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章 西河风起 魏秦暗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长生纪:两千年朝代游 http://www.220book.com/book/U36D/ 章节无错乱精修!
 

张云鹤离开关中的那个清晨,渭水两岸的积雪尚未消融。他没有选择官道,而是沿着冰封的河岸向西而行,单薄的身影在白茫茫的天地间显得格外孤寂。商鞅的结局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五马分尸的惨烈画面与新法推行时的轰轰烈烈反复交织,让他对“历史进步”这西个字有了更沉重的理解。

长生的秘密是他唯一的依仗,却也成了永恒的枷锁。系统消失后,他再也无法精准定位时空节点,只能凭借历史知识和地理记忆摸索前行。他想去西河郡看看,那里是商鞅变法后秦国收复的失地,也是魏秦两国反复争夺的前沿,或许能在那里找到暂时安身的角落。

——

西出函谷关的路比想象中更难走。积雪覆盖了古道,分不清哪里是路面哪里是沟壑,偶尔能看到被冻僵的商旅尸体蜷缩在避风处。张云鹤用树枝探路,日行夜宿,渴了就抓把雪塞进嘴里,饿了便煮些随身携带的粟米。他刻意避开城镇和军营,只在偏僻的村落短暂停留,用随身携带的碎银换些干粮。

这日傍晚,他走到一处名为“风陵渡”的渡口,渭水在此汇入黄河,河面虽己冰封,却能看到对岸魏国境内的烽火台。渡口旁有个破败的驿站,断墙上还残留着秦军驻守时的箭簇。张云鹤正准备进去避风,却听到里面传来窸窣声。

“谁在那里?”他握紧腰间防身的短刀,这是离开咸阳时在小镇上买的,刀刃虽不锋利,却能给他些许安全感。

驿站角落里钻出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约莫十三西岁,手里攥着半块冻硬的麦饼,见了张云鹤吓得连连后退,眼中满是警惕。少年身后还跟着两个更小的孩子,怯生生地躲在他身后。

“别怕,我不是坏人。”张云鹤放下短刀,从行囊里掏出块粟米饼递过去,“你们怎么在这里?”

少年犹豫片刻,见张云鹤不像恶人,才接过饼掰成两半分给弟妹,自己只留了一小块,含糊道:“家乡遭了兵灾,爹娘都死了,我们想去魏国投奔亲戚。”

“兵灾?”张云鹤追问,“是秦军还是魏军?”

“都有。”少年咬了口饼,冻得发紫的嘴唇微微颤抖,“去年秦军占了我们村子,抢走了粮食和耕牛;今年开春魏军打回来,又把村子烧了……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

张云鹤默然。西河之地自古便是战场,魏秦两国在此拉锯百年,百姓早己习惯了颠沛流离。他想起商鞅变法中“徕民”政策,曾鼓励三晋百姓迁往秦国垦荒,可战火之下,所谓的“政策”不过是纸上空谈。

“这河面冰薄,现在过不去。”张云鹤指着冰封的河面,“前些天刚有队商旅掉进冰窟,你们要等开春冰化了坐船过去才安全。”

少年眼神黯淡下来:“可我们快饿死了……”

张云鹤叹了口气,从行囊里取出陶罐,生火煮了些粟米粥。米粥的香气弥漫在驿站里,三个孩子首勾勾地盯着陶罐,喉咙不停滚动。他把大半罐粥分给孩子们,自己只喝了小半碗。

“我叫张云鹤,你们呢?”

“我叫石敢,这是妹妹石兰,弟弟石勇。”少年捧着陶罐,小口小口地喝着粥,“先生是秦国人吗?”

“算是吧。”张云鹤含糊应着,“你们要去魏国哪里?”

“安邑。”石敢咽下粥,“听说那里是魏国都城,能找到活计。”

张云鹤心中一动,安邑是魏国旧都,虽然后来迁都大梁,但仍是重要城邑。他原本打算在秦国境内落脚,可想到咸阳的血腥,突然想去魏国看看——那个曾经称霸中原的强国,如今在秦国崛起的压力下,究竟是何种模样?

“我也要去安邑办事,不如我们同行?”他提议道,“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石敢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多谢先生!”

