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一百三十一章:新的守护使命:濒危技艺普查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薪火之长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FR5/ 章节无错乱精修!
 薪火之长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薪火之长明最新章节随便看!

理念的种子一旦播下,便在适宜的土壤和精心的浇灌下迅速生根发芽。钱颢霖提出的“系统性濒危技艺普查”计划,在匠盟内部获得了高度一致的通过,并很快从构想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

“听雨轩”的议事堂,如今成为了这项新使命的临时指挥部。巨大的白板上,画满了思维导图和行动流程图。钱颢霖、林晚、鬼手,以及几位被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且见多识广的老匠人,围坐在一起,进行着深入的探讨。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走访记录。”一位擅长竹编的老匠人陈师傅,捻着胡须,面色凝重,“很多老手艺,可能就只剩下一个两个老师傅,年纪都大了,有的住在偏远的山村里,沟通不便,甚至语言都不通。他们有的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对外人抱有戒心,不愿意轻易传授;有的则可能觉得自己的手艺不值钱,早己放弃了传承的念头。如何找到他们,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如何准确记录和理解他们的技艺精髓,都是大难题。”

林晚点头表示赞同:“陈师傅说得对。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和同理心的田野调查。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人性化的普查手册和访谈提纲。同时,志愿者的培训至关重要,他们不仅要懂一些技艺基础知识,更要懂得如何与这些老师傅沟通,尊重他们的习俗和意愿。”

钱颢霖补充道:“记录方式也需要多元化。不能只靠文字和照片。鬼手,数字档案库的建设怎么样了?我们需要支持高清视频、360度全景、甚至微观特写等多种格式的录入。对于一些关键的操作流程,可能还需要进行动作捕捉,以便后期研究和教学。”

电脑屏幕后的鬼手推了推眼镜,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出了一个初步的数据库界面:“架构基本搭好了。采用云端分布式存储,确保数据安全。前端会开发一个简洁易用的APP,方便野外工作的志愿者实时上传文字、图片和短视频。同时,我们也采购了一批专业级的便携拍摄设备,包括4K摄像机、高精度扫描仪和无人机,用于进行更深入的记录。我还正在联系高校的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室,探讨合作开发基于AI的工艺动作分析系统的可能性。”

他的考虑周密而具有前瞻性,将现代科技的力量充分运用到了这项传统的守护事业中。

“资金和人力呢?”另一位负责漆器修复的匠人提出了现实问题。“大规模的普查,需要持续的投入。志愿者虽然有意愿,但长期的差旅、设备损耗、后期资料整理,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林晚接过话头:“资金方面,我们可以多管齐下。首先,匠盟可以拿出一部分自有资金作为启动和种子基金。其次,我会向文物局、文化旅游部门申请专项课题和扶持资金。再次,我们可以考虑发起一个公开的‘非遗守护基金’募捐,利用我们的线上社区和媒体影响力,向社会公众募集善款。我相信,有很多人愿意为守护这些即将消失的美丽贡献一份力量。”

“至于人力,”钱颢霖环视众人,目光坚定,“核心团队由我们匠盟骨干和受过培训的志愿者组成。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发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比如,与各大高校的相关院系(如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史、设计学)合作,将普查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或毕业课题。还可以招募对传统文化有热情的旅行者、摄影师、作家,作为‘特约记录员’,在他们旅行的过程中,顺带完成特定区域的初步筛查和信息收集工作。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开放、协同的守护网络。”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细节被不断补充,方案愈发完善。最终,决定首先以江南地区为试点,划分网格区域,由核心团队带领经过培训的志愿者,进行第一轮深度普查。同时,线上征集和高校合作渠道同步开启。

筹备工作迅速展开。鬼手和他的技术团队日夜不停地优化APP和数据库;林晚负责对外联络和资金申请,以及志愿者招募和培训手册的编写;钱颢霖则与老匠人们一起,梳理己知的、可能濒危的技艺线索,制定初步的普查名录和优先级。

一个月后,第一批由匠盟核心成员和资深志愿者组成的普查小队,从“听雨轩”正式出发。钱颢霖亲自带队,前往邻省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根据陈师傅提供的一条模糊线索,去寻找一位据说掌握着一种独特“树皮织布”技艺的九十多岁的老奶奶。

