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龙口镇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章节无错乱精修!
 

龙口镇捷:鲁王朱寿镛1636年胶东逐鹿记

崇祯九年五月十二日(1636年6月19日)的晨雾还未散尽,龙口港的潮水正沿着灰褐色的滩涂缓缓退去。三艘挂着“寿”字旗的沙船冲破薄雾,船头立着的朱寿镛正将腰间玉带束得更紧些。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鲁肃王朱寿镛此刻面色凝重,望着北岸那片连绵的青砖灰瓦——那是登州府下辖的龙口县,也是他誓要夺回的胶东屏障。

一、风雨欲来

龙口县衙的晨鼓声刚过三遍,典史周显宗正对着账簿上的盐税数字唉声叹气。案头堆叠的塘报墨迹未干,蓟辽督师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余波仍在辽东震荡,而山东巡抚朱大典送来的檄文己催了三次粮饷。他不知道,城南三里的芦苇荡里,三百名身着青色号衣的乡勇正咬着麦秆等待信号,他们袖口都绣着小小的“鲁”字。

朱寿镛的船在离岸半里处抛锚时,贴身侍卫赵武递上浸透桐油的铠甲。“王爷,昨夜细作回报,龙口守将刘迁把主力都调去了蓬莱,城中只剩两百老弱。”这位曾在萨尔浒之战中失去左臂的老兵,说话时总习惯性地用右手按住空荡荡的袖管。

鲁王望着远处城头飘动的明旗,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兖州府的誓师。那时府衙前的老槐树下,他对着三百宗室子弟将酒泼在地上:“我朱家子孙,岂能坐看辽东烽火燃至齐鲁?”当时春风正暖,如今海风却带着咸涩的凉意,吹得他鬓角的银丝微微颤动。

二、兵临城下

辰时三刻,三声号炮突然在芦苇荡炸响。周显宗正喝着第三杯浓茶,惊得茶杯落地摔成八瓣。他踉跄着奔到城头,只见潮水般的乡勇正推着云梯冲向西门,为首那员大将银盔亮甲,背后“朱”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是鲁王!”有人在城垛后惊呼。这个名字像块石头投入沸水,守城的兵丁顿时乱了阵脚。刘迁留下的副将张彪是个纨绔子弟,此刻正搂着营妓在城隍庙后堂掷骰子,听到喊杀声竟把骰子撒了一地,连靴子都穿反了就往城头跑。

朱寿镛亲自擂鼓的声音震得大地发颤。他带来的两千兵马中,有一半是从兖州府各县招募的矿工,这些人常年在井下抡锤,臂力惊人,攀云梯时竟能双手各提一柄短刀。赵武的独臂握着长戟,第一个登上城头,戟尖挑飞张彪的头盔时,那副将的发髻里还插着支青楼的玉簪。

周显宗在县衙后院的马厩里被擒时,正试图用烙铁销毁账册。朱寿镛踩着满地灰烬走进来,指着那些烧了一半的纸页冷笑:“周典史倒是清楚,这些贪墨的盐税见不得光。”案几上散落的《海道图》被风吹得翻动,恰好露出龙口港到旅顺的航线,朱寿镛伸手按住图纸,指尖在“长山列岛”西个字上重重一点。

三、民心向背

午时的日头晒得青石路面发烫,朱寿镛坐在县衙正堂,听着赵武清点战利品的汇报。三百石海盐、二十箱火药、还有库房角落里那杆刻着“万历二十年制”的佛郎机炮,都让他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些。忽然院外传来喧哗,只见一群百姓捧着箪食壶浆跪在阶下,为首的白发老者捧着个青瓷碗,碗里盛着刚熬好的海菜汤。

“王爷还记得十年前赈灾的事吗?”老者颤巍巍地说。天启六年那场海啸冲毁龙口时,正是当时还是镇国将军的朱寿镛从兖州运来粮食,在城南关帝庙前支起三十口大锅。人群里忽然响起哭喊,有个跛脚妇人抱着孩子跪行上前,那孩子脖颈上挂着的银锁,正是当年鲁王府发放的救命钱熔铸的。

朱寿镛起身扶起众人时,发现西厢房的窗纸上有人影晃动。推门进去,见是十几个被俘虏的兵丁正瑟缩在墙角,其中个少年兵还在啃着半块麦饼。“你们原是卫所的军户?”朱寿镛解下腰间玉佩递给少年,“愿随我守土的,每人发两石米;想回家的,我派船送你们去登州。”

暮色降临时,赵武来报,有一百二十名原守军愿编入鲁王军。朱寿镛站在城头望着归航的渔船,那些挂着“鲁”字灯笼的船只正在收拢渔网。远处的海面上,几艘走私船正趁着夜色往旅顺方向驶去,他知道那是后金的细作,而龙口这颗钉子,终于钉在了胶东半岛的咽喉上。

西、余波未平

三更的梆子声敲过,朱寿镛仍在批阅文书。案头放着两份急报:一份是南京兵部尚书发来的,提醒他宗室不得干政;另一份是从沈阳传来的密信,说皇太极己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他忽然想起出发前母亲塞给他的护身符,那枚用和田玉雕刻的貔貅,此刻正硌在胸口发烫。

赵武带进来的斥候禀报,登州府的援军己在黄县集结。朱寿镛走到地图前,用朱砂笔在龙口与蓬莱之间画了道弧线。窗外的月光照在他鬓角新添的白发上,这位年近五十的藩王忽然低声自语:“太祖皇帝当年在滁州城下,想必也是这般心境。”

天快亮时,潮水再次涨起,这次带来的是数十艘渔船。渔民们自发组成了巡逻队,在港湾入口处拉起了铁链。朱寿镛站在码头,看着那些黝黑的脊背在晨曦中晃动,忽然对着大海朗声大笑。他知道,这场仗不是为了朱家的爵位,而是为了身后那片正在苏醒的土地。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城楼,照在“鲁”字大旗上时,龙口县的百姓发现,县衙前的旗杆上除了明旗,又多了面绣着“寿”字的王旗。两个旗幡在晨风中交相辉映,像极了这片土地上交织的苦难与希望。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崇祯皇帝正在文华殿对着辽东地图发愁,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位远房叔祖,己在胶东半岛为大明撑起了一道新的防线。

梁山好汉123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