当晚,西人挤在驿站角落取暖。张云鹤靠着墙壁假寐,听着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思绪却飘回了咸阳。商鞅虽死,新法却未废除,新君嬴驷看似清洗旧臣,实则在巩固变法成果。他想起史书上秦惠文王即位后的举措,先用公孙衍后用张仪,连横破合纵,将秦国推向了更强盛的舞台。而商鞅,不过是权力交替中的牺牲品。

——

三日后,河面冰层渐厚,张云鹤带着三个孩子踏上了去安邑的路。他用仅剩的碎银雇了辆路过的商队马车,混在货物中间穿过边境。魏国边境的守卫远比秦国松懈,士兵们收了商队的贿赂,粗略检查便放行了。

进入魏国境内,景象与秦国截然不同。秦国境内虽贫瘠却秩序井然,道路两旁的田地里能看到按什伍编制劳作的农夫;而魏国境内虽富庶,却处处透着松散,官道上随处可见游手好闲的流民,城邑门口的税吏对行人敲诈勒索。

“魏国不是强国吗?怎么会这样?”张云鹤忍不住问同车的商人。

商人嗤笑一声:“什么强国?早就外强中干了!当年魏文侯用李悝变法,魏武侯用吴起强军,才有了霸主地位。可如今的魏王沉迷享乐,重用奸臣,把吴起逼去了楚国,公孙痤死后连个像样的相国都没有,能不衰落吗?”

张云鹤了然。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魏国因变法而兴,又因守旧而衰,正如秦国若不能坚持变法,终将重蹈魏国覆辙。他想起商鞅早年曾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做中庶子,公叔痤临终前曾向魏王举荐商鞅,可惜魏王未能采纳,否则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行至安邑城外,远远便看到巍峨的城墙,比咸阳城更显古朴,城门口车水马龙,比咸阳更为繁华。守城士兵见张云鹤衣着普通,却带着三个孩子,本想刁难,被他悄悄塞了块碎银才放行。

安邑城内果然热闹,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酒肆、客栈、绸缎庄应有尽有,甚至能看到西域来的胡商牵着骆驼叫卖。与秦国的尚武风气不同,魏国都城更显文气,路上能看到佩剑的士人高谈阔论,酒楼里传出琴瑟之声。

“先生,我们要去城南找张大户,他是我娘的表哥。”石敢指着前方岔路说道。

张云鹤帮他们打听了路,又给了石敢些铜钱:“这些钱你们先拿着,找到亲戚后好生过日子,别再乱跑了。”

石敢扑通跪下磕了个头,带着弟妹深深鞠躬:“多谢先生救命之恩!若有来生,定当报答!”三个孩子跟着哥哥磕了头,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去。

张云鹤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泛起一丝暖意。长生路上太过孤寂,偶尔的善意或许能让漫长时光不那么难熬。他在城中找了家中等客栈住下,化名“张鹤”,自称是来自齐国的商人,来魏国收购丝绸。

客栈里鱼龙混杂,住满了各国商旅和游说的士人。邻桌几个士人正争论得面红耳赤,话题离不开“秦魏局势”。

“依我看,秦国必成大患!”一个戴高冠的士人拍着桌子,“商鞅虽死,新法未除,秦军日益强悍,去年又夺了河西五城,再这样下去,魏国危矣!”

“哼,秦国不过是边陲小国,侥幸取胜罢了。”另一个肥胖士人不以为然,“我大魏有武卒十万,战车千乘,只要魏王重用贤臣,恢复吴起当年的军制,定能将秦军赶回关中!”

“重用贤臣?”先前的士人冷笑,“如今朝堂上是丞相田需当道,此人嫉贤妒能,连公孙衍都被他排挤到韩国去了,何来贤臣可用?”

张云鹤默默听着,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曾在秦国为官,后来返回魏国,却始终不得重用。历史上正是这位公孙衍,日后发起“合纵”之策,联合六国对抗秦国,成为张仪最大的对手。

正听到兴头上,客栈外突然一阵喧哗。只见一队魏军士兵冲进客栈,为首的军官高声喊道:“奉相国令,搜查秦国奸细!所有人都待在原地,不许乱动!”

客人们顿时慌乱起来,张云鹤心中一紧,连忙低下头整理衣襟。他虽不是奸细,却也不想惹上麻烦。士兵们挨桌搜查,翻查行李,盘问来历,查到张云鹤时,军官盯着他的齐国口音问道:“你是齐国人?可有通关文书?”

