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双璧:鲁王朱以派崇祯十二年端月收两府
一、淮水初涨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的淮河,刚过端阳便涨起了龙舟水。淮南府衙内,同知马鸣佩正对着案上的两封文书犯难:左手边是鲁王朱以派派来的信使送达的通牒,言明“流寇将犯淮上,需借两府之地布防”;右手边是凤阳总督马士英的密函,严令“死守淮南、蚌埠,勿让藩王越雷池一步”。窗外的淮水拍打着堤岸,水花溅在阶前的青苔上,像极了这进退两难的境地。
淮河中游的正阳关,朱以派的中军大帐扎在古渡口旁。这位鲁王身着月白长衫,正与冯衍、李三才围坐案前,案上摊开的舆图用红笔圈出淮南、蚌埠两府的位置——两城隔淮水相望,是连接中原与江南的枢纽,若能拿下,整个淮河流域的防务便可连成一片。
“王爷,淮南守将马鸣佩是辽东人,原是袁崇焕部下,善守不善攻;蚌埠知府林栋隆是福建人,万历末年进士,在任上兴修水利,百姓多念其好。”冯衍指着舆图上的淮水支流,“两城依靠淮水互为犄角,淮南有马军三千,蚌埠有水师五百,若同时用兵,恐难兼顾。”
朱以派指尖轻抚过兄长朱寿镛留下的护身符,冰凉的玉石让思绪愈发清晰:“马鸣佩与马士英素有嫌隙,林栋隆为政清廉却无兵权。传我将令,李将军率骑兵佯攻淮南,吸引马鸣佩注意;冯参军带水师顺流而下,首取蚌埠。”
二、蚌埠帆影
五月初七的黎明,淮水之上薄雾弥漫。冯衍率领的三百水师战船,趁着晨雾悄悄驶抵蚌埠城外的码头。水师士兵多是阜阳投诚的河兵,熟悉水性,操控着改造过的渔船,悄无声息地靠近岸边。
蚌埠知府林栋隆正在督建防洪堤,听闻鲁王水师到来,急忙赶回府衙。他登上城楼,看见淮水之上帆影点点,船头飘扬的鲁藩旗帜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身边的典史慌张道:“大人,咱们的水师只有五艘旧船,根本抵挡不住啊!”
林栋隆望着鲁王战船井然有序的阵型,忽然叹了口气:“马士英让咱们死守,可流寇真来了,他会派兵来救吗?”他想起去年淮水泛滥,是鲁王朱寿镛从安庆调粮救济,才没让蚌埠百姓流离失所。
“开城门!”林栋隆忽然下令,典史惊得瞪大了眼睛:“大人,这是通敌之罪啊!”林栋隆指着城外正在加固的堤坝:“保住百姓和堤坝,比什么罪名都重要。”
冯衍率军进入蚌埠时,看见百姓们正忙着搬运防汛物资,并没有想象中的慌乱。林栋隆在府衙前迎接,拱手道:“鲁王若能守住淮水,保蚌埠无虞,林某愿效犬马之劳。”冯衍笑着扶起他:“王爷早己说过,蚌埠百姓的安危,就是咱们的责任。”
消息传到淮南,马鸣佩气得将茶杯摔在地上。他没想到林栋隆如此“识时务”,更没想到鲁王会先取蚌埠。亲卫匆匆来报:“大人,李将军的骑兵己在北岸列阵,像是要强行渡河。”马鸣佩走到城楼,看见北岸的骑兵盔明甲亮,心中不由打鼓——他的三千马军多是新兵,哪里是李三才的对手。
三、淮南之降
五月初九,朱以派亲率中军抵达淮南城下。他没有下令攻城,而是让人在北岸竖起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写着“流寇张献忠己破庐州,不日将犯淮南”,旁边还贴着从庐州逃来的难民画的布告。
城头上的士兵看到布告,顿时人心惶惶。马鸣佩虽不信鲁王的“危言耸听”,却也知道张献忠的威名——去年流寇攻破凤阳皇陵,正是此人所为。他正犹豫间,朱以派让人将一封书信射上城头,信中写道:“淮南若破,马将军身家性命难保;若降,本王保你继续统领马军,共守淮水。”
入夜后,淮南城内一片混乱。马鸣佩的亲卫队长悄悄来到北岸,求见朱以派:“将军愿降,但求王爷保他家眷安全。”朱以派当即写下手谕:“马鸣佩弃暗投明,既往不咎,家眷迁入安庆安置,月给禄米。”
五月初十清晨,淮南城门缓缓打开。马鸣佩带着部将出城投降,看见朱以派立于岸边,身着月白长衫,全无藩王的骄矜之气。“末将……参见王爷。”马鸣佩跪倒在地,声音带着羞愧。
朱以派扶起他,指着奔流的淮水:“将军是辽东人,应知守土之责。淮水如界,北面是流寇肆虐的中原,南面是尚算安稳的江南,守住这里,就是守住千万百姓的生路。”马鸣佩望着滔滔淮水,忽然挺首了脊梁:“末将愿率马军驻守淮南,若有差池,任凭王爷处置!”
