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2章 惠州光复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惠州光复:宣武元年的东江秋涛

1647年(宣武元年)10月的东江中游,重阳过后的晨雾裹着桂花香漫过惠州府的城墙,西湖的残荷间还漂着清军溃败时丢弃的甲胄碎片,而府衙前新竖起的旗杆上,“大明人民解放军”的红旗正被秋风拂得猎猎作响,将影子投在围观百姓手中的稻穗上——那是刚从清军粮仓里分来的新米,的颗粒上还沾着晨露。

“尚之信从惠州逃去广州时,放火烧了丰湖书院。”前敌总指挥黄得功的战袍还带着烟火气,他刚从罗浮山追击战赶回,腰间的佩刀劈开过清军最后一道关卡,刀鞘上的焦痕里还嵌着书院匾额的碎木片。“他们把书院里的藏书当柴烧,说‘汉人读书多了会造反’,幸好山长带着学生提前转移了《惠州府志》,现在那些烧焦的书页,咱们要裱起来当‘国耻碑’。”他指向西湖边那片冒烟的废墟,几个戴红领巾的学童正用树枝在灰烬里扒找残页,动作轻得像在捡拾易碎的星辰。

朱以海站在泗洲塔下,手中的望远镜正对着江北的粮仓,仓门前的百姓排着长队,每人手里都攥着政治部发的“领粮券”,券上印着的稻穗图案被指尖攥得发皱。一个抱着陶罐的老妪颤巍巍地走过,罐口露出的米粥冒着热气,她突然对着红旗跪下,浑浊的眼泪滴在青石板上,与露水汇成小小的水洼:“孙儿终于能喝上白米粥了,清军在时,连陈米都要掺沙子……”

“惠州的‘人头税’比别处狠三成。”朱以海转身对民政官说,中山装的肘部磨出了毛边,那是昨夜在战壕里匍匐时蹭的,“尚之信说‘惠州人杰地灵,税该多缴’,实则把银子拿去修他的私人花园。前几日在博罗看见个孕妇,因为缴不起‘生育税’,被清兵拖去衙门毒打,孩子没保住……”他突然提高声音,对正在张贴告示的士兵喊道:“把所有税碑都推倒!熔铸成农具!告诉百姓,共和政府只收一次农业税,生老病死都有救济,再不会有‘苛捐杂税’这西个字!”

府衙后的空地上,刚投降的清军士兵正在理发,客家妇女用剪刀铰下的辫子堆成小山,有人在辫子上插了根稻草,引来围观百姓的哄笑。一个来自江西的绿营兵摸着新剃的光头,接过政治部发的《公民手册》,手册扉页上“人人平等”西个字让他红了眼眶:“俺们营里,旗兵顿顿有肉,汉兵只能喝稀粥,现在终于能抬头做人了。”登记的干事给他递过两个麦饼:“先垫垫,下午学认字,以后去修水利,比打仗强。”

朱聿键正站在丰湖书院的废墟前,第一元帅的徽章在秋阳下闪着光,他脚下的砖块缝隙里,还能看见未烧尽的《论语》残页。“三个月内重建书院,”他对建筑师说,手中的图纸上,除了原来的讲堂,还多了“农技室”和“医务室”,“梁木用罗浮山的楠木,瓦片烧上‘民为邦本’西个字,让学生们知道,读书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不远处,山长正带着学生抢救烧焦的书籍,其中一位老秀才突然说:“元帅,老朽愿把家藏的五千卷书捐出来,再穷不能穷教育。”

周遇吉的外交使团恰在此时从香港赶来,随行的有葡萄牙商人。这位外交部长的马靴沾着大亚湾的海盐,他刚与澳门总督签订协议,用惠州的丝绸换西洋的纺织机。当葡萄牙商人指着西湖上正在清理的沉船时,周遇吉笑着递过一杯罗浮春茶:“这些船曾用来运鸦片和黑奴,现在要让它们装满丝绸和瓷器,让惠州的姑娘们织的布,能卖到欧洲去。”

刘宗周的政治部正在府城的十字街开“诉苦大会”,临时搭起的台子上,卖菜阿婆哭诉着清兵强抢蔬菜的往事,台下的小贩们攥紧拳头,有人突然举起扁担喊道:“把尚之信的花园改成菜市场!让百姓能自由贸易!”刘宗周立刻让干事记下,在公告栏添了条“明日丈量花园,分摊位给小贩”,栏前顿时爆发出欢呼,惊飞了檐下的鸽子,鸽哨声与欢笑声在秋空中交织。

正午的日头晒暖了西湖水,朱以海沿着苏堤走去,看见渔民们正将修补好的渔船划入湖中,船头插着小小的红旗。一个叫阿湖的后生摇着橹经过,船尾的鱼篓里蹦着几条鲈鱼,他笑着朝朱以海喊:“主席尝尝鲜!清军在时,西湖的鱼都是‘官产’,现在咱们想打多少打多少!”岸边的妇女们正在捶打衣裳,木槌撞击青石板的声响里,混着孩子们唱的新编歌谣:“西湖水,清又清,共和政府爱百姓……”

博罗的稻田里,士兵们正帮农民收割晚稻,镰刀划过稻秆的脆响惊起成群的麻雀。朱聿键抓起一把沉甸甸的稻穗,在掌心搓出金黄的米粒,他突然对农官说:“把尚之信的私人庄园改成试验田,种从暹罗换来的占城稻,让老农带着士兵搞育种,明年亩产定能多收三成。”不远处,几个女学生正教孩童们写“惠州”二字,用树枝在稻田边写的字被风吹散又重写,像在泥土里扎下深深的根。

周遇吉送走葡萄牙商人后,特意去了趟归善县的桑园,蚕农们正将雪白的蚕茧装进竹筐,筐沿贴着“合作社”的红布。“以前桑叶要缴‘蚕税’,蚕茧要缴‘丝税’,忙活一年剩不下几个钱,”老蚕农摸着蚕茧说,“现在周部长说,织成的绸缎首接卖给洋人,利润分三成给咱们,这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刘宗周最后来到关押俘虏的天后宫,尚之信的管家正在写悔过书,字迹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以前帮大人收税,明知百姓苦却不敢说,”管家的头埋得很低,“现在才明白,那些银子上都沾着血……”刘宗周给他倒了杯茶:“知道错了就好,去农技室帮忙吧,学学种桑养蚕,也算给百姓赔罪。”

暮色降临时,惠州府的灯火次第亮起,西湖的画舫上飘来渔歌,比往日多了几分轻快。朱以海站在泗洲塔上回望,书院废墟的火把映着朱聿键与工匠们讨论重建的身影;归善县的桑园里,周遇吉在查看蚕茧的成色;十字街的月光下,刘宗周正听小贩们唱新编的《买卖歌》,歌词里唱着“不用缴厘金,买卖真公平”。而东江水面上,满载新稻种的商船正顺流而下,船工的号子在山谷里回荡,惊起两岸的萤火虫。

“宣武元年十月,克惠州。”朱以海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笔尖停顿片刻,又添上:“百姓以稻相赠,学子以书相献,知此战非为疆土,为护民生也。”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七响,沉稳得像扎在东江两岸的基石。

黎明前的秋风带着桂花香吹进惠州城,朱聿键的先头部队己经整装待发,红旗在晨雾中指向广州;周遇吉的外交文书正在誊抄,字里行间是平等贸易的约定;刘宗周的政治部开始统计商户,准备分配摊位;而朱以海,正望着阿湖的渔船载着孩童,在西湖撒下第一网,网起的朝阳里,映着惠州崭新的模样。

东江的秋阳,终于照进了每个期盼安宁的家园。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