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六章 粥尽余温

小说: 宋朝二三事   作者:乖乖不吃葱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朝二三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UKC9/ 章节无错乱精修!
 乖乖不吃葱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那口纯粹的、冰冷的、带着粮食本味的粟米碎块滑入喉咙,沉入衰老的胃袋,并未带来多少饱足,却像一块压舱石,让翻腾的心绪缓缓沉淀。腹中那沉甸甸的饱胀感依旧,只是其中翻搅的忧患、焦灼、不甘,如同投入静水的泥沙,慢慢沉降下去,留下一种近乎透明的、带着苦涩回甘的平静。

“均匀……” 喉头滚动,那模糊的音节消散在弥漫着药味的空气里,像是对虚空发出的诘问,又像是对自己一生的注脚。目光投向窗外,邓州官署庭院里的老树枝桠在料峭的春风中轻颤,铅灰色的天空低垂,笼着这座小城,也笼着更远处那片沉默的、承载了太多悲欢的土地。

书案上,粗陶小碗里,还散落着几块形状不一的冷粥碎块,如同被岁月和际遇磨蚀得面目模糊的残片。

“大人,” 阿贵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再次在门边响起,他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药和一小碟精致的、软糯的米糕,“您……您一天未进粒米了。好歹……用些点心,再服药吧?”

米糕的甜香混合着汤药的苦涩,丝丝缕缕地飘来。那甜香,是温饱的诱惑,是安逸的召唤,与腹中那点冰冷的、带着历史尘埃的粟米滋味格格不入。我缓缓摇头,目光依旧粘在那碗冷粥上,枯瘦的手指无意识地抚过粗陶碗壁的裂纹。

“放着吧。” 声音嘶哑,带着浓重的倦意。

阿贵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默默地将托盘放在床边的矮几上,又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掩上了门。

室内重归寂静。只有炭火盆里偶尔发出的细微噼啪声,和窗外老树枝桠拂过窗棂的沙沙轻响。这寂静像温暖的潮水,温柔地漫涌上来,浸润着疲惫的西肢百骸。意识在这片寂静的包裹下,开始变得轻盈、模糊,仿佛随时要挣脱这具沉重躯壳的束缚,飘向某个未知的所在。

就在这半梦半醒的混沌边缘,一阵极其轻微的、小心翼翼的敲门声响起,带着孩童特有的怯懦和犹豫。

笃…笃笃……

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不是阿贵,也不是州衙的胥吏。

我费力地抬起沉重的眼皮,望向那扇紧闭的房门,哑声道:“进…来…”

门被推开一条缝隙,一颗小小的脑袋探了进来。是个约莫七八岁的男童,穿着洗得发白、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粗布短衫,小脸冻得通红,沾着些泥灰。一双眼睛却异常清澈明亮,带着孩童的好奇和一种与年龄不符的、过早接触世事的谨慎。他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用旧布包裹的、圆圆的东西,怯生生地看着我。

“范……范爷爷?” 童音清脆,带着乡音。

“你……是?” 我努力想挤出一个温和的笑容,但脸部肌肉僵硬,只牵动了一下嘴角。

“我……我叫狗娃儿,” 男童小声说,抱着怀里的东西,小步挪了进来,站在离床榻几步远的地方,不敢再靠近,“住在……住在城西柳树巷……我娘……我娘让我来的……”

他局促地站在那里,小脑袋微微低着,手指不安地绞着旧布包裹的边缘。寒风吹开未关严的门缝,卷进一股早春的凉意,也吹动了他额前几缕枯黄的头发。

“你娘……让你来做什么?” 我的声音尽量放得柔和,目光落在他怀里那个被旧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上。

狗娃儿抬起头,清澈的眼睛飞快地瞥了我一眼,又垂下,声音更低了:“我娘……我娘说,范爷爷是……是大好人,是青天大老爷……以前在别处做官,救活了好多人……现在……现在范爷爷病了……” 他顿了顿,鼓起勇气,将怀里那个旧布包裹的东西往前送了送,小脸上带着一种郑重的、献宝般的神情,“我娘说……家里没什么好东西……这……这是去年秋天,俺爹在屋后山坳里挖野薯时,找到的一颗……一颗野梨树,就结了这一个果……娘一首……一首收着,舍不得吃……说……说给范爷爷……吃了……病就好了……”

野梨?去年秋天?

我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了一下。目光落在那团被孩童体温焐热的旧布包裹上。狗娃儿小心翼翼地解开打着结的旧布,一层层剥开,露出了里面包裹着的东西。

果然是一只梨。不大,形状甚至有些歪扭,表皮是黯淡的黄绿色,带着不少褐色的斑点,靠近果蒂的地方还有一小块干瘪的疤痕。显然,在贫瘠的山野里艰难生长,又经历了整个寒冬的窖藏,它早己失去了水灵的光泽,变得干瘪、皱缩,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但它确确实实是一只梨,一只在贫瘠土地上挣扎求存、最终被一个贫寒之家视为珍宝、珍藏至今的野梨。

“范爷爷……您……您吃……” 狗娃儿将那只干瘪的野梨双手捧到我面前,小脸上满是真诚的期待,清澈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

一股极其复杂的热流猛地冲上眼眶。眼前这只丑陋、干瘪的野梨,与记忆中醴泉寺供桌上那只的冻梨,与明道禅师那声“此梨早己结出菩提”的禅语,在眼前交错重叠!跨越了数十年的光阴,跨越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一只梨,以一种最卑微、最质朴、也最震撼的方式,回到了它的“债主”面前!

这不是供果,这是来自大地最深处、来自那些我一生试图“划分”其粥食的黎庶百姓,最赤诚的“偿还”!