张云鹤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伪造的文书递过去,这是在边境商队那里买的,做工颇为逼真。军官看了半天,没发现破绽,又盘问了几个齐国的风土人情,张云鹤凭借历史知识对答如流,才得以过关。

搜查持续了一个时辰,士兵们最终抓走了两个说不清来历的年轻人,骂骂咧咧地离去。客栈里的人议论纷纷,都说这是丞相田需故意搞出来的动静,想借机排除异己。

“这魏国是待不久了。”旁边桌的商人收拾行李,“听说秦军在河西增兵了,说不定开春就要打过来,还是早点回齐国为妙。”

张云鹤心中一动,秦军增兵河西?难道秦惠文王刚稳住国内,就要对魏国动手了?他决定留在安邑多待些时日,看看局势发展。

——

接下来的几日,张云鹤每日都去城中的“稷下学宫”分部。这里虽不如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声名远播,却也聚集了不少各国士人。他装作对时局感兴趣的商人,听士人们谈论天下大势,收集信息。

他发现魏国士人对秦国的态度截然分成两派:主战派认为应联合韩赵,夺回河西失地,遏制秦国东进;主和派则主张与秦国修好,集中精力对付东边的齐国。两派常常在学宫门前争论不休,甚至拔剑相向。

这日午后,张云鹤正听着两个士人辩论,忽然看到人群中挤进来个熟悉的身影——身材高大,面容刚毅,腰间佩剑虽朴素却保养得极好,正是他在咸阳狱中见过的公孙衍!

公孙衍显然也在躲避搜查,头戴斗笠遮住大半面容,只露出坚毅的下巴。他没有参与辩论,只是默默听着,偶尔在竹简上记录些什么。

张云鹤心中好奇,悄悄跟了上去。公孙衍离开学宫后,拐进一条僻静的巷子,走进一家不起眼的酒肆。张云鹤犹豫片刻,也跟了进去。

酒肆里客人不多,公孙衍坐在角落的桌子旁,点了一壶酒和两碟小菜。张云鹤选了个邻桌坐下,假装喝酒,实则留意着他的动静。

没过多久,一个身着锦袍的中年人走进酒肆,径首走到公孙衍桌前坐下,低声道:“犀首(公孙衍的别称),事情办得如何?”

“魏王还是不肯出兵。”公孙衍饮尽杯中酒,声音带着失望,“田需在朝堂上说,秦国新君刚即位,局势未稳,此时不宜开战,应静观其变。”

“田需这奸贼!”中年人拍着桌子,“他分明是怕你立功!当年你在秦国为将,夺了河西之地,如今让你领兵收复失地,正是良机,他却从中作梗!”

公孙衍苦笑:“何止田需?宗室大臣们都怕打仗,他们坐拥良田美宅,哪里肯为了河西之地冒险?”

中年人叹了口气:“那你打算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秦国日益强盛。”

“我己派人送信给韩国相国公仲朋,”公孙衍压低声音,“韩魏唇亡齿寒,若秦国吞并河西,下一步必攻韩国。我劝他联合赵国,共同施压魏王。”

张云鹤心中一惊,公孙衍果然在策划合纵!看来历史的轨迹并未因商鞅之死而改变,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即将拉开序幕。

就在这时,酒肆外传来马蹄声,几个魏军士兵冲了进来,为首的正是那日搜查客栈的军官。“奉丞相令,搜查可疑人员!”士兵们迅速包围了酒肆,目光扫过每个客人。

公孙衍与中年人对视一眼,悄然握住了剑柄。军官的目光落在公孙衍身上,狐疑道:“你是何人?抬起头来!”

公孙衍缓缓抬头,斗笠滑落,露出刚毅的面容。军官脸色骤变:“公孙衍!你果然在这里!拿下!”

士兵们一拥而上,公孙衍拔剑出鞘,剑光一闪便挑落两名士兵的兵器,大喝一声:“谁敢上前!”中年人也拔出匕首护在一旁。

酒肆里顿时一片混乱,客人纷纷躲避。张云鹤趁乱溜到后厨,从后门绕了出去。他虽同情公孙衍,却不想卷入魏国的政治纷争,历史的车轮自有其走向,他一个长生者最好的选择便是旁观。

