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2章 成山卫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章节无错乱精修!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最新章节随便看!

成山卫捷:鲁王朱寿镛1636年荣成海疆定鼎记

崇祯九年五月廿二日(1636年6月29日)的晨光,正穿透成山头的海雾,在荣成湾的浪尖上撒下碎金。朱寿镛立于“镇海号”的船头,望着北岸那片被晨光勾勒出轮廓的城郭——荣成县城依偎在成山卫的残垣旁,灰褐色的城墙如一条疲惫的巨蟒,蜷缩在黄海与渤海的交汇处。八天连下西城的征尘尚未洗去,这位鲁王的甲胄己被海风蚀出细密的铜绿,但他望着成山卫烽火台的眼神,却比成山头的灯塔更明亮。

一、成山风雨

荣成县衙的卯时鼓声刚歇,知县冯如京正对着海图上的“天尽头”三字出神。案头堆叠的塘报里,文登陷落的消息被红笔圈了七遍,旁边散落的鸦片烟枪还冒着余烟——这位前两淮盐运使,昨夜抽光了最后一匣烟膏,指节因焦虑而泛白。窗外传来守军的争吵声,成山卫的百户张韬正怒斥他调走了城防炮:“冯大人把红衣炮送给后金,是要让弟兄们用血肉之躯挡箭吗?”

朱寿镛在俚岛湾分兵时,赵武正用独臂将长戟插入礁石。“王爷,荣成有三险:成山卫古城墙高三丈,西霞口的暗礁能撞碎战船,冯如京让百姓把家眷藏进成山头的石窟,逼着壮丁守城。”老兵的断袖被海风掀起,露出臂上纵横的伤疤,“细作说张韬的卫所兵早想反了,就等个时机。”

鲁王的目光掠过滩涂上晾晒的渔网,那些被海水泡得发白的网眼里,还缠着去年海战的断箭。“李二柱带乡勇攻西霞口,拆毁暗礁标记;张彪率军佯攻成山卫南门,”他从礁石上拾起半片残破的甲叶,上面“威海卫”三字己被海浪磨得模糊,“本王亲率主力,首取荣成县城北门,午时与张韬的人里应外合。”

二、海陆夹击

辰时三刻的西霞口,李二柱的乡勇正用钢钎凿碎暗礁。这些樵夫出身的汉子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脊背在阳光下淌着汗珠,钢钎撞击礁石的脆响与海浪声交织成战歌。有个叫王海子的渔民忽然跳入海中,徒手搬开块挡路的礁石——他的父亲就是去年在这里被冯如京的人推下海,只为给后金走私船清道。

成山卫南门的炮声在巳时炸响。张彪的人马推着云梯冲锋,城头上的守军却把炮口抬得老高,炮弹都落在空地上。冯如京在城楼气得发抖,抽出腰刀砍倒两名兵丁,却见更多卫所兵扔下刀弓,齐声高喊:“我们要张百户!”他这才发现,城墙拐角处不知何时竖起了“鲁”字旗,旗手正是本该被关押的张韬。

朱寿镛的主力在午时抵达荣成北门。护城河的吊桥突然落下,守桥的兵丁齐刷刷跪倒,为首的小旗官举着钥匙哭喊:“王爷快进城吧!冯大人把粮食都藏进石窟了,百姓快饿死了!”城门后忽然冲出一群手持农具的百姓,他们袖口都绣着小小的“明”字,那是文登逃难来的乡亲,昨夜偷偷凿开了城门的锁。

成山头的石窟激战持续到未时。冯如京带着亲兵躲在最深处,用百姓当肉盾。赵武的长戟挑飞最后一道石门时,看见石窟角落里堆着如山的粮袋,而蜷缩在旁的孩童们却瘦得只剩皮包骨。有个瞎眼的老妪摸着鲁王的靴底,忽然从怀里掏出块啃剩的树皮:“这是俺孙女最后的口粮,冯大人说要留着喂后金的马。”

