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前日,轨道铁画工坊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争议视频——陈念安团队发布的铁画NFT数字藏品,在海外艺术圈引发"手工真实性"论战。林晓雨着展柜里的老工具:祖父的铁锤、父亲的铁剪、女儿的3D建模笔,突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芜湖方言:"晓雨,还记得张师傅说的'铁画三魂'吗?"
王建国的重孙王铁砚抱着平板电脑站在门口,屏幕上是AI修复的1938年铁画残片:"曾爷爷说,魂在锻打声里。"
3月18日,方特旅游区的"铁画幻境"体验馆试运营。当游客戴上VR设备,瞬间置身1950年代的铁画工坊——虚拟的张师傅正在教年轻学徒锻打,背景音是真实的单轨列车呼啸而过。林晓雨看着女儿调试设备,突然发现虚拟学徒的动作捕捉自陈阳:"你爸爸的'三轻一重'锻打口诀,现在是AI教学模板了。"
国际博物馆日,团队接到特殊委托:用数字技术还原流失海外的芜湖铁画《长江万里图》。当AI算法将残片数据与祖母的口述历史匹配时,陈念安突然惊呼:"这里有个隐藏纹样!"放大后,画面角落出现微型安检仪轮廓——原来1949年的铁画艺人用这种方式记录城市变迁。
重阳节,全家在新落成的铁画博物馆合影。孙辈举着AR眼镜,将虚拟的历代铁画艺人"请"进相框。林晓雨看着电子屏上滚动的全球铁画工坊分布地图,突然发现最年轻的标记在非洲:"那是念安的徒弟,把安检扫描仪改成了便携式锻打工具。"
闭馆音乐响起时,陈阳推着轮椅上的林晓雨走向出口。月光透过玻璃穹顶,在地面拼出完整的"轨道连心"图案——那是三十年前两人第一次合作的铁画,如今己成为芜湖城市LOGO的核心元素。
"还记得我们在奎湖龙舟赛上说的话吗?"林晓雨轻声问。陈阳握紧她的手按在玻璃上,掌心下,孙辈用荧光笔写的稚嫩字迹正在发光:"铁会冷,爱不会。"
(全系列完)
附小说人物介绍
核心主角
1. 林晓雨
身份: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安检员 → 轨道铁画工坊创始人 → 芜湖铁画非遗传承人
性格:细心坚韧,观察力敏锐,骨子里有芜湖姑娘的“轴劲”,对传统文化有执念
成长脉络:
开篇是鸠兹广场站安检员,因“红皮烤鸭误检事件”与陈阳相识
业余在铁画轩学习,从“歪歪扭扭的迎客松”到创作《轨道连心》系列铁画
推动“铁画+轨道交通”文化创新,主导“轨道铁画文化墙”“数字铁画NFT”等项目
家庭角色从照顾祖母的孙女,到支持丈夫的妻子,再到培养女儿传承的母亲
象征元素:赤豆酒酿(每日早餐仪式)、栀子花铁画(祖母传承的图案)、安检钳子(既是工具也是铁画创作辅助器)
2. 陈阳
身份:退伍军人 → 芜湖轨道交通2号线安检员 → 3号线安检班长 → 轨道铁画工坊联合创始人
性格:开朗幽默,行动力强,有“军人式”责任感,外地人的视角让他更懂芜湖文化的珍贵
成长脉络:
因“跨江单轨穿油菜花田”的景象留在芜湖,从安检新手成长为能处理突发事件的班长
用摄影记录林晓雨的铁画创作,意外成为“轨道铁画”视觉传播者
调和传统与创新的矛盾,如用3D打印技术降低铁画龙舟成本、开发AI辅助锻打系统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芜湖轨道交通安检员爱情系列从“异乡人”到“新芜湖人”,通过解决落户、购房等现实问题,体现城市包容度
象征元素:薄荷糖(安检时给乘客的小礼物)、相机(记录城市与爱情)、轨道造型钥匙扣(林晓雨所赠,刻有“17.5公里”通勤距离)
重要配角
3. 王建国
身份:芜湖火车站安检班组长(退休后任轨道铁画工坊顾问)
性格:表面严肃实则热心,芜湖方言“活字典”,见证城市交通变迁的“活化石”
关键作用:
为主角提供职业指导,如“安检不仅是查危险品,更是守护人心”
用老芜湖故事化解主角矛盾,如分享1998年抗洪时安检员用身体挡洪水的往事
退休时赠予珍藏的“老安检日志”,成为解决新线安检培训难题的关键线索
象征元素:不锈钢保温杯(泡枸杞菊花茶)、旧工作牌(1998年版与2023年版并置)
4. 林晓雨的祖母
身份:退休教师,芜湖传统民俗守护者
性格:慈祥通透,用芜湖方言讲古,擅长包粽子、做红皮烤鸭等传统美食
关键作用:
家庭情感纽带,如用“铁画要趁热打”隐喻爱情需要经营
推动情节发展,如生病让主角意识到家庭责任,送粽子促成陈阳与祖母的和解
文化符号意义,其百岁寿宴成为多代传承者的聚首契机
象征元素:栀子花围裙(林晓雨铁画图案来源)、老照片(记录芜湖火车站变迁)
5. 陈念安
身份:林晓雨与陈阳的女儿,铁画非遗青年传承人
性格:好奇心强,兼具母亲的细腻与父亲的行动力,数字原住民
成长脉络:
童年用粉笔画铁画,质疑“机器人画的铁画没有温度”
少年发起#IronArtOfWuhu话题,用短视频推广铁画技艺
青年阶段推动“数字铁画修复项目”,将AI技术与传统技艺结合
象征元素:迷你铁画笔(父亲用求婚戒指边角料制作)、AR眼镜(虚实结合看铁画历史)
功能性角色
6. 张师傅(铁画轩创始人)
林晓雨的铁画启蒙老师,临终前嘱托“铁画要活在当下”,推动主角将铁画与现代生活结合
7. AI铁画机研发者
代表技术冲击,其与陈念安的辩论(“机器会画画但不会爱”)深化非遗传承的人文价值
8. 奎湖龙舟队队长
促成铁画与传统民俗的跨界合作,体现非遗在当代的实用价值
人物关系图谱
核心家庭:林晓雨 ? 陈阳(夫妻,职业与文化传承伙伴)→ 陈念安(女儿,新一代传承者)← 祖母(家庭传统纽带)
职业传承:王建国(安检前辈)→ 林晓雨/陈阳(中年骨干)→ 陈念安(青年创新者)
文化脉络:张师傅(铁画传统)→ 林晓雨(传统+轨道创新)→ 陈念安(数字创新)
地域文化印记
语言:角色对话中穿插芜湖方言(如“个吃了”“莫急”“勺搭子”),体现地域亲切感
职业:安检员身份与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1号线到4号线的建设历程)
符号:铁画、红皮烤鸭、赤豆酒酿、中江塔等元素,使人物成为城市文化载体
(http://www.220book.com/book/UJ2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