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6日的上海,黄浦江的湿热气流撞上崇明区的玻璃幕墙,在110层大厦的光伏板上凝成细碎的水珠。沪上市长秘书小林站在云浮公寓12期的样板间里,手里的平板电脑正播放着最新航拍——38层的住宅楼像生长的竹林,从1期绵延到12期,光伏板的蓝色在阳光下连成一片海,而更远处,第15期的地基己经打好,打桩机的轰鸣裹在风里,带着蓬勃的野心。
“李市长让我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魔力,让汤臣一品成了‘鬼小区’。”小林对着陪同的致一科技负责人笑了笑,语气里带着惊叹。他刚从陆家嘴过来,汤臣一品的别墅区里,杂草己经漫过石雕喷泉,保安亭的玻璃积着灰,只有中介的“急售”广告牌在烈日下晃眼。
负责人递给他一份入住率报表:“云浮公寓12期交房三个月,入住率98%;汤臣一品同期入住率12%。您看这组对比——咱们38层的户型,光伏收益+虚拟田种植,每月净赚5000,物业费全免;汤臣一品的三居室,光物业费每月就2万,还得自己缴电费。”
小林走到阳台,看着楼下的科技园区。致一旗下的三家子公司——文媒公司、影视公司、互联网软件应用公司的招牌在楼群里格外醒目,园区的穿梭巴士上印着“955工作制”的标语,车窗里,年轻白领正对着手机屏幕操作虚拟田,指尖划过的“蔬菜”转眼就能兑换成真实的有机食材。
“普通小区和高档小区一体化,这招太高了。”小林指着12期旁边的别墅区,那里的业主和公寓楼的住户共享一个菜市场、一所学校,甚至连智能管家的服务都是同一个标准,“以前住汤臣的觉得高人一等,现在来崇明看看,才知道‘方便’比‘面子’重要多了。”
下午三点,三人走进110层大厦的地下室商场。58层的一站式服务涵盖了从星畅有机超市到致一电竞馆的所有业态,中央空调吹送着混合了面包香与咖啡香的风。广播里正播报:“今日光伏发电厂供电120万度,满足崇明区50%的用电需求,剩余电量己并入城市电网。”
负责人指着天花板上的蓝色管线:“这是第三代光伏技术,阴天效率也能达到晴天的80%。去年冬天雪灾,全市停电时,就咱崇明区灯火通明,靠的就是这三栋楼的地下发电站。”
小林翻看着崇明区的经济报表,去年的产值己经冲到全市第三,仅次于浦东和黄浦。文媒公司制作的短视频占据了抖音半壁江山,影视公司投资的《共富村故事》票房破30亿,互联网公司开发的VR购物系统,连东京的年轻人都在熬夜抢购。
“难怪汤臣的业主往这儿搬。”小林忽然理解了——当一个地方既能提供“躺着赚钱”的光伏收益,又能给出“955不加班”的工作,还能让孩子上国际学校、老人享高额养老金,谁还会留恋那栋只有江景的空房子?
离开云浮公寓时,第15期的工地上,工人正往墙体里嵌入纳米修复材料。负责人说:“这一期主打‘五代同堂户型’,最大的600平,能住下三辈人,虚拟田够种全家的菜,光伏板的收益够养老人。”
小林的手机收到汤臣一品中介的短信:“最后一套江景房,降价3000万急售。”他笑着删掉信息,转头对负责人说:“回去我就给市长汇报,建议在其他区推广崇明模式——不是建多少高楼,是让每个小区都能发电、能种菜、能让人活得踏实。”
车驶过110层大厦时,光伏板正将夕阳的金辉转化为电流,输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小林忽然觉得,汤臣一品的冷清与崇明的热闹,从来不是简单的“地段之争”,而是两种生活方式的较量——一种困在过去的“豪宅滤镜”里,一种奔向未来的“共富图景”中。
而崇明区的三栋110层大厦,就像三根定海神针,不仅撑起了区域的经济产值,更撑起了一种信念:当科技真正为生活服务,当普通小区与高档小区不再有鸿沟,“住有所居”的梦想,其实离我们很近。
夕阳西下,云浮公寓12期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片温暖的星群。小林知道,用不了多久,第15期也会亮起同样的光,而汤臣一品的阴影里,终将长出新的植被,提醒人们:没有永远的“黄金地段”,只有不断向前的生活。
(http://www.220book.com/book/UGL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