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那短暂却惊心动魄的碰撞,仿佛被厚重的宫门暂时封存。当夜幕降临,皇宫深处,专为迎接凯旋战神而设的琼林夜宴,在琼林苑的极尽奢华之中拉开帷幕。然而,这华美的帷幕之后,并非纯粹的欢庆,而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更加凶险的战场。
琼林苑内,灯火璀璨,亮如白昼。巨大的琉璃宫灯悬挂于雕梁画栋之间,烛火透过五彩琉璃折射出梦幻迷离的光晕。暖炉烧得极旺,驱散了冬夜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名贵熏香、酒气以及珍馐佳肴混合的浓郁气息,甜腻得令人微醺。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悦耳,身着轻纱的舞姬身姿曼妙,水袖翻飞,如同月下精灵,在铺陈着厚厚波斯地毯的殿心翩然起舞。
白玉案几上,摆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珍馐:南海运来的巨大龙虾,冰山快马送抵的鲜鱼刺身,炖得酥烂的熊掌驼峰,还有各种精致得如同艺术品的糕点瓜果。琥珀色的美酒在夜光杯中荡漾,映照着跳跃的烛火。极致的奢靡与享乐,将白日的庄重肃穆彻底冲刷干净。
然而,在这片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的表象之下,空气里弥漫的并非纯粹的喜庆,而是一种无形的、粘稠的暗流。每一个举杯的动作,每一句看似随意的寒暄,都仿佛带着钩子,试探着、拉扯着权力的丝线。这是一场披着华美外衣的鸿门宴,一场用金杯玉盏盛放的权力角斗。
作为绝对的主角,萧绝坐在离御座不远的主宾席上。他换下了白日的将军常服,穿着一身更为正式的深紫色锦袍,但依旧掩盖不住眉宇间深刻的风霜和一丝难以驱散的疲惫。他如同风暴的中心,沉默地承受着来自西面八方的目光洗礼。
宴席开场不久,第一轮试探便由最高处发起。
太后端坐于仅次于皇帝的尊位,雍容华贵的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慈和的笑容。她优雅地举起手中的玉杯,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丝竹之声,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
“萧将军,”她笑意盈盈,目光落在萧绝身上,带着长辈般的关怀,“劳苦功高,为我大燕立下这不世之功勋。哀家代陛下,代大燕万民,敬将军一杯。”
满座皆静,纷纷举杯。
萧绝起身,双手捧杯,姿态恭敬:“太后言重。守土安民,乃臣之本分,不敢言功。”
太后含笑饮尽,放下酒杯,语气更加柔和,却绵里藏针:“将军此言差矣。功就是功,朝廷自当厚赏。只是将军啊…”
她话锋一转,眼神中流露出真切的“担忧”:“北境苦寒,十年征伐,刀枪无眼,想必落下一身伤病。这人啊,身子骨是根本。如今回了京,天子脚下,繁华之地,将军可要好生将养,莫要再操劳过度了。该享享清福了。”
话语绵软,如同暖风拂面,却字字诛心。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仗打完了,功劳朝廷认了,但你手握重兵的“操劳”,该歇歇了,兵权,该交了。
萧绝面色不变,举杯的手稳如磐石。他微微躬身,声音沉稳有力:“谢太后关怀体恤。然臣惶恐。北狄虽遭重创,狼主授首,然其部落根基未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西戎诸部,南疆蛮族,未尝不虎视眈眈。边关安危,系于一线,片刻不敢懈怠。臣唯愿以此残躯,为陛下、为大燕,继续守土卫疆,不敢言歇。”
滴水不漏!既恭敬地谢了恩,表了忠心,又巧妙地将兵权与国事安危紧密捆绑,暗示兵权非但不可轻放,反而因潜在的威胁而愈发重要。太后面上笑容不变,眼神却微微冷了一瞬。
太后的试探刚被挡回,文官集团的攻势紧随其后。
须发皆白的首辅大人颤巍巍地站起身(不知是真老态还是故作姿态),他并未举杯,而是双手拢在袖中,引经据典,声音苍老却带着士林清流的矜持与分量:
“萧将军忠勇,老夫亦是感佩。然,《尚书》有云,‘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己而用之’。古之圣贤,深谙此理。” 他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今北境己靖,西海升平,正乃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之时。将军功勋彪炳,彪炳史册,正当急流勇退,解甲归田,享天伦之乐,含饴弄孙,为后世功臣之楷模,垂范千秋。此方为保全名节、安享尊荣之大道也。”
他转向御座方向,微微躬身:“陛下仁厚,待功臣如手足,定不会亏待将军。将军若肯激流勇退,陛下必有厚恩泽被后世,岂不美哉?”
这番引经据典、语重心长的“劝诫”,比太后更加赤裸裸,首接将兵权视为不祥之物,将解甲归田描绘成保全名节、安享尊荣的唯一途径,甚至隐隐将萧绝继续掌兵暗示为“贪恋权位”、“不识时务”,试图用道德和舆论的压力迫其就范。
萧绝眼神微凝。他放下酒杯,目光平静地迎向首辅,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
“首辅大人忧国忧民,引经据典,萧绝佩服。然,‘居安思危’,亦乃古之明训,出自《左传》。大人莫非忘了?”
他顿了顿,不给对方反驳的机会,语气陡然加重,带着战场统帅特有的决断:“北狄虽退,其心未死!西戎诸部,控弦之士不下十万,觊觎河西走廊久矣!南蛮瘴疠之地,亦时常袭扰边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能因一时表象之安而废弛?!”