三、城郭新生

申时的阳光斜照在荣成县衙的大堂,朱寿镛踩着满地烟枪碎片走进来。冯如京的《降金表》被撕成纸屑,案头的《走私账册》上,“鸦片三千箱换战马五十匹”的字迹还未干透。后堂的地窖打开时,百姓们倒吸一口凉气:里面不仅有金银,还有数十具孩童的尸骨——都是不肯为后金引路的渔民之子。

张韬在成山卫的军械库有了惊人发现。锈蚀的刀枪堆里藏着二十副镶铁铠甲,甲叶内侧刻着“万历朝鲜之役”,却在领口发现了后金的狼头标记。“这些都是先祖们用命换来的功勋甲,”这位世袭百户红着眼眶,“冯如京竟拿去给鞑子当礼物!”朱寿镛让人将铠甲抬到城隍庙前,当着百姓的面重新鎏金,阳光照在甲胄上,映出满堂泪光。

城隍庙前的空地上,百姓们正分领救济粮。有个抱着陶罐的妇人挤到前排,罐底还留着半口海水——她的丈夫是成山卫的哨兵,因给明军报信被冯如京绑在礁石上,活活淹死在涨潮时。“王爷可知城山头的灯塔为何不亮了?”妇人的声音发颤,“冯大人说鞑子不喜光亮,把灯油都倒海里了。”

赵武在西霞口的沉船里找到密信时,夕阳正染红海面。冯如京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的往来书信中,竟约定秋收后献上整个胶东半岛,还标注了各卫所可屠戮的村落。最令人发指的是附页的《迁民图》,上面用朱砂圈出了要迁往辽东为奴的千户百姓。“把这些信抄录百份,”朱寿镛的声音像结了冰,“贴遍威海卫的每座城门。”

西、海疆永固

酉时的余晖为成山头镀上金边,朱寿镛登上灯塔的残基。张韬正指挥兵丁修复灯台,熔化的灯油在石槽里泛着金光,那是百姓们自发捐出的菜籽油。远处的海面上,李二柱带着渔民在暗礁区插红旗,那些飘扬的旗帜与荣成城头的“鲁”字旗遥相呼应,在暮色中织成守护海疆的网。

百姓们抬着刚捕的鲍鱼来犒军,有个断腿的老兵捧着个贝壳跪在道旁,贝壳内侧刻着“永镇海疆”西字——那是他父亲在万历年间戍守成山卫时刻的。“王爷请看,”老兵指着远处的成山头,“那里的礁石上,刻着先帝爷题的‘天尽头’,冯如京想改成‘大清门’,被俺们用石头砸跑了!”

亥时的更鼓声漫过渤海湾时,朱寿镛仍在绘制《胶东海防图》。他用朱砂笔将龙口、蓬莱、烟台、乳山、文登、荣成连成闭环,在中心写下“固若金汤”西字。案头的塘报传来京师急讯:崇祯皇帝己下罪己诏,号召天下勤王。赵武进来添灯时,看见王爷正将一枚刻着“鲁”字的铜符塞进蜡丸——那是给威海卫守将的信物,背面刻着“民为邦本”。

天快亮时,荣成的渔民开始修补灯塔。他们的船帆上都缝着红色的三角旗,那是用拆下来的“鲁”字旗边角料做的。朱寿镛站在成山头的悬崖上,望着黄海与渤海在这里交汇,两色海水激荡出银色的浪花,像在冲刷这片土地的苦难。忽然听见灯塔传来欢呼,第一缕阳光跃出海面时,修复的灯台重新亮起,光柱刺破晨雾,照亮了远方的刘公岛。

朝阳升起的刹那,成山卫的烽火台与胶东各地的烽烟连成一线。这道跨越千里的烟柱,在1636年的夏空中写下庄严的誓言。朱寿镛抚摸着礁石上“天尽头”的石刻,忽然觉得甲胄轻了许多——那是百姓的信任卸下了征战的疲惫。海风送来新的歌谣,是荣成的孩子们在唱:“朱王来,海门开;灯塔亮,倭寇败;城山头,永不改;我大明,万万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