路途颠簸,辗转多次交通工具,最后一段甚至需要徒步爬山。当钱颢霖和队员们终于到达那个坐落于山坳中的小村落时,己是黄昏。几经打听,他们在一间极其简陋的木屋前,找到了那位名叫“阿婆”的老奶奶。

阿婆满头银发,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但眼神却出乎意料的清澈。她正坐在门口,用一双布满老茧、几乎变形的手,熟练地处理着一些褐色的树皮。看到一群陌生人到来,她显得有些警惕和茫然。

钱颢霖没有急于说明来意,而是示意队员们保持距离,他独自上前,用事先学来的、并不熟练的当地方言,温和地打招呼,并表明自己是做手艺的,路过这里,看到阿婆在处理树皮,觉得很稀奇,想看看。

或许是钱颢霖身上那种同为匠人的沉静气质,或许是他眼中毫无伪装的尊重与好奇,阿婆的戒备稍稍放松。她咕哝了几句,继续手上的工作。钱颢霖便安静地蹲在一旁,认真地看着。

他看到阿婆如何将采集来的特定树皮浸泡、捶打、剥离出纤维,如何用古老的纺锤将其捻成线,又如何在一个极其简陋的、几乎可以说是原始的腰织机上,一下一下地织出带有独特纹理和天然色泽的布匹。整个过程缓慢而艰辛,却充满了一种与自然对话的古老智慧和不屈的生命力。

钱颢霖被深深震撼了。这不仅仅是一门技艺,这是一种活着的文化化石,是一个民族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的结晶。

他没有立即拿出相机拍摄,而是继续耐心地陪伴,偶尔递个工具,或者用眼神表达赞叹。首到天色渐暗,阿婆停下手中的活计,准备生火做饭时,钱颢霖才让队员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分享给阿婆,并围坐在小小的火塘边,用更慢的语速、更简单的话语,向她解释他们的来意。

“阿婆,您的手艺,非常了不起,是宝贝。”钱颢霖真诚地说,“我们怕它失传了,以后没人会了,很可惜。我们想把它记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看看能不能找到愿意跟您学的年轻人。我们不是要拿走您的东西,是想帮您把它传下去。”

阿婆听着,浑浊的眼睛里似乎有微光闪动。她沉默了很久,久到钱颢霖以为她拒绝了。终于,她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低沉:“没人学了……年轻人,都出去了……说这个,不值钱,费工夫……”

话语中,是深深的无奈和落寞。

“值钱的,阿婆。”林晚通过视频连线(山区信号微弱,时断时续),在屏幕那头急切地说,“这不只是钱的问题。这是文化,是记忆,是无价的。”

钱颢霖接过话头:“我们可以想办法。比如,帮您把这布做成更受现在人欢迎的文创产品,放在我们的平台上展示、销售。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美,理解它的价值。也许,就会有年轻人愿意回来学了呢?”

他们并没有给出空泛的承诺,而是提出了切实的可能性。阿婆看着他们真诚的脸,又看了看火塘边那块刚刚织了一小段的、散发着树木清香的布,最终,轻轻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三天,普查小组驻扎在村里。鬼手远程指导,志愿者们分工合作,用高清摄像机多机位记录了阿婆从选材到成布的完整流程;用扫描仪精细扫描了不同阶段的树皮材料和织品样本;用文字和录音详细记录了阿婆口述的每一个步骤、诀窍,以及相关的传说、禁忌和歌谣。钱颢霖则亲自上手,在阿婆的指导下,尝试了捶打树皮和纺线的过程,深刻体会到了这其中蕴含的艰辛与智慧。

当所有的记录工作初步完成,钱颢霖将冲洗出来的阿婆工作时的照片,以及用她织的布做成的一个简易杯垫样品送给她时,阿婆摸着照片上自己的影像,看着那块熟悉的布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的美,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带着一丝羞涩和惊喜的笑容。

那一刻,钱颢霖和所有队员都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他们不仅记录下了一门濒危的技艺,更重要的,是给了一位坚守一生的老人,一份迟来的认可和希望。

离开村子时,阿婆站在村口,久久地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钱颢霖回头,看到那个在苍翠山峦映衬下显得格外渺小却又无比坚韧的身影,心中涌起强烈的使命感。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无数个像阿婆这样的匠人,无数门像“树皮织布”这样的技艺,在无声地等待着被发现、被记录、被传递。前路漫长而艰辛,但他知道,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份新的守护使命,如同星星之火,必将点燃更多濒临熄灭的文化之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UFR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薪火之长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FR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