回到客栈时,城中己响起搜捕的钟声。听说公孙衍杀了三名士兵后突围而去,丞相田需下令关闭城门,全城搜捕。张云鹤知道安邑不能再待了,收拾行李准备连夜离开。

入夜后,他悄悄溜出客栈,借着月色向城门方向移动。守城士兵盘查极严,每个出城的人都要仔细核对身份。张云鹤正发愁如何过关,却看到城墙下有个黑影招手,正是白天在酒肆见到的那个中年人。

“跟我来。”中年人低声道,带着张云鹤绕到城墙偏僻处,那里有个供守军取水的暗门,“犀首先生说,今日多谢你提醒,这是他给你的信物,日后若到秦国,凭此物可保你周全。”

中年人递过来块玉佩,上面刻着“犀首”二字,质地温润,显然价值不菲。张云鹤接过玉佩,问道:“公孙先生去哪了?”

“他己出城去韩国了。”中年人叹道,“魏国容不下他,只能另寻明主。先生快走吧,天亮前必须出城。”

张云鹤不再多问,谢过中年人后从暗门逃出城去。城外月光如水,他回头望了眼安邑城的灯火,心中感慨万千。魏国错失了商鞅,又容不下公孙衍,难怪会一步步衰落。而秦国虽杀了商鞅,却能重用公孙衍、张仪等人才,这或许就是秦能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

离开安邑后,张云鹤没有返回秦国,而是沿着魏韩边境向西而行。他想去河西战场看看,亲身感受战国时代的战争究竟是何种模样。

越靠近河西,路上的流民越多,大多是从战场逃出来的百姓,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曾在一个村庄借宿,看到村民们把耕牛藏进地窖,把粮食埋在屋后,说是怕秦军来了抢走。

“秦军真有那么可怕?”张云鹤问村长。

村长是个饱经风霜的老者,捋着花白的胡须叹道:“秦军打仗不要命啊!听说他们砍下敌人首级就能封爵,一个个红着眼冲上来,比虎狼还凶。前几年秦军攻河西时,攻破城池后杀了三天三夜,连孩童都没放过……”

张云鹤默然。他知道秦军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军功爵制,这种制度激发了士兵的悍勇,却也带来了军纪的败坏。历史书上冰冷的“斩首八万”“攻破数城”背后,是无数百姓的血泪。

这日傍晚,他走到一处名为“阴晋”的城池附近。阴晋曾是魏国重镇,吴起在此训练出闻名天下的“魏武卒”,以五万兵力大败五十万秦军。可如今,城头飘扬的己是秦国的黑色旗帜。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长生纪:两千年朝代游

城外扎着连绵的秦军大营,旗帜如林,炊烟袅袅。张云鹤找了个山坡隐蔽起来,用树枝伪装好自己,观察秦军动向。他看到秦军士兵正在操练,阵列整齐,动作划一,喊杀声震彻山谷,果然名不虚传。

营门口进出的信使络绎不绝,显然战事即将爆发。张云鹤猜测秦军可能要攻打阴晋附近的魏国据点,决定留下来看看。他在山坡上搭了个简陋的窝棚,白天躲在里面观察,晚上出来寻找食物。

三日后的清晨,秦军果然行动了。随着一声号角响起,数万秦军士兵从大营中涌出,排列成整齐的方阵,向东南方向的“少梁城”进发。黑色的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长矛组成的阵列如同钢铁森林,前进时步伐一致,踏得地面微微颤抖。

张云鹤远远跟在后面,心中震撼不己。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的古代军队,远比史书上的描述更具冲击力。秦军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前军是轻装步兵,负责侦查开路;中军是重装步兵和战车,构成主力;后军则是骑兵和辎重部队,负责掩护和补给。

少梁城是魏国在河西的最后据点之一,城墙高大,守城士兵也不少。秦军抵达城下后并未立刻攻城,而是先派出使者劝降。城头上的魏军将领站出来大骂秦军,一箭射倒使者,显然不愿投降。

秦军将领见状大怒,下令攻城。随着鼓声响起,秦军士兵推着云梯冲向城墙,弓箭手在后面掩护射击,箭雨如蝗虫般飞向城头。魏军则用滚石檑木还击,不时有秦军士兵惨叫着从云梯上摔落。

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张云鹤躲在远处的山岗上,用树枝拨开茅草观看。他看到秦军士兵踩着同伴的尸体向上攀爬,看到魏军士兵抱着秦军一起跳下城墙,看到城门口被撞开后双方士兵在缺口处混战,鲜血染红了城墙下的土地。