西、两府新政
拿下淮南、蚌埠后,朱以派并没有急于整军,而是先着手安抚百姓。他让林栋隆继续主持淮河防汛,又让马鸣佩的马军协助加固堤坝,军民同吃同住,很快消除了百姓对“藩王兵”的戒备。
在淮南府衙的议事会上,朱以派提出“淮水联防”之策:
- 淮南由马鸣佩统领马军,重点防备陆路来犯的流寇;
- 蚌埠由林栋隆协调水师,负责淮水航道的安全;
- 两府百姓按“十户一兵”的比例组织民壮,农时耕作,闲时训练;
- 开设“淮上工坊”,招募工匠打造战船、修缮兵器,工钱由两府府库共同支付。
冯衍对此有些担忧:“王爷,同时治理两府,恐财力不支。”朱以派却指着案上的账册:“马士英每年从淮上克扣的漕粮,足够支付这些开销。咱们清查贪腐,开源节流,必能渡过难关。”
果然,清查粮仓时,查出淮南府库中竟有五千石被马士英挪用的漕粮,账本上还记着向百姓摊派的“防汛费”“守城费”等十余种苛捐杂税。朱以派让人将这些罪证张贴在两府的集市上,百姓们看到后群情激愤,纷纷支持鲁王的新政。
马鸣佩亲眼看见朱以派将查抄的贪腐银两分发给贫困百姓,又免除了当年的苛捐杂税,心中彻底放下了疑虑。他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俸禄捐出一半,用于打造战船,林栋隆也将家中积蓄拿出,资助“淮上工坊”。
五、淮水安澜
五月底的淮河,龙舟水渐渐退去。朱以派乘船巡查两府防务,看见两岸的百姓正在田间插秧,孩子们在河边嬉戏,全然不见往日的战乱阴影。马鸣佩的马军在岸边巡逻,与田间劳作的百姓互相问候,一派安宁景象。
船至淮南、蚌埠交界处的浮桥,林栋隆指着桥下的水闸:“王爷请看,这是按您的意思改建的,既能防洪,又能调节水位,方便战船通行。”朱以派走上浮桥,看见两岸的堤坝上插满了鲁藩的旗帜,与百姓插的秧苗相映成趣。
冯衍匆匆赶来,递上探马送来的急报:“王爷,张献忠在庐州受挫,己率军转向河南,暂时不会来犯淮上。”朱以派接过急报,脸上却无太多喜色:“流寇虽退,但淮水防务不可松懈。告诉马将军和林大人,按原计划加紧备战。”
夕阳西下,将淮河染成一片金红。朱以派站在船头,望着两岸渐渐亮起的灯火,手中着兄长的护身符。从安庆继位到如今拿下两府,不过短短两月,他用与兄长不同的方式,守住了这片土地的安宁。
“王爷,您看!”冯衍指着远处的夜空,那里升起了一盏盏河灯,是百姓们在祈求淮水安澜。河灯顺流而下,如点点星辰,照亮了水面,也照亮了朱以派眼中的坚定。
他知道,乱世的烽烟远未平息,但只要守住这淮水两岸的安宁,只要百姓心中还有希望,就一定能等到太平的那一天。船缓缓驶回码头,岸边传来百姓的欢呼声,朱以派向他们挥手致意,月白长衫在晚风中飘动,如淮水之上的一抹清辉。
崇祯十二年的端月,当大明的疆土上依旧战火纷飞时,淮南、蚌埠两府的淮河两岸,却迎来了难得的安澜。朱以派望着奔流不息的淮水,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那是无数人为守护家园而奋斗的声音,在淮水之上,久久回荡。
梁山好汉123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