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过老祠堂的雕花窗棂,在积满灰尘的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阳站在祠堂中央,仰头望着梁上褪色的彩绘,指尖拂过布满蛛网的供桌,扬起的尘埃在光柱里翻滚,像一场沉默了三百年的雪。
"根据县志记载,这座祠堂建于康熙年间,"文物局的老张捧着档案夹,声音里带着惋惜,"抗战时被日军烧过一次,后来重修过,但近些年没人管,早就成了危房。"
林阳的目光落在墙角断裂的石碑上,"林氏宗祠"西个字的轮廓依稀可见。他蹲下身,用手帕轻轻擦拭碑面的污垢,指腹触到石头上深浅不一的刻痕——那是岁月的刀斧,也是家族的年轮。
"必须修好。"他站起身时,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按原样修复,所有细节都不能错。"
老张愣了愣:"林总,这可不是小数目。光是那些雕花构件,就得请专门的老师傅来做,材料费和工时费加起来,至少得这个数。"他伸出三根手指。
"三百万?"林阳反问。
"是五百万。"老张叹了口气,"而且工期至少要半年,现在愿意做这种活儿的工匠太少了。"
林阳没丝毫犹豫:"钱不是问题,你帮我联系最好的工匠,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费用我来出。"他走到祠堂门口,望着外面拆迁后空旷的工地,"这里要建一个广场,种上松柏,让后人知道,林家在这里扎了三百年的根。"
消息传到周明耳朵里时,他正在会所里和几个官员打高尔夫。听完手下的汇报,他嗤笑一声,把球杆扔在地上:"一个破祠堂花五百万去修?林阳这是赚了点钱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旁边的国土局副局长凑过来:"周总,要不要给他们找点麻烦?文物修缮审批这块,我们还是能说上话的。"
周明眯起眼睛,嘴角勾起一抹阴狠的笑:"不用急,让他先折腾。等他把钱砸进去,咱们再给他来个釜底抽薪。"
林阳很快组建了祠堂修复团队。领头的是个七十多岁的老木匠,姓王,祖上三代都是做古建筑修缮的,听说林阳要修复三百年的老祠堂,二话不说就从南方老家赶了过来。
"这梁架用的是金丝楠木,"王师傅抚摸着祠堂的主梁,眼睛发亮,"当年能用上这种料,说明你们林家祖上出过大人物。"他用手敲了敲木柱,"还好,木质没朽透,还能救。"
修复工作正式开始那天,林阳特意请了母亲赵兰和林浩过来。赵兰站在祠堂门口,看着工人小心翼翼地拆下破损的雕花,突然捂住嘴,眼泪无声地掉了下来。
"妈,怎么了?"林阳递过纸巾。
"想起你爸了,"赵兰哽咽着,"他以前总说,等有出息了,就带我们回老家认祖归宗。没想到...没想到咱们的根一首在江城。"
林浩拿着小刷子,蹲在石碑旁帮忙清理灰尘,小脸上满是认真:"哥,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吗?"
"对,"林阳摸了摸他的头,"是我们林家所有人的家。"
修复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很多构件需要重新制作,光是找匹配的木料就花了一个多月。王师傅带着徒弟们一点点地雕,一点点地拼,常常忙到深夜。林阳几乎每天都要去工地看看,有时会陪王师傅喝两盅,听他讲那些关于古建筑的故事。
"这活儿啊,急不得,"王师傅抿了口酒,眼睛眯成一条缝,"一斧一凿都得有讲究,差一分一毫,味道就变了。就像你们做生意,根基得扎牢,不然再高的楼也会塌。"
林阳深有感触。他想起自己从夜市摆摊到现在的经历,不就像这祠堂的修复吗?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有半点虚浮。
就在祠堂主体结构快要修复完成时,麻烦找上门了。环保局突然来人,说施工过程中粉尘超标,要求停工整改。紧接着,消防部门也来了,说祠堂不符合现代消防规范,必须修改设计。
林阳知道,这肯定是周明在背后搞鬼。他没去找周明理论,而是让林月收集了相关的法规条文,又请了文物保护专家来现场论证。
"祠堂属于文物建筑,修缮有专门的国家标准,"专家在现场对执法人员说,"我们用的都是传统工艺,粉尘排放完全在规定范围内。至于消防,我们会安装隐蔽式的消防设施,不会破坏建筑原貌。"
林月也拿出准备好的文件:"这些是相关的审批手续,齐全合法。如果你们觉得有问题,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复议,但请不要影响施工进度,耽误了最佳修缮期,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执法人员被说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林阳站在祠堂门口,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眼神冷了几分。周明的手段,还是这么卑劣。
"需要反击吗?"林月问。
林阳摇摇头:"先把祠堂修好。等这件事了了,再慢慢算总账。"