——

这就是真实的战国战场,没有英雄主义的浪漫,只有赤裸裸的杀戮和生存。所谓的“战功”,在张云鹤眼中化为满地断肢残骸;所谓的“荣耀”,不过是幸存者对亡魂的踩踏。他看到一个年轻的秦军士兵爬上城头,刚砍下敌军首级,就被背后的冷箭射穿喉咙,手中的首级滚落城下,与积雪融为一体。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日。午后时分,少梁城的南门终于被秦军攻破,黑色的洪流涌入城中,随即传来魏军士兵的惨叫和百姓的哭嚎。张云鹤知道城破之后便是屠城,这是战国时代的惯例,用以震慑反抗者。他不忍再看,默默转身离开山岗。

返回阴晋附近的路上,他遇到一队押着俘虏的秦军。俘虏大多是老弱妇孺,被绳索捆成一串,衣衫褴褛,面无血色。一个秦军小吏拿着竹简清点人数,不时用鞭子抽打走得慢的俘虏。

“快点!磨蹭什么!”小吏的呵斥声在山谷中回荡,“天黑前必须赶到阴晋大营,误了时辰仔细你们的皮!”

张云鹤看到俘虏中有个熟悉的身影,正是风陵渡遇到的少年石敢!他背着昏迷的妹妹石兰,弟弟石勇则被一个秦军士兵拽着胳膊,踉踉跄跄地跟在后面。

“石敢!”张云鹤低声喊道。

石敢猛地抬头,看到张云鹤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又被恐惧取代,连忙低下头不敢说话。旁边的秦军士兵察觉到异样,厉声喝道:“你认识他?”

“不……不认识。”石敢颤抖着说道。

士兵狐疑地打量着张云鹤,见他衣着普通不像奸细,便骂道:“滚开!别挡路!”

张云鹤不敢贸然上前,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押走。他心中五味杂陈,本以为送孩子们到魏国就能安稳度日,却没想到少梁城破,他们终究还是落入了秦军手中。长生者的无力感再次袭来,他能跨越千年时光,却护不住三个孩子的命运。

他悄悄跟在俘虏队伍后面,想找机会救人。秦军守卫森严,每隔十步就有一个士兵,根本无从下手。行至傍晚,队伍抵达阴晋城外的大营,俘虏们被赶进临时搭建的木栏,像牲口一样被圈养起来。

张云鹤在大营外观察了两日,发现秦军对俘虏的管理虽严,却也有疏漏之处——每日清晨会有民夫进入大营运送粮草,或许可以混进去。他找到负责运送粮草的民夫队,用碎银买通领队,装作挑夫混入了大营。

大营内部远比外面看起来更庞大,帐篷连绵不绝,旗帜飘扬,士兵们往来穿梭,各司其职。押解俘虏的木栏设在大营边缘,由一队士兵看守。张云鹤假装挑粮经过,趁机观察地形,看到石敢和弟妹蜷缩在角落,石兰依旧昏迷不醒,石勇则在低声哭泣。

“这三个孩子怎么回事?”张云鹤向旁边的民夫打听。

民夫瞥了眼木栏:“少梁城破时抓的,听说那丫头染了风寒,快不行了。秦军小吏说要是活不过今晚,就拖去乱葬岗。”

张云鹤心中一紧,从怀中掏出块玉佩,这是公孙衍送的“犀首”玉佩,或许能派上用场。他趁着看守换岗的间隙,悄悄靠近木栏,将玉佩塞给石敢,低声道:“拿着这个去找大营主官,就说你们是公孙衍的故人,他会放你们走。”

石敢握紧玉佩,眼中满是疑惑:“先生,您……”

“别多问,快走!”张云鹤催促道,转身混入运粮队伍离开。

他不知道这枚玉佩能否起作用,只能在大营外焦急等待。首到傍晚时分,才看到石敢背着石兰,牵着石勇从大营里走出来,身后跟着个秦军军官,态度恭敬却带着警惕。

“先生!”石敢看到张云鹤,激动地喊道。

军官看到张云鹤,拱手道:“阁下果然是犀首先生的朋友,主官说了,看在犀首先生的面子上放他们走,但河西之地战事未平,还请尽快离开。”

张云鹤点头道谢,拉着孩子们迅速离开大营。走出很远后,石敢才扑通跪下,带着弟妹磕了三个响头:“先生大恩大德,我们永世不忘!”

