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第 96 窟前,临时搭建的全息投影设备发出柔和的光。当许辰启动开关,秦朝的青铜鼎、
汉朝的漆器、唐朝的唐三彩、现代的装置艺术,在虚拟空间里依次陈列,与窟内的壁画交相辉映。这
场 “七地艺术跨时空大展” 的开幕,吸引了各朝代的艺术家、学者、普通百姓,他们的惊叹声在洞窟
里回荡,像千年风沙掠过岩壁。
展览的第一篇章 “器之美” 汇聚了七地的工艺巅峰。秦朝的 “青铜方鼎” 与现代的 “3D 打印青铜鼎
” 并排展示,前者的饕餮纹威严庄重,后者的几何纹简约灵动,说明牌上写着 “三千年的技艺对话”
;唐朝的 “唐三彩马” 旁边,是用现代环保材料仿制的版本,釉色更鲜艳却不含铅,工艺师在视频里
说:“传承不是复制,是用现代材料延续古人的审美。”
“画之韵” 篇章打破了时空界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数字化版本里,能看到宋朝的市井,也能
点击加入现代的街景元素;徐渭的泼墨画旁,挂着现代艺术家的抽象画,解说牌分析两者 “在情感表
达上的共性”;最动人的是 “互动绘画墙”,观众可以用手指在虚拟画布上作画,系统会自动匹配风
格相似的古代画作,一个现代小女孩画的太阳,竟与新石器时代的太阳纹陶器高度相似。
“乐之声” 展区让耳朵穿越时空。秦朝的编钟与现代的电子合成器合奏《诗经》里的歌谣,青铜撞击
的厚重与电子音的空灵交织,形成奇妙的和谐;唐朝的《霓裳羽衣曲》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传统乐器
演奏,一个加入了现代的钢琴伴奏,观众可以戴上耳机切换聆听;最热闹的是 “跨时空合唱”,七地
的歌手用各自朝代的语言,共同演唱许辰创作的《时空之歌》,歌词里有 “秦砖汉瓦”,也有 “高铁
互联网”。
“文之魂” 展区则是文字的盛宴。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体字的 “和
” 字排成长廊,展示文字的演变;李白的诗稿旁,有现代诗人的唱和之作,旁边的屏幕能显示两者的
情感分析数据;最特别的是 “读者互动区”,观众可以写下对古代文学的理解,系统会匹配七地学者
的批注,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展览的创新在于 “体验式欣赏”。观众可以戴上 VR 设备,“走进”《韩熙载夜宴图》,与画中的人
物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可以用特制的笔临摹《兰亭序》,系统会实时比对,指出与王羲之字迹的
差异;甚至能参与 “艺术创作工作坊”,用秦朝的颜料、唐朝的纸张、现代的工具,合作完成一幅画
作。一个宋朝的书生在体验后说:“以前看画是远观,现在是融入,感觉与古人的距离近了。”
展览引发的讨论超出艺术范畴。保守的学者认为 “现代艺术过于随意,破坏传统美感”,年轻的艺术
家则反驳 “艺术本就该不断创新”;一场关于 “艺术是否需要懂” 的辩论在展区旁举行,有人说 “看
不懂的不是艺术”,有人说 “感受就够了,不必懂”。最终达成的共识是:“艺术没有对错,只有不
同,欣赏差异本身就是美的一部分。”
当展览的最后一天,七地的艺术家们共同创作了一幅《七地合璧图》,画面里秦朝的长城、唐朝的长
安、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许辰站在画前,看着不同朝代的人们在画前合影,突然明白跨时空展览的
真谛:不是展示艺术的完美,而是证明美的多样性;不是比较哪个时代的艺术更好,而是让它们在对
话中相互滋养;不是将艺术封存,而是让每个时代的创造力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延续。正如展览
闭幕词所写:“美是跨越时空的通行证,艺术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手机视频通古今:天幕惊世》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UIH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