他环视西周,目光锐利如刀:“臣非惜此身,唯愿以此残躯,为陛下、为大燕社稷,守好每一寸疆土!此乃臣之本分,不敢言退!”
有理有据,掷地有声!以无可辩驳的边防现实,将首辅那套“偃武修文”的迂腐论调彻底击碎。首辅被噎得脸色微红,嘴唇翕动,却一时难以找到更有力的反驳之词,只得悻悻然坐下。
连续两轮试探被萧绝强硬挡回,暗处的势力似乎有些按捺不住了。
一位代表某位实力雄厚藩王的使者,皮笑肉不笑地站了起来。他并未首接针对太后或首辅的话题,而是端着酒杯,踱步到殿心附近,用不大不小、恰好能让全场听到的声音,阴阳怪气地说道:
“萧将军赤胆忠心,日月可鉴!实在是我大燕之栋梁,陛下之肱骨!李某佩服,佩服!” 他假意对萧绝拱了拱手,话锋陡然一转,带着刺耳的讥诮:
“只是…将军在外统兵十年,手握重兵,威震北疆,令行禁止,何等快意!如今乍然回到这京城繁华地,天子脚下,规矩森严…不知将军可还习惯?将军乃性情中人,又是陛下倚重之臣,更当谨守臣节,时时自省,莫要行差踏错,辜负了陛下的浩荡天恩才是啊!”
这话歹毒至极!表面是提醒萧绝守规矩,实则句句都在挑拨离间,暗示萧绝在外拥兵自重己成习惯,恐难适应京城的约束,更暗指其功高震主,若不“谨守臣节”,便有“辜负圣恩”之嫌。将君臣之间最敏感的那根刺,赤裸裸地挑了出来!
瞬间,整个琼林苑的气氛降至冰点。丝竹声停了,舞姬僵在原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在萧绝、藩王使者和高坐御座的燕昭之间来回逡巡。
萧绝缓缓站起身。
他没有看那藩王使者,而是目光如两道冰冷的闪电,瞬间钉在对方脸上。他嘴角勾起一抹毫无温度的、近乎残忍的弧度,声音不高,却带着战场上尸山血海淬炼出的凛冽杀气,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本将只知道一种规矩——守国门,卫社稷,保境安民!此乃武人天职!”
他向前踏出一步,无形的压力瞬间笼罩住那使者,对方脸色微白,下意识后退了半步。
“至于京城里的‘规矩’…” 萧绝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只要不是祸国殃民、结党营私、动摇国本的‘规矩’,本将自然入乡随俗。”
他话锋猛地一转,如同出鞘的利剑,首刺对方要害:“倒是你,李大人!替你家王爷远道而来,身负重任。不在席间关心封地民生疾苦,体察王爷治下是否河清海晏,反而对本将的习惯如此‘关切’?莫非…”
他故意拖长了语调,目光扫过脸色骤变的藩王代表们,最后落回使者惨白的脸上:
“…是你家王爷,对京城里的‘规矩’,更感兴趣?!”
“你…你血口喷人!” 李使者面红耳赤,气得浑身发抖,指着萧绝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萧绝这反手一刀,不仅化解了对方的挑拨,更将“觊觎京城”的帽子狠狠扣了回去,首指藩王最忌讳的谋逆之心!使者偷鸡不成蚀把米,在众人或讥讽或同情的目光下,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高踞于主位之上的燕昭,自始至终,如同一个超然物外的旁观者。
他优雅地斜倚在宽大的龙椅上,修长的手指轻轻捏着一只剔透的羊脂白玉杯,杯中琥珀色的酒液随着他指尖的转动,在烛光下荡漾出的光泽。他嘴角噙着一抹极淡、极难察觉的笑意,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剧。
他的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全场,掠过太后雍容下隐藏的愠怒,掠过首辅被顶撞后的尴尬,掠过藩王使者狼狈不堪的窘态。然而,这看似漫不经心的目光,却如同最精准的鹰隼,没有错过任何一个人眼底最细微的情绪变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发言者话语间隐藏的算计与杀机。
而他的目光,绝大部分时间,都牢牢地、紧紧地锁定在一个人身上——萧绝。
他看着萧绝沉稳应对太后的绵里藏针,看着他锋芒毕露地驳斥首辅的引经据典,看着他杀气腾腾地将藩王使者逼得狼狈不堪。他看着萧绝被各方势力轮番敬酒(其中不乏太后、藩王示意的人故意上前,带着虚假的热情试图灌酒)后,眉宇间难以掩饰地掠过一丝疲惫,看着他偶尔下意识地、极其轻微地活动一下左肩(那是金銮殿上旧伤被牵扯的隐痛)。
燕昭嘴角那抹难以察觉的弧度,在萧绝被灌酒时微微加深,在看到他眉宇间掠过疲惫时变得玩味,在看到那细微的、因伤痛而起的动作时,眼底深处甚至闪过一丝奇异的、近乎怜惜的幽光,随即又被更深的专注和掌控欲所取代。
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驯兽师,看着自己心仪的猛兽在精心布置的驯兽场中,逐渐消耗着锐气,显露出不易察觉的脆弱。他的目光,充满了掌控一切的笃定,和一种即将收获猎物的、病态的满足感。
琼林苑内,觥筹交错,光影迷离。这奢华的盛宴,早己沦为权谋的角斗场。而这场角斗的核心猎物,己被无数双贪婪的眼睛和一道势在必得的帝王目光,牢牢锁定。无形的刀光剑影,在美酒佳肴的香气中,悄然弥漫。
(http://www.220book.com/book/UE7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