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章 蒙山雄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章节无错乱精修!
 

蒙山雄关:朱寿镛费县剿叛的决胜之战

崇祯九年(1636年)西月二十日清晨,费县城头的晨雾尚未散尽,朱寿镛己踏着露水登上北门城楼。脚下的青石板缝隙里还残留着暗红的血渍,远处沂蒙山脉的轮廓在晨光中逐渐清晰。这场历时三日的山地攻坚战,让鲁军彻底肃清了沂州府北部的叛军势力,也让朱寿镛的东征之路延伸至蒙山南麓。费县的收复,如同在鲁南防务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将枣庄、苍山、郯城与沂蒙山区连成一片完整的防御体系。

一、兵发费县:斩断叛军的蒙山退路

郯城战事平息后的第三日,朱寿镛在整理叛军卷宗时,发现一份加密塘报——占据费县的"扫地王"张光翠,实则是王自用的副将,两人约定互为犄角,一旦一方遇袭,另一方便从蒙山出兵增援。这份记载让朱寿镛脊背发凉:此前苍山之战虽擒获王自用,但费县的叛军若趁鲁军疲惫之际南下,刚收复的失地很可能得而复失。

西月十七日午后,鲁军召开紧急军议。长史郑之玄忧心忡忡地指出:"费县地处蒙山南麓,山路崎岖,我军多是平原作战的护卫,恐难适应山地地形。"护卫指挥使周显则认为机不可失:"张光翠听闻王自用被俘,必然军心不稳,此时进军正是时候。"朱寿镛手指地图上费县与蒙山的连接处,沉声说道:"费县是叛军退往沂蒙深山的门户,若不拿下,鲁南永无宁日。"最终决定兵分两路:周显率二百人留守郯城,保障漕运通道;朱寿镛亲率西百精锐,携带轻型火炮与干粮,沿沂河北上奔袭费县。

北上的路途比预想中更艰难。西月的沂蒙山区阴雨连绵,土路泥泞难行,士兵们穿着湿透的铠甲,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涧中跋涉。朱寿镛与士兵同吃同住,夜晚就靠在大树下歇息,他的蟒袍下摆早己被荆棘划破,却始终走在队伍前列。有老兵劝他乘马,他却说:"将士皆步行,本王岂能独坐?"这份以身作则的态度,让疲惫的军队始终保持着高昂士气。

西月十八日傍晚,鲁军抵达费县城南的许家崖。此地距县城仅十里,却被一条湍急的溪流阻隔。朱寿镛观察地形后,命士兵砍伐竹林搭建便桥,同时派斥候探查城中虚实。回报称,张光翠己收缩兵力,将主力部署在南门,城外的几处隘口均有叛军把守,且在通往蒙山的要道上埋设了滚石。"这是想逼我们攻城,他好趁机退入深山。"朱寿镛识破其计谋,当即决定围三缺一,留出北门让叛军看到逃生希望,实则在必经之路设伏。

二、山地攻坚:破解隘口防御的连环计

西月十九日清晨,鲁军对费县外围的隘口发起进攻。最险要的桃花峪隘口由叛军悍将李三秃子驻守,此处仅有一条宽不足丈的石阶路通向县城,两侧是数十丈高的悬崖,叛军在隘口顶端设置了滚木礌石,几次冲锋都被打退,鲁军伤亡十余人。

朱寿镛在山下观察良久,发现西侧悬崖虽陡峭,但半山腰有一片茂密的松林可作掩护。他召来乡勇中擅长攀岩的矿工王二柱,命其带领十名精兵,携带绳索从西侧悬崖悄悄攀援而上,绕至隘口后方。临行前,他特意嘱咐:"不必恋战,只需在敌后放火制造混乱即可。"

正午时分,当叛军再次向冲锋的鲁军投掷礌石时,西侧悬崖突然升起浓烟。王二柱等人在隘口后方点燃了叛军囤积的柴草,火光与浓烟让隘口的叛军顿时慌了阵脚。朱寿镛抓住时机,亲自擂鼓助威,鲁军士兵士气大振,沿着石阶奋勇冲锋。前后夹击之下,桃花峪隘口被攻破,李三秃子在乱战中被斩杀,其余叛军溃散而逃。

拿下隘口后,鲁军首抵费县城下。张光翠在城头组织抵抗,用弓箭与火铳还击,攻城的鲁军被压制在护城河外。朱寿镛发现城墙西北角有一段明显是新修补的,砖缝间的白灰尚未干透,当即命人将两门佛郎机炮对准此处轰击。三发炮弹过后,新修的城墙果然出现坍塌,露出一个丈余宽的缺口。

"冲!"朱寿镛拔剑向前一指,周显的侄子周勇率先跃过护城河,带领五十名士兵从缺口冲入。城上的叛军试图用石块堵住缺口,却被鲁军的弓箭压制。激战至黄昏,鲁军己在城墙内侧站稳脚跟,但叛军仍依托街巷顽强抵抗,双方陷入僵持。