接下来的日子,林阳加派了人手保护工地,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王师傅和工人们也憋着一股劲,每天天不亮就开工,天黑了才收工。祠堂的飞檐翘角一点点地立了起来,雕花窗棂重新焕发出光彩,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细节,渐渐露出了原本的模样。
三个月后,祠堂修复工程顺利竣工。揭幕那天,阳光明媚,老街的居民都来了,连文物局的领导也亲自到场。当红色的幕布被揭开,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祠堂门口的广场上,林阳亲手种下了一棵松柏。他培土的时候,赵兰走过来,把一块红布包着的东西放在供桌上。打开一看,是父亲林建军的牌位。
"你爸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认祖归宗,"赵兰的声音带着哽咽,"现在,他终于回家了。"
林阳看着牌位上父亲的名字,眼眶一热。他对着牌位深深鞠了三躬,在心里说:"爸,我们回家了。"
仪式结束后,居民们纷纷走进祠堂参观。看着墙上挂着的林家历史介绍,看着那些修复一新的匾额和雕刻,大家都感慨不己。
"没想到小林还是名门之后啊!"
"这祠堂修得真漂亮,以后咱们江城又多了个好去处。"
"林总这是做了件大好事,让咱们别忘了老祖宗的根。"
听着这些议论,林阳心里很平静。他修复祠堂,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找回那份被遗忘的传承。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自己从哪里来。
让林阳没想到的是,祠堂对外开放后,竟然成了江城的热门景点。游客们慕名而来,看的不仅是古建筑,更是林家三百年的奋斗史。当地媒体也做了专题报道,称林阳为"传承文化的企业家"。
周明看着报纸上林阳的照片,气得把杯子都摔了。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处处使绊子,最后反而让林阳得了好名声。
"周总,现在怎么办?"手下小心翼翼地问。
"还能怎么办?"周明咬牙切齿,"既然他想当文化人,我就偏不让他如愿。去,把他当年在夜市摆摊的照片找出来,给媒体送过去,我倒要看看,一个卖炒饭的怎么当文化人的!"
几天后,果然有媒体刊登了林阳当年在夜市摆摊的照片,配的文字阴阳怪气,暗示他出身卑微,不配谈文化传承。
没想到,这篇报道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反响。网友们纷纷留言:
"从夜市摊主到守护文化,这才是真正的逆袭!"
"人家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还不忘回馈社会,比那些只会炫富的强多了!"
"支持林总,这样的企业家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林阳看到报道时,正在祠堂里整理父亲的遗物。苏晴拿着手机走过来,给他看网友的评论,笑着说:"看来周明又帮了你一把。"
林阳也笑了:"他大概忘了,我最不怕的就是别人说我出身低。我就是从泥里爬出来的,这没什么好丢人的。"
他把父亲的那本《工程预算手册》放进祠堂的展柜里,旁边放着那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这些,才是我们林家最宝贵的财富。"
就在这时,林阳的手机响了,是商会的工作人员打来的:"林总,恭喜您,您被推荐为全国优秀企业家候选人了,是咱们江城唯一的一个!"
林阳愣了愣,心里没有太多的喜悦,反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走到祠堂门口,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望着远处日新月异的江城,忽然明白了父亲当年那句话的含义——真正的根,不是埋在地下的石碑,而是刻在心里的责任和担当。
"爸,"他轻声说,"我会让林家的根,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夕阳的余晖洒在祠堂的琉璃瓦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芒。林阳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但只要守住这份根,守住这份初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坚定地走下去。
远处,周明站在自己公司的落地窗前,看着祠堂方向的灯火,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知道,自己和林阳之间的较量,才刚刚进入白热化阶段。但他没意识到,在这场较量中,他己经输了最关键的东西——人心。
而林阳,正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人心,一步步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弃子归来我是江城王(http://www.220book.com/book/U73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