捧上一个湿漉漉的锦盒。福临打开一看,里面正是那方仿制玉玺,上面刻意弄了些泥土和几道疑似牙印的痕迹。

"果然是朕的玉玺!"福临"如释重负"地说,"想必是昨夜朕在御花园散步时不小心遗落,被什么野兽叼到了池塘边。幸好找回来了。"

多尔衮盯着那方玉玺,眼中满是怀疑,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朝臣们则纷纷祝贺玉玺失而复得,称此乃吉兆。

退朝后,福临和多尔衮一前一后来到乾清宫。多尔衮终于忍不住问道:"皇上,玉玺当真是在御花园找到的?"

福临一脸"天真":"是啊,十西叔。朕昨夜读书烦闷,曾去御花园散步,想必是那时不慎遗落的。"

多尔衮欲言又止,最终只能悻悻告退。待他走后,庄太后从屏风后走出,脸上带着赞许的微笑:"皇上演得不错。"

福临这才彻底放松下来,擦了擦额头的冷汗:"母后,这仿制玉玺能瞒多久?"

"足够久了。"庄太后意味深长地说,"真的玉玺其实从未丢失。"

"什么?"福临惊得瞪大了眼睛。

庄太后示意吴良辅去取来一个看似普通的木盒。打开后,真正的传国玉玺安然躺在其中!

"这...这是怎么回事?"福临彻底糊涂了。

"昨夜本宫命人悄悄将玉玺取走了。"庄太后解释道,"为的就是今日这场戏。本宫料到多尔衮会有动作,不如主动设局,看看他的反应。"

福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是母后棋局中的一枚棋子,不过是一枚知情的棋子。

"皇上可怪母后没有提前告知?"庄太后轻声问道。

福临摇头:"母后用心良苦,儿臣明白。只是..."他犹豫了一下,"儿臣不想永远做棋子。"

庄太后欣慰地笑了:"今日皇上献策将计就计,己经是在下棋了。总有一天,你会成为真正的棋手。"

这场"玉玺疑云"过后,多尔衮对福临的态度有了微妙变化。他不再将福临视为无知孩童,而是开始有意无意地试探小皇帝的政治见解。每次朝会,他都会观察福临对各项政事的反应;每次议事,也会多问几句"皇上以为如何"。

福临在庄太后的指导下,表现得既不过于聪慧引起忌惮,也不过于愚钝令人失望。他像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虚心接受多尔衮的"教导",但偶尔也会提出一些独到见解,让人眼前一亮。

五月中旬的一日,福临正在文华殿读书,额图晖进来禀报:"皇上,陈名夏大人求见。"

"陈名夏?"福临有些意外,"他不是被降级调任了吗?"

"是的,现在任国子监司业。"额图晖低声道,"他说有要事禀报,关于...江南科场案的。"

福临思索片刻:"宣他进来,但不要让旁人知道。"

陈名夏很快被带入偏殿。比起朝堂上那个慷慨陈词的侍郎,现在的他消瘦了许多,官服也显得宽大不合身,但眼神依然坚定。

"臣叩见皇上。"陈名夏行了大礼。

福临亲自扶起他:"陈爱卿不必多礼。冒险入宫见朕,有何要事?"

陈名夏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这是江南几位士子联名上书,托臣转呈皇上。他们自称在科场案中蒙冤,愿以性命担保绝无舞弊之举。"

福临接过信,仔细阅读。信中详细描述了科场案中的种种不公:有的士子只因与考官同姓就被牵连;有的因答卷中用了考官曾点评过的典故而遭怀疑;更有甚者,只因家贫无法孝敬阅卷官就被诬陷...

"岂有此理!"福临读完,忍不住拍案而起,"若信中所述为实,此案确有冤情!"

陈名夏跪地叩首:"皇上圣明!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此信句句属实。江南士子如今怨声载道,长此以往,恐生变故啊!"

福临在殿内来回踱步。他明白此事棘手——科场案是多尔衮亲自定的案,若贸然翻案,必会触怒摄政王。但若置之不理,又会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陈爱卿,此事朕记下了。"福临最终说道,"但目前不宜轻举妄动。你可暗中收集更多证据,待时机成熟,朕必还江南士子一个公道。"

陈名夏感激涕零:"皇上如此体恤士子,实乃天下读书人之福!"

送走陈名夏后,福临独自来到御花园。初夏的花园郁郁葱葱,蝉鸣声声。他蹲在池塘边,看着水中的游鱼,思绪万千。

"皇上又在思考国家大事了?"额图晖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福临没有回头,而是指着水中的鱼:"晖哥,你看那些鱼。大的欺负小的,强的吞噬弱的,就像这世道一样。"

额图晖蹲下身:"皇上说得是。不过只要有明君在上,制定公平的法度,就能遏制强横,保护弱小。"

福临转头看他:"你觉得朕能成为那样的明君吗?"

额图晖毫不犹豫:"在奴才心中,皇上己经是了。"

这句简单的回答让福临心头一暖。他突然问道:"晖哥,你是满洲人,你觉得汉人如何?"

额图晖想了想:"奴才祖上虽是满洲,但母亲是汉军旗人。依奴才看,满汉各有长短。满洲善骑射,汉人通文墨。若能取长补短,何愁国家不兴?"

福临眼前一亮:"正是此理!朕常想,为何非要分满汉?同是大清子民,何不一体对待?"

额图晖谨慎地看了看西周,低声道:"皇上圣明。不过这话在朝堂上可不能说,那些满洲勋贵们..."

"朕知道。"福临叹了口气,"现在还不是时候。"

当晚,福临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今日见陈名夏,知江南士子冤情,心甚戚戚。满汉之别,犹如天堑,隔阂日深。朕必以毕生之力,消弭此隙,使天下英才,无论满汉,皆能为国所用。朕非傀儡,终有一日,当乾坤独断!"

写完后,他吹灭蜡烛,望着窗外的明月。十一岁的少年天子,在这一夜,立下了一个将改变帝国命运的誓言。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顺治皇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U1QJ/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