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长安的曲江池畔,临时搭建的白色幕布在暮色中泛着微光。许辰调试着改装后的投影仪,机身用
秦朝的青铜纹样装饰,镜头前的防尘罩是苏婉绣的团花锦缎。当第一束光打在幕布上,播放的《长安
十二时辰》片段里,熟悉的朱雀大街出现在画面中,围观的百姓发出整齐的惊叹,像风吹过麦田的声
响。
现代文化的传播在各朝代掀起奇妙的涟漪。许辰选择的第一部 “电影” 是简化版的《中国通史》,用
动画形式呈现从夏朝到现代的文明进程。当秦朝统一六国的画面出现时,咸阳的百姓欢呼雀跃;当唐
朝的繁华景象闪现,长安的观众纷纷指向幕布,说 “那是我家附近的酒肆”;最震撼的是现代城市的
片段 ——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对着手机视频通话,画面里的奶奶正在厨房做饭,
这种 “隔空相见” 的场景,让古人瞪大了眼睛,有人忍不住伸手去摸幕布,以为里面藏着真人。
电视的引入则更贴近生活。许辰在七地安装了 “能量电视”,用稳定的能量波传输信号,内容既有新
闻(各朝代的重要事件),也有娱乐节目(改编的古装剧、科普动画)。宋朝汴京的茶肆里,一台电
视正播放 “跨时空厨艺大赛”,秦朝的厨师用青铜鼎做烤肉,现代的厨师用电饭煲煮饭,看得茶客们
忘了喝茶;明朝的苏州学堂,学生们通过电视上的 “实验课”,亲眼看到化学反应的过程,比课本上
的插画首观百倍。
互联网的概念通过 “能量局域网” 实现。七地的 “时空驿站” 里,人们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访问 “跨
时空数据库”,秦朝的学者能查阅《西库全书》,唐朝的诗人可以浏览现代的诗歌网站,甚至能在 “
虚拟论坛” 上讨论 —— 李白的后人发了一首新作,立刻有现代网友用藏头诗回应,这种即时互动让古
人惊叹 “比飞鸽传书快万倍”。
文化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许辰带回现代的 “古代文化包” 里,有唐朝的乐谱、宋朝的书画、明朝的
家具设计图。现代的音乐人根据《霓裳羽衣曲》的残谱,复原了全曲,在演唱会上用交响乐伴奏,台
下观众穿着汉服合唱;故宫的修复专家参考宋朝的《营造法式》,成功修复了太和殿的斗拱,比之前
的现代方法更贴合原貌;最受欢迎的是 “古代生活体验展”,现代人身着古装,学习酿酒、织布、书
法,感受 “慢生活” 的韵味。
文化融合的产物充满创造力。“古今混搭” 成为时尚 —— 年轻人穿汉服搭配运动鞋,用古琴弹奏流行
歌曲;古代的诗词被谱上摇滚旋律,苏轼的 “明月几时有” 成了 KTV 热门曲目;甚至连饮食都有创新
,秦朝的锅盔夹现代的汉堡肉,唐朝的胡饼夹冰淇淋,在跨时空美食节上大受欢迎。
传播中的小插曲让过程更生动。许辰第一次在秦朝播放恐怖片时,有百姓吓得砸坏了投影仪,以为是
“妖术”;在唐朝介绍互联网时,有老学究摇头:“天下知识当在竹简上,岂能藏在‘无形之物’里
?” 这些误会通过耐心解释和实际体验逐渐化解,当秦朝的学者用终端设备查到失传的《秦律》残篇
,当唐朝的老学究在虚拟论坛上与人辩论 “孔孟之道”,他们终于明白现代文化并非 “异端”,而是
文明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当许辰站在 “古今文化融合展” 的开幕式上,看着现代的 3D 打印技术复原的唐三彩与原作并排陈列
,听着用 AI 合成的李白声音朗诵现代诗歌,突然明白文化传播的终极意义: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让古
今智慧在碰撞中开出新花,让人类的文明长河因交流而更加宽广。正如展览前言所写:“过去与未来
从未割裂,它们在当下相遇,共同书写着文化的新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UIH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