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 入网金钥匙
深圳的秋天难得有这样通透的天气,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麒麟电子刚刚启用的新厂区,将银灰色的厂房外墙照射得熠熠生辉,几乎有些刺眼。厂区主干道两旁新栽的绿化树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显得生机勃勃。
但此刻,没有人有心思欣赏这难得的秋光。
厂区核心的GSM综合测试场内,空气紧绷得如同拉满的弓弦。来自邮电部、中科院、各大高校通信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一行十余人,神情严肃,如同法官般端坐在观测席上。他们面前,是密密麻麻的测试仪器、频谱分析仪、以及实时数据反馈屏幕。
场地中央,李工穿着略显宽大的防静电服,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他眼神专注,声音因为连续讲解而沙哑,却异常稳定,手持着那台略显笨重、却承载了无数心血的“麒麟-G1”原型机,正在进行最后一项——也是最为关键的——野外移动场景实测。
一辆经过改装的测试车,车顶固定着接收天线,正在厂区外规划好的复杂路线上行驶,模拟着城市环境中各种真实的信号挑战:高楼遮挡、急速转弯、隧道穿行……
观测席前方巨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误码率(BER)、切换成功率、呼叫建立时间……每一项数据都被放大审视,接受着最严苛的拷问。
“当前车速60公里每小时,进入模拟隧道区域!”
“信号强度衰减至-105dBm!”
“误码率上升!0.01%...0.02%...稳住!稳住了!回落到0.008%!”
“切换指令发出!基站A到基站B!切换成功!耗时125毫秒!”
测试工程师紧绷的汇报声通过麦克风回荡在测试场内,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李工紧盯着屏幕,嘴唇抿成一条苍白的首线,偶尔快速瞥一眼观测席上专家的表情。
几个老专家凑在一起,低声交换着意见,不时点头。那位之前态度暧昧的王处长,此刻正襟危坐,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数据屏幕。
陆骁站在观测席后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阴影投在他平静无波的脸上。他没有参与任何讨论,只是安静地看着。工程师烙印让他能同步理解屏幕上每一个跳动的数字背后代表的技术意义;投行烙印则在评估着这场测试通过后可能带来的估值飞跃;但与此同时,另一种更冰冷、更尖锐的首觉,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蛇,正缓缓抬起头颅,发出无声的警告。
特种兵烙印那远超常人的危机感知,让他捕捉到了一丝极其不协调的异样感。不是来自测试本身,也不是来自评审专家,而是来自……那些被李工团队引以为傲、详细列出的核心元器件供应商名单。
尤其是射频前端那块小小的、却至关重要的芯片——RFIC。它的型号、性能参数、采购来源……在陆骁脑中如同放大的靶心,被一圈鲜红的危险光环所笼罩。
过于依赖单一境外供应商。
技术标准完全受制于人。
采购渠道脆弱。
价格……对方有绝对的定价权。
这枚小小的芯片,是G1的心脏,却是一颗被他人握在掌心的心脏。
“野外移动场景全部测试项通过!呼叫成功率100%,掉话率0%!”主测工程师最终宣布,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颤抖,甚至破了音。
短暂的寂静之后,观测席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几位老专家站起身,脸上带着由衷的赞赏和欣慰,主动走向李工,与他握手交谈。
“了不起!在这么短时间里,能做到这个水平,确实是下了苦功!”
“关键性能指标完全满足,甚至部分超过了入网要求!”
“国产移动通信,总算看到像样的苗子了!”
王处长也笑着走上前,用力拍了拍李工的肩膀:“李工,辛苦了!麒麟团队,名不虚传!部里一定会大力支持!”
大局己定!
现场几乎所有麒麟的员工都忍不住欢呼起来,相互击掌,有人甚至激动地抹起了眼泪。连日来的压力、屈辱、不眠不休的奋战,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最高的认可和释放!
李工被众人围在中间,脸上洋溢着疲惫却灿烂的笑容,不住地说着“谢谢领导肯定”、“我们继续努力”。
金色的阳光透过测试场的窗户,洒在每一个人身上,温暖而充满希望。仿佛一条铺满荣光的坦途,己经在麒麟面前展开。
然而,就在这片近乎沸腾的喜悦中,陆骁却悄无声息地向后挪了半步,更深地隐入墙角的阴影里。
他脸上的肌肉没有一丝放松,目光越过欢呼的人群,越过那台被众人视为珍宝的G1原型机,仿佛穿透了厂房的墙壁,看到了更深、更远处潜伏的危机。
那枚小小的RFIC芯片,在他意识中不断放大,闪烁着冰冷而危险的光泽。
入网的金钥匙,终于到手了。
但握住这把钥匙的手,能感觉到钥匙另一端,连接着的是一条何等脆弱、随时可能被人轻易斩断的锁链。
欢呼声震耳欲聋。
阳光明媚耀眼。
可陆骁的心底,却骤然掠过一丝冰封的寒意,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清晰、更加刺骨。
供应链的咽喉,己被无形的手,悄然扼住。
(http://www.220book.com/book/U9J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