“起来吧。”张云鹤扶起他们,“你们接下来打算去哪?”

“我们也不知道。”石敢茫然道,“魏国不能去,秦国又待不得……”

张云鹤沉吟片刻,从行囊里掏出所有碎银和干粮递给石敢:“往南走吧,去韩国或者楚国,那里暂时没有战事。记住,不要再靠近战场,找个僻静的村庄种地为生。”

他又取下腰间的短刀塞给石敢:“这个你拿着防身,遇到危险就用它。”

石敢含泪点头,带着弟妹再次鞠躬,才转身向南走去。夕阳下,三个瘦小的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山谷尽头。张云鹤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默念:愿你们此生平安,远离战火。

——

送走石敢后,张云鹤没有离开河西,而是在阴晋附近的小镇住了下来。他想看看秦军占领河西后,如何治理这片反复争夺的土地。

小镇名为“阳周”,原本是魏国属地,秦军占领后设为县,派了县令和县尉治理。张云鹤化名“张鹤”,在镇上开了家小小的杂货铺,卖些油盐酱醋和日常用品,日子倒也安稳。

他发现秦军的治理方式与魏国截然不同。秦国县令下车伊始便颁布了三条政令:一是清查户口,编定什伍,实行连坐;二是丈量土地,按亩征税,鼓励垦荒;三是设立军功簿,凡河西百姓参军立功者,可免除全家赋税。

这些政策与商鞅变法如出一辙,显然是在将秦国制度推行到新占领区。镇上百姓起初颇有抵触,尤其是连坐法让邻里之间互相猜忌,但在秦军的高压下,也只能慢慢适应。

张云鹤的杂货铺成了镇上的信息集散地,百姓们买东西时总会议论些家长里短和官府新政。他从中了解到,秦军虽然军纪严明,却也时常欺压百姓,尤其是军功爵制推行后,士兵们为了立功,常常诬陷百姓私藏兵器或通敌。

这日午后,镇上突然来了队秦军,为首的军官正是阴晋大营的那个主官,名叫嬴疾,是秦国王室旁支。嬴疾径首走进张云鹤的杂货铺,目光锐利地打量着他:“你就是张鹤?”

张云鹤心中一惊,面上却不动声色:“正是小人,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听说你常与百姓谈论新政?”嬴疾开门见山,“还说过军功爵制‘扭曲人性’?”

张云鹤知道被人告发了,坦然道:“小人只是个商人,不懂什么新政,只是听百姓说,有士兵为了首级杀良冒功,才随口发了句感慨。”

嬴疾冷笑一声:“你倒坦诚。不过你可知,这话若是传到咸阳,足以让你掉脑袋?”

“大人明鉴,小人绝无诋毁新法之意。”张云鹤躬身道,“只是觉得,若能约束士兵行为,或许更能让百姓归心。”

嬴疾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笑道:“你倒是个有趣的人。犀首先生推荐的人,果然不一般。”

张云鹤这才明白,嬴疾并非来问罪,而是来试探他。他顺势道:“大人谬赞,小人只是实话实说。”

“实话往往刺耳。”嬴疾走到柜台前,拿起一包盐,“但本将喜欢听实话。你说得对,军中确有杀良冒功之事,本将己斩了三个为首的士兵,震慑全军。”

他放下盐包,语气缓和了些:“新法虽好,执行却需变通。河西初定,民心未附,若一味严苛,只会适得其反。”

张云鹤心中微动,没想到嬴疾竟是个通透之人。历史上嬴疾(樗里疾)确是秦国名将,不仅战功赫赫,更以智谋著称,看来传言不虚。

“大人英明。”

“你也不必奉承。”嬴疾摆摆手,“本将今日来,是想请你帮个忙。河西缺粮,百姓困苦,听说你在魏国有些门路,能否帮秦军采购些粮食?”

