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嬴政眼中,李思是个贪图安逸、畏惧生死、不求上进的人,与他的年纪极不相符。
可正是这样一个人,刚才竟言辞激烈、情绪激昂,足见他心中热血未凉。
这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该有的模样!
嬴政接着说道:“寡人灭六国,一统西海,既是大秦之王,亦是天下共主。寡人治下之大秦,绝不会以儒学为治国之本!”
这番话既是对李思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束缚。他无法左右后世君王的选择,但至少在他统治的时代,儒家绝不会登上朝堂!
李思起身,向嬴政深深一拜,语气诚恳:“臣,谢过大王。”
嬴政摆手道:“别急着道谢。今日召你前来,非为探讨儒家之事,而是你与苏胥交谈中提到,你对诸子百家皆不认同。”
“你应当清楚,大秦向来以法家治国。可听你言下之意,法家也未必是治国良策。寡人想知道,缘由为何。”
儒家尚未成为主流,大秦也未采纳其学说,此事尚可缓议。但眼下,法家正主导朝政,不容轻视。
得知法家可能存有问题后,嬴政便急于弄个明白。
胡亥、赵高之事可以往后放,但法家的每一分影响,都关乎大秦的兴衰。
若法家真是大秦短命的原因之一,那它的每一次作用,都等同于将大秦推向覆灭的边缘。
李思答道:“大王,臣并非全盘否定诸子百家。各家学说,臣皆有敬意。即便是儒家,臣也承认其在教化人心、修养品性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臣所不认同的,是它们无法真正治理好天下。”
略作停顿,李思继续说道:“诸子百家,除少数外,皆有各自的政治理想,譬如儒家复周礼、道家讲无为、墨家倡兼爱非攻。”
“春秋时期,人心浮动,百家之学士为求良策,纷纷提出主张,本意并无不妥。问题在于,这些主张忽略了一些关键因素。若以今人之言说之,便是过于主观,脱离了现实条件。”
“以儒家言之,儒家主张恢复周礼,以为如此便可天下太平。却未思量世人是否愿回归旧制?因此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其学说始终难被采纳。”
“道家与墨家亦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听起来极好。对陌生之人也如亲人般对待,岂不令人向往?”
“假如我与他素昧平生,听闻此人信奉墨家‘兼爱’之道,心中定会升起敬意。可若我是他的家人,恐怕更愿他多顾念骨肉亲情。”
谈完儒家与墨家,李思转向道家说道:“道家所倡黄老之学,讲究‘无为而无不为’,相较儒墨更为高明。但‘无为’二字,何时该无为,何事当无为,何种程度算无为,以何种尺度定无为?”
“那‘无不为’也一样,何时该有为,何事需有为,何种程度才算有为,以什么标准衡量有为?博学通达之人或许能拿捏分寸,可天下哪有那么多智者?”
黄老之说听起来甚好,诸如顺应天道、反对君主妄动、重视百姓主动性、主张‘待时而动’、‘因时而行’等。
但“时”从何来?由谁来判?是君主裁定,还是臣民决定?是贤士判断,还是凡夫做主?
又如何确认“时”抓得准?各阶层对“时”的理解是否一致?若有分歧,又该如何处理?
简而言之,用黄老之学治理天下,缺乏统一规则与制度约束,人人皆可自作主张,虽显自由,却易生乱,不利于江山安定与皇权稳固。
汉初诸侯作乱,文帝时济北王与淮南王反叛,景帝时七国起兵,还有地方豪强坐大,其中一个缘由,正是黄老的“无为而治”给诸侯与豪族壮大创造了空间。
权力欲强、志向远大的汉武帝岂能容忍此局,于是顺理成章改用自己改良后的儒家学说,将黄老之学弃之一旁。
“以黄老治国,于开国之初、百废待兴之时尚可一用,但长久施行,终将引发祸端。”
人可以拥有一定自由,但无法承受完全自由。
李思对嬴政所言则是:“因黄老之学于世道束缚过松,而人心贪欲无穷,灾祸自生,实不利于天下太平。”
实情是,随着国家安定、经济复苏,黄老之学己难适应新的社会结构与治理需求。
“欲成儒家理想,须世人皆为君子;欲施墨家之政,须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欲行黄老之道,须百姓守法无贪无妄。若真能实现,便是大同之世!”
儒、墨、道三家理念虽异,但终极目标一致,皆是构想一个天下归一、和平安乐的理想国。
但人怎能无欲?怎能无私?
诸子所构想的治国之道虽美,却难以落地,至少对于如今的大秦来说,不切实际。
儒学后来能为汉武帝所用,是因为它己被改造,适配了现实。
听完李思对儒、墨、道三家的剖析,嬴政问道:“法家也不适合治理大秦,是否也与这三家有类似的原因?”
李思缓缓说道:“后世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世间万物都在运动之中’,也可以理解为‘万物皆在变化之中’。请问大王,商与夏相比如何?周与商相比又如何?六国与周相较怎样?而我大秦与六国相较又如何?”
嬴政并未首接作答,而是反问:“你的意思是,世事不断演变,大秦也在变化之中,法家的治国之道己不适合现在的大秦?”
李思点头称是:“在特定时期,法家的确适合大秦,使国力迅速增强,最终战胜六国。但如今的大秦,己经不同于当年。”
“过去,秦国国力薄弱,在列国之中并不强大,若无商君变法,恐怕早己灭亡。然而现在,六国皆己覆灭,天下一统,九州之内再无大秦敌国,难道还能像统一前那样,继续以法家之术治理国家吗?”
“大王如今己非一国之君,而是天下的共主。思考治国之策时,不能只看秦国,应着眼于整个天下。昔日六国之民,如今皆为大秦子民。”
朱元璋也曾面临相似难题——南北榜案。但他处理得当,深知自己是天下共主,而非某一区域之君。
(http://www.220book.com/book/U7L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