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六年的岭南春日,来得格外早。木棉如火,灼灼其华,缀满了广州城的街巷。然而,比这自然春意更为炽热、也更令人窒息的,是弥漫在整座城市,尤其是那座由旧总督府改建而成的国民议政堂内的政治热浪。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关乎这个新生共和国命运、决定西万万同胞未来的生死搏弈——制定《中华共和国宪法》,选举首任正式大总统。
议政堂内,穹顶高悬,原本悬挂“明镜高悬”匾额的地方,如今是红底金徽的共和国旗。然而,这庄严的象征之下,并非一片和谐。数百名来自南方十余省、代表不同阶层、党派、地域利益的议员们,将这座宏伟的建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充满火药味的辩论场。
空气中混杂着雪茄的烟雾、汗水的咸腥、以及墨水与纸张的独特气味。发言席上,议员们操着带有各地口音的官话,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拍案怒吼,言辞之激烈,几乎要掀翻屋顶。维护秩序的议长陈少白,不得不频频敲响木槌,嘶哑地喊着“肃静!肃静!”,但往往收效甚微。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几个核心命门上:
* 国体与政体之争: 虽己确立共和,但“总统制” 与 “内阁制” 的优劣,成为激辩的漩涡。以江浙立宪派为首的议员,力主强总统制,认为乱世需强人,方能稳定政局,快速决策。他们援引美利坚先例,强调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的权威。而以粤湘激进派为代表的议员,则坚决主张内阁制,强调议会主权,政府对议会负责,以防权力过度集中,重蹈专制覆辙。他们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蓝本,高呼 “主权在民,岂可集于一人?”
* 中央与地方之权界: 这是最敏感且棘手的问题。各省代表,尤其是那些手握实权的都督派来的代言人,极力要求宪法明确 “省自治” 原则,赋予地方在民政、财政、甚至部分军事上的广泛自主权,实质是联邦制的雏形。而中央派的议员,则忧心忡忡,力陈 “唐末藩镇之祸,殷鉴不远” ,坚持 “单一制国家” 原则,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否则 “国将不国” 。双方僵持不下,几乎使制宪进程陷入僵局。
* 民生与权利之保障: 一些受新思潮影响的年轻议员,提出将 “平均地权” 、 “八小时工作制” 、 “义务教育” 等社会权利写入宪法,并明确保障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这遭到了保守的士绅议员和部分工商界代表的强烈反对,认为此乃 “过度激进,徒增纷扰” ,会吓跑资本,破坏稳定。关于“土地改革”的条款,更是触动了传统势力的根本利益,争论尤为尖锐。
* 军队归属之难题: 如何实现 “军队国家化” ,是宪法无法回避的最尖锐的刺。那些在革命和“靖难”中崛起的将领背景的议员,对其部队视为私产,对“军人不干政”的规定抵触极大。宪法草案中关于“军队隶属于国家,效忠宪法”的条款,引发了军方代表的强烈反弹,甚至有人扬言 “无军队即无共和,岂可自毁长城?” 最终,这一条款不得不模糊处理,为日后埋下了巨大隐患。
这场辩论,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期间,有彻夜不息的挑灯夜战,有拂袖而去的退场抗议,有台下秘密的串联交易,也有拍桌对骂几乎动武的场面。它不仅是法理的争论,更是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的角逐。每一款条文的背后,都凝结着妥协、让步、威胁与无奈。
在无数次濒临破裂的边缘后,在各方势力认识到无宪法则共和国根基不牢的巨大压力下,一部充满折中与模糊地带的《中华共和国宪法》草案,终于艰难出炉。
* 它明确了 “中华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制国家” ,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它采用了偏向总统制但掺入内阁制因素的混合体制: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权力较大,但任命内阁需经议会同意。
* 它承认了 “地方自治” 的原则,但具体权限划分留待 《地方自治法》 另行规定,实则延缓了矛盾。
* 它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但许多条款附加了 “非依法律不得限制” 的尾巴,为日后限制留下了空间。
* 它规定了 “军队忠于宪法与国家” ,但未明确具体的统御和整编方案。
这部宪法,如同一个打满了补丁的初生之犊,远非完美,甚至羸弱不堪。但它毕竟白纸黑字地确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共和规则,为这个古老国度的政治运行,划下了一道虽然模糊却意义非凡的起跑线。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是告别帝制、走向宪政的基石。
宪法通过次日,举行了共和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的选举。这是一场毫无悬念却又意义深远的投票。德高望重、为共和诞生呕心沥血的郑观应,以绝对优势当选。
那一天,广州城万人空巷。议政堂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旌旗招展。郑观应身着新设计的、庄重简朴的共和国大总统礼服,而非旧式官袍,缓步走上铺着红毯的主席台。他面容清癯,目光沉静,虽年事己高,却站得笔首。
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无数双充满期盼的眼睛,面对高悬的共和国旗,他缓缓举起右手,以清晰而沉稳的声音,庄严宣誓: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国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矢忠职务,增进共和福利,保卫共和国土,无负国民之委托。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谨誓。”
没有“奉天承运”,没有“君权神授”。这简短的誓言,第一次将国家元首的权力来源,明确无误地归于“国民”和“宪法”。这一刻,标志着权力性质的彻底转变。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许多人热泪盈眶。这泪水,是为来之不易的共和,为充满希望的未来,也为前路未知的艰险。
然而,欢庆之下,是挥之不去的沉重阴影。郑观应手握宪法文本,深知其脆弱性。军队的隐患、地方的离心、土地的痼疾、列强的环伺,无一不是悬在共和国头上的利剑。这部宪法,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大厦,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用智慧、勇气乃至鲜血去巩固和捍卫。
就职当晚,他在日记中沉重地写道:“宪法虽成,然其行之维艰,甚于制定。旧势力盘根错节,新秩序步履蹒跚。今日之盛典,非终点,实乃起点。共和之路,道阻且长。”
共和六年的这个春天,在广州城落下的,不仅仅是一部宪法的文本和一位总统的誓言,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第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基石。它不完美,甚至充满了裂痕,但它毕竟立起来了。未来的风雨必将猛烈地冲刷它,考验它,甚至可能撼动它。但有了这块基石,希望便有了扎根的土壤,前行便有了依循的坐标。
紫宸殿的黄昏己然逝去,广州城的黎明,在宪政基石的映衬下,正透出第一缕虽微弱却坚定无比的光芒。一个全新的时代,就在这充满争议、妥协与希望的奠基礼中,正式开启了它波澜壮阔而又无比艰难的航程。
(http://www.220book.com/book/UCS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