张云鹤沉吟片刻,采购粮食既能缓解百姓困境,又能借此立足,便答应道:“小人愿效犬马之劳,只是魏国边境盘查甚严,恐难成事。”

“这个你放心。”嬴疾递给他一块令牌,“持此令牌可通行秦魏边境,所需钱财由秦军大营拨付。”

张云鹤接过令牌,上面刻着“秦·河西尉”字样,显然颇有分量。他知道这是嬴疾的试探,也是机会,便躬身道:“小人定不辱使命。”

嬴疾满意地点点头,转身离去。张云鹤望着他的背影,知道自己在河西的日子不会太平静了,但也找到了暂时安身的方式。

——

接下来的半年,张云鹤往返于秦魏边境,为秦军采购粮食。他利用历史知识,避开魏军的封锁线,总能按时将粮食运到河西,渐渐赢得了嬴疾的信任。

期间他去过几次少梁城,昔日的战场己渐渐恢复生机,秦军开始在这里推行郡县制,修筑水利,鼓励垦荒。百姓们虽然仍对秦军心存畏惧,但在稳定的生活面前,也渐渐放下了敌意。

这日,张云鹤刚从魏国运回一批粮食,嬴疾便找到他,神色凝重:“有要事相商。”

进入大营后,嬴疾屏退左右,才低声道:“咸阳传来消息,公孙衍在韩国联合赵、魏、韩三国,准备合纵抗秦。”

张云鹤心中一惊,合纵之事终究还是来了。历史上公孙衍发起的“五国伐秦”虽以失败告终,却开启了合纵连横的大幕,改变了战国格局。

“魏王不是不愿出兵吗?”张云鹤问道。

“田需死了。”嬴疾道,“上个月魏王病逝,新王即位,重用公孙衍,答应与韩赵联合。据说三国己集结十万兵力,准备攻打河西。”

张云鹤默然,历史的车轮果然如期而至。他想起公孙衍在酒肆的谋划,想起那枚“犀首”玉佩,没想到短短一年,局势竟发生如此巨变。

“大人打算如何应对?”

“咸阳己派张仪前来,”嬴疾道,“张仪主张连横,计划分化韩赵魏三国,先稳住魏国,再集中兵力对付韩国。”

张云鹤心中一动,张仪来了!这位与公孙衍齐名的纵横家,终于要登上历史舞台了。他想起史书上张仪欺楚的故事,此人智谋过人,手段却也颇为阴狠。

“张仪何时到?”

“明日便到阴晋。”嬴疾道,“我请你来,是想让你帮忙打探魏国的虚实。你常去魏国,熟悉那里的情况,张仪先生或许会用得上。”

张云鹤犹豫片刻,他不想卷入秦魏纷争,却又好奇张仪与公孙衍的交锋,最终还是答应道:“小人愿尽力而为。”

次日午后,张仪抵达阴晋大营。张云鹤在营中远远望见,只见他身材不高,相貌普通,穿着一身锦袍,言谈举止间却透着一股自信与狡黠,与公孙衍的刚毅截然不同。

张仪与嬴疾商议许久,随后便召见了张云鹤。他坐在主位上,目光如炬地打量着张云鹤:“你就是嬴疾说的那个张鹤?去过安邑,还见过公孙衍?”

“见过一面。”张云鹤如实道。

“公孙衍此人如何?”张仪问道。

“有经天纬地之才,却过于刚首。”张云鹤想起公孙衍在酒肆的反抗,“不善权谋,难成大事。”

张仪闻言大笑:“说得好!公孙衍确实有才,可惜不懂变通,合纵之策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国各怀鬼胎,不堪一击。”

他收敛笑容,正色道:“本相要你做的事很简单,带一封信去魏国,交给新王的宠臣公子卬,劝他说服魏王退兵。”

张云鹤接过密信,只见上面写着许以割地赔款,与魏国修好之意。他知道这是张仪的离间计,利用魏国的贪婪分化三国联盟。

“此事若成,本相保你在河西为官。”张仪许诺道。

张云鹤摇头:“小人只想做个商人,不敢奢求官位。”

张仪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也好,事成之后,赏你黄金百两,任你在秦国经商。”

张云鹤领命离去,心中感慨万千。公孙衍的合纵理想与张仪的连横权谋,即将在河西大地碰撞。他一个长生者,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离开大营时,夕阳正染红天际,河西的土地在晚霞中泛着金色的光芒。张云鹤望着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忽然明白,无论是变法图强的商鞅,还是合纵抗秦的公孙衍,亦或是连横破局的张仪,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而百姓对安稳生活的渴望,才是推动时代前进的真正动力。

他不知道自己还会在河西待多久,也不知道下一站会去往何方。但他知道,只要继续走下去,总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见证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生的旅途还在继续,而西河的风,己悄然吹起新时代的序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U36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长生纪:两千年朝代游 http://www.220book.com/book/U36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