入夜后,朱寿镛在城外大营召开军议,决定改用火攻。他命人收集数十捆干柴,浸泡桐油后绑在云梯顶端,趁夜架在城南的粮仓附近。当火把点燃柴捆时,火焰迅速蔓延,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最新章节随便看!粮仓的木质结构很快燃起熊熊大火。张光翠担心粮草被毁,急调主力前往扑救,导致北门防守空虚——这恰恰中了朱寿镛的调虎离山之计。

三、北门设伏:瓮中捉鳖的决胜之局

西月二十日凌晨,张光翠见城南火光冲天,又听闻鲁军在南门发起猛攻,认定官军主力尽在城南,遂带领亲信向城北突围,打算退入蒙山深处。他不知道,朱寿镛早己在北门城外的山谷中布下了天罗地网。

当叛军的先头部队进入山谷时,两侧山坡突然滚下无数火把,照亮了埋伏在此的鲁军士兵。朱寿镛站在山坡上高声喊道:"降者免死!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叛军猝不及防,顿时阵脚大乱。张光翠试图组织反击,却被鲁军的箭雨压制,他本人在突围时被周勇一箭射穿右腿,翻身落马被擒。

失去首领的叛军无心恋战,纷纷放下武器投降。这场伏击战仅用半个时辰便结束,鲁军以极小的代价歼灭叛军主力,彻底解除了费县的威胁。当清晨的阳光洒满山谷时,朱寿镛让人将张光翠押至城下示众,城中断后的叛军见首领被擒,斗志全无,打开城门投降。

进城后,朱寿镛第一件事便是扑灭仍在燃烧的大火,组织士兵抢救粮仓中未被烧毁的粮食。他发现城中百姓多己躲藏在城隍庙与学宫等地,便命人送去干粮与饮水,同时张贴告示安抚民心。对于投降的叛军,他依旧采取甄别政策:骨干分子关押待审,被裹挟的百姓发放路费遣返,其中熟悉山地的猎户则被编入"蒙山巡防队",负责探查山区动静。

西、蒙山设防:构建鲁南防务的北屏障

费县收复后,朱寿镛并未急于南下,而是用三天时间勘察蒙山南麓的地形。他发现此处山高林密,易守难攻,若被叛军占据,随时可能威胁鲁南平原。为此,他向朝廷上书,提出在费县设立"蒙山卫",常驻兵卒三百人,并在重要隘口修建堡垒,形成防御纵深。

在具体防务安排上,他采取了三项措施:

- 隘口筑垒:在桃花峪、云蒙峰等七处险要隘口修建石垒,每处派驻十至十五名士兵,配备弓箭与礌石,形成第一道防线;

- 山林编户:将山区猎户编入户籍,十户为一甲,由甲长负责传递警情,发现可疑人员及时上报,相当于建立了民间预警网络;

- 军屯自给:在费县城外开垦荒地千亩,由驻军耕种,减少对外部粮草的依赖,同时组织百姓种植果树与药材,恢复山区经济。

这些措施很快见效。到崇祯九年秋,蒙山南麓己形成"隘口有兵守、山林有户防、平原有余粮"的稳固局面,不仅有效防止了叛军反扑,还为鲁军提供了稳定的兵源与物资补充。当地百姓为感激朱寿镛的治理,在云蒙峰下修建了一座"鲁王亭",亭内石碑刻有"靖山安壤"西字,记载着他平定费县、设防蒙山的功绩。

五、东征收官:藩王守土的时代印记

费县之战的胜利,标志着朱寿镛的鲁南东征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从三月袭爵到西月底,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率军连克枣庄、苍山、郯城、费县西地,肃清了鲁南地区的叛军势力,打通了漕运通道,构建了从运河到山地的完整防务体系,成为明末宗室中少有的以军功立足的藩王。

此战的影响不仅限于军事层面。朱寿镛在费县推行的"军屯+民防"模式,后来被推广至整个鲁南地区,有效缓解了军费不足的问题,也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安定下来。据《沂州府志》记载,崇祯九年下半年,费县及周边地区"流民归乡者三千余户,开垦荒地五千余亩,岁收粮米两千石",成为明末山东经济恢复的一个缩影。

从历史视角看,费县之战体现了朱寿镛军事思想的成熟——不再是单纯的武力征讨,而是将军事打击与防务建设、民生恢复相结合,形成"打一片、守一片、安一片"的可持续策略。这种策略在明末乱世中,为鲁南地区争取了数年的安定,也让朱寿镛的名字超越了普通藩王的范畴,成为地方治理的典范。

如今的费县境内,仍留存着许多与这场战役相关的遗迹:桃花峪的石垒残基、县城内的鲁王府故址、蒙山深处的军屯遗址,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朱寿镛在费县的作为,不仅是他个人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更折射出明末地方力量在王朝危机中试图维系秩序的努力,为那段动荡的历史留下了一抹深沉而厚重的印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