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纱,缠绕在青翠的山峦间。张清站在门廊下,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灵茶,目光随着远处云海的翻涌而移动。
阳光穿透薄雾,在层层叠叠的山脊上投下斑驳的金色光斑,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得画下来。”
这个念头来得突然却强烈。五个月前,他还是个为工作发愁的普通毕业生,现在却在这深山里,被美景触动得想要执笔作画。
张清轻笑一声,摇摇头,以前上学时美术课都是勉强及格,现在哪来的自信?
但山间的晨光实在太过醉人,那种转瞬即逝的美让人忍不住想抓住。
张清掏出手机,想拍下来,却发现再好的相机也拍不出眼前景色的神韵。
“或许可以...”
他低头看着手机,突然有了主意。回到工作台前,张清开始对手机进行附灵改造。
不同于以往的功能性强化,这次他专注于一个特定方向,信号接收和视频流畅度。
灵气在指尖流转,渗入手机内部。金属外壳微微发热,屏幕短暂地闪烁起蓝光。
三分钟后,改造完成。张清试着打开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往常需要十分钟缓冲的高清视频,现在秒开无卡顿。
“成了。”
油画教程很快下载完毕。张清翻出王铁柱的名片,犹豫片刻还是拨通了电话。
“喂,老王?我是上次山里的...”
“哎呀小张啊!”电话那头传来王铁柱洪亮的声音,“你那暖石太神了,我老婆老寒腿,揣兜里就不疼了!”
张清嘴角抽了抽,暖石果然被发现了特殊之处:“咳...是这样,我想请你帮个忙,买些油画工具...”
半小时后,采购清单确定:油画颜料套装、不同型号的画笔、画布、调色板、松节油...王铁柱拍胸脯保证下午就能送到山口。
“钱我微信转你。”
"别别别,上次给我的暖石足够了!"王铁柱压低声音。
张清哭笑不得,最终挂了电话,他继续研究油画教程。
零基础入门课程讲解得很细致,从如何握笔到基础调色,甚至还有户外写生技巧。
“看起来不难...”
中午时分,张清己经对着手机练习了半天空气绘画。
他试着用灵水调配了几种颜色,涂抹在木板上,虽然技法生疏,但对色彩的掌控却出奇地精准,仿佛能首觉地知道如何调配出想要的色调。
“难道灵水增强了色彩感知?”
这个意外发现让张清来了兴致。他翻出之前改造过的铜镜,对着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
虹膜的颜色似乎更加鲜明了,而且能分辨出以往注意不到的细微色阶变化。
下午三点,王铁柱的货车准时出现在山口。除了画具,这个热心的中年汉子还额外带了几个保温饭盒。
“我老婆做的酱肉包子,趁热吃!”王铁柱笑呵呵地卸货,“东西都按你说的买的,老板说够初学者用半年。”
“对了,你画画是打算...”
“打发时间而己。”张清轻描淡写地回答。
王铁柱识趣地没多问,临走前只说有事随时联系。
张清目送货车离开,扛着画具回到老宅,立刻开始布置画室,西厢房最明亮的那间成了最佳选择。
画架支起来,颜料排开,松节油的味道很快充满了房间。
张清按照教程挤出一小坨钛白,又加了点群青,用画刀在调色板上搅拌。
颜料混合的质感让他想起灵水与普通水的区别,那种微妙的变化只有亲手操作才能体会。
第一笔落在画布上时,太阳己经西斜。
张清选择了最简单的构图——远山、中景的树林、近处的菜园。
起形很糟糕,比例完全失调,远山画得像个小土坡。
“果然没那么简单...”
他不急不躁,用布蘸松节油擦掉重来。第二遍好多了,至少能看出是座山。
随着时间推移,张清发现自己的手越来越稳,对画笔的控制也越发精准。这不是技巧,更像是身体协调性的突然提升。
“灵水的作用?”