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干涩得发不出声音。枯瘦的手颤抖着,极其缓慢地抬起,伸向那只干瘪的野梨。指尖触碰到那粗糙冰凉的果皮,一种奇异的感觉顺着指尖蔓延开来——那不是梨的触感,是冻土的粗粝,是锄柄的磨痕,是风霜刻在农人脸上的沟壑,是……是这沉默大地本身的心跳!

“好……好孩子……” 我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嘶哑得厉害,带着浓重的鼻音。我将那只小小的、轻飘飘的野梨握在手心,那粗糙冰凉的触感,却像一团微弱的炭火,熨帖着掌心。“范爷爷……谢谢……谢谢你娘……”

狗娃儿见我收下,小脸上立刻绽开一个如释重负的、灿烂的笑容,露出缺了一颗门牙的豁口。他用力地点点头:“嗯!范爷爷吃了梨,病就好了!就能……就能再给大伙儿分粥了!” 说完,他像是完成了天大的使命,又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转身像只小兔子一样,飞快地跑出了房门,消失在门外清冷的晨光里。

小小的身影不见了。房间里只剩下我,手心里握着那只干瘪丑陋却又重逾千钧的野梨。窗外,老树的枝桠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腹中那沉沉的饱胀感,在这一刻,被一种更深沉、更浩大的暖流所取代。它并非来自食物,而是源于这无声的馈赠,源于这跨越时空的“偿还”,源于那孩童眼中清澈的信任。这暖流冲刷着岁月的尘埃,融化了心头的坚冰,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澄澈的通透感。

我低下头,看着掌心这只小小的野梨。它如此丑陋,如此卑微,却又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带着山野的风霜和泥土的芬芳。它不需要供奉于佛前,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装点。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答案。

另一只手,再次伸向了书案。这一次,没有去拿那柄裁纸刀,而是首接端起了那个粗陶小碗。碗里,几块形状不一的冷粥碎块,冰冷坚硬。

我拿起其中一块最小的碎块,送入口中。牙齿咬下,依旧是冰冷、坚硬、粗糙的滋味。但这一次,这滋味不再仅仅是清苦或责任,它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内涵——是那只野梨带来的、来自大地深处的、带着泥土腥气的微甜回甘;是狗娃儿清澈眼神里折射出的、简单而坚韧的希望;是这天地间,最本真、最恒久的生之滋味。

一口,又一口。缓慢地,专注地,咀嚼着这冰冷坚硬的粟米碎块。像在咀嚼自己的一生,咀嚼这天下之粥的百般滋味。清苦,辛辣,酸涩,滚烫,冰冷……最终,都在那点微弱的、却无比坚韧的、来自泥土深处的回甘中,沉淀、融合。

碗里的冷粥碎块,终于见了底。

粗陶小碗空了。碗壁上,只留下几道浅浅的刻痕和难以洗净的粥渍。它空空荡荡地立在那里,像一个被掏空了所有故事的容器。

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感,如同温暖的、深不见底的海洋,温柔而无可抗拒地将我彻底淹没。身体变得无比轻盈,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意识像一缕青烟,从这衰老疲惫的躯壳中袅袅升起。

眼前的光影开始旋转、模糊、溶解。书案、药碗、粗陶小碗、窗外摇曳的树影……一切都褪去了色彩和形状,化为一片柔和、温暖、无边无际的白光。

在这片温暖的白光中,一个身影由模糊渐渐清晰。

那是一个瘦骨伶仃的少年郎。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粗布短褐,脚上一双破草鞋,露出冻得通红的脚趾。他缩着脖子,怀里紧紧捂着什么东西,正鬼鬼祟祟地溜进一座熟悉的山寺殿门——青州长山县的醴泉寺!正是少年时的我,那个还叫“朱说”的穷小子!

少年朱说溜进大殿,紧张地左右张望。高大的佛像低垂着眼帘。供桌上,几只黄澄澄的秋梨散发着清甜的微香。他猛地伸手,飞快地抓起一个最大的冻梨,死死揣进怀里,转身就想逃离……

就在他转身的刹那,他看到了我。

不,不是现在的我。他看到的,是站在大殿阴影里、须发皆白、形销骨立、穿着紫色官袍的老年的我——范仲淹。

少年朱说的动作瞬间僵住了。他惊愕地瞪大了眼睛,清澈的眸子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困惑和一丝被撞破的羞窘。他看看怀里偷来的冻梨,又看看阴影中那个苍老、陌生却又带着某种奇异熟悉感的官袍老者,小嘴微张,似乎想说什么。

我(范仲淹)看着他,看着少年时那个窘迫、饥饿、心怀大志却又不得不行“窃”的自己。心中没有责备,没有羞耻,只有一种跨越了漫长岁月的、深沉如海的悲悯与……释然。

脸上,缓缓地、极其艰难地,扯动嘴角,露出了一个笑容。一个真正温和的、包容的、带着无尽沧桑与最终了悟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少年窘迫的理解,有对一生奔波的疲惫,有对天下忧乐的释怀,更有一种洞穿一切后的……澄澈平静。

少年朱说看着阴影中那个苍老官袍老者脸上那温和却难以言喻的笑容,眼中的惊愕和羞窘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孩童难以理解的茫然。他抱着那只冰冷的冻梨,小小的身影在空旷肃穆的大殿里,显得格外孤单而……永恒。

在意识彻底融入那片温暖白光的最后一瞬,一个熟悉而遥远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的清亮和一丝促狭的笑意,如同醴泉寺檐角的风铃,清晰地、带着回响地传来,轻轻敲打在灵魂的深处:

“施主,这轮回的梨……滋味如何?”

(本卷终)



    (http://www.220book.com/book/UKC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朝二三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UKC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