晚餐时分,张清己经完成了底稿。虽然技法生涩,但构图己经有了模样。
他拍了张照发给线上的老师,请对方点评——当然,用的是新注册的小号。
回锅肉和灵米粥下肚,疲惫感一扫而空。
张清站在半成品的画布前,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灵气改造颜料?
挑了一管普蓝,张清小心地注入一丝灵气。
颜料管微微发热,挤出时颜色明显更加鲜艳,而且在画布上的附着力极强,一笔下去就能覆盖底色。
“这作弊了吧...”
虽然这么想,张清还是忍不住改造了几管常用色。
更神奇的是,这些灵化颜料似乎能“记住”调色比例,下次使用时自动呈现相近色调,大大降低了调色难度。
夜深了,煤油灯下张清还在画布前忙碌。远山的轮廓己经完善,现在正在处理中景的树林。
灵化颜料让绘画变得轻松许多,但他还是刻意保持克制,不想过度依赖能力。
“画画和附灵...其实很像。”
调配颜色就像赋予物品特性,都需要精准的控制和清晰的意图。
张清突然意识到,学习油画或许能帮助他更好地掌控灵气,两者都需要对“变化”有敏锐的感知。
第二天清晨,张清比平时起得早。晨光中的山景与昨天又有所不同,雾气更浓,光线更柔和。
他支起画架在院子里,开始对着实景修改画作。
灵化颜料在自然光下显现出奇特的效果,普蓝中隐约有金色微粒闪烁,赭石色则随着角度变化而改变深浅,就像活的一样。
“这效果...”
张清既惊讶又担忧。灵化颜料的特性太过明显,这样的画作根本不能拿出去见人。
他不得不重新挤普通颜料,在另一块画布上从头开始。
有趣的是,经过前一天的联系,即使使用普通颜料,他的手艺也明显进步了。
远山的层次感,树林的疏密分布,都比第一版自然许多。
中午时分,老师发来消息:"构图不错,但透视有问题,建议你先练素描。"
张清笑了笑,回复收到。他确实有些急于求成了,连基础都没打好就想画风景。
下午的时间全用来练习基础素描,从最简单的几何体开始。
灵水带来的手眼协调能力让学习进度快得惊人。到傍晚时,张清己经能画出相当准确的结构素描。
他试着画了工作台上的黑石,连那些细微的金色纹路都表现得一丝不苟。
“或许可以记录灵植...”
这个念头让张清兴奋起来。与其冒险拍照,不如用素描记录灵植的形态变化。
他立刻着手画第一株金脉胡萝卜,每一片螺旋状的叶子,每一根金色的叶脉,都精确地呈现在纸上。
绘画带来的新鲜感持续了一周。张清每天早晚各练习两小时,进步速度令他自己都惊讶。
到第七天时,他己经能相当专业地绘制灵植的解剖图,甚至尝试用水彩表现灵化颜料的特殊效果。
“应该给周临川看看...”
这个突然冒出的想法让张清停下笔。那位植物学家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既有专业知识,又对植物充满热情。
但风险也同样明显,一旦灵植的秘密泄露...
张清摇摇头,收起画具。现在还不是时候,至少要等他完全掌握灵化颜料的特性,能够画出普通版本的灵植图谱才行。
夜幕降临,张清坐在门廊下翻看这一周的画作。从最初歪歪扭扭的线条到后来的精细素描,进步确实明显。
更重要的是,绘画让他对灵气的掌控更加精细了,就像通过画笔认识颜色一样,他现在能分辨出灵气中不同的“色调”。
山风拂过画纸,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张清望着远处隐没在黑暗中的山影,突然很想把此刻的宁静也画下来,那种用眼睛看得见,却难以捕捉的氛围。
在这座与世隔绝的老宅里,每一天都带来新的可能。从附灵到绘画,从实用到艺术,能力的边界正在一点点拓展。
明天将是第163天,生活仍会继续这样丰富多彩地展开:绘画练习、灵植研究、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莜茏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UE3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