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虽然年轻,但也不会轻易被人轻视。
贾琮瞥了眼高公子的诗稿,发现并无特别之处。
字句华而不实,缺乏深意,难成传世之作。
贾琮虽不想插话,但被这番讽刺激怒。
贾宝玉怒不可遏,紧握双拳。
他在贾府何时受过这等气?
他深知,这些人不过是自视甚高的文人,一谈到自己擅长之事便妄自尊大、肆无忌惮。
他心中鄙夷,认为他们不过是追逐虚名浮利之辈,正欲反驳。
不料贾琮己拉着他前行,边走边言:“读书人敬重才子理所当然,但有人却凭才学谋求名利,只知攀附权贵,何谈真正精通文学。”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高公子脸色大变,他正享受着众人的赞美。
他一向自认为才情无双,无人能及。
此次前来本欲大放异彩,证明自己。
虽不愿与人结怨,但遭贾琮冷嘲热讽,心中自然不满。
贾琮话音刚落,在场众人皆愣,高公子怒斥:“哪来的小子?什么都不懂就敢胡言乱语?课业完成了吗?”
贾宝玉闻言欲回击。
此时,一阵爽朗笑声传来。
众人转身望去,只见一位英俊贵公子迈步而来,身后跟着几位风度翩翩的才子,气质非凡。
这些青年比贾宝玉等人年长,略显成熟。
“说得痛快!果真是宝玉常提的聪明人。”
“寥寥数语便镇住了全场。”
“这位公子所言令人钦佩,诸位也别倚老卖老,或许真比不上他们的才华。”
贾宝玉看清来人,露出笑容。
此人正是冯紫英,冯唐老将军之子。
贾琮打量着冯紫英及其身后的才俊。
看来他不仅声望高,此次还为冯老将军寿宴担当重任。
冯紫英年少有为,骑射技艺京城无双。
更不必说他文武双全,出类拔萃。
他随冯唐老将军迎客,礼数周到。
冯老将军在前迎客,冯紫英因年纪相差较大,难融入众人圈子。
征得冯老将军同意后,他暂离前厅,带着几位才华出众的门生漫步后园。
恰逢高公子吟诗,贾宝玉与贾琮在一旁讥讽。
冯紫英恰遇此景,听完多时,才从竹林后现身。
贾琮的从容令冯紫英暗赞。
身为庶出,面对高公子等人,他不卑不亢,言辞犀利。
高公子见冯紫英前来,更听他偏袒贾宝玉与贾琮,羞恼交加。
尤其是见贾宝玉得意模样——他未料到二人相识。
冯紫英以昵称呼宝玉,他竟未认出,实属迟钝。
众人行礼后退至一旁,暗自庆幸未因贾琮年少或高公子才气而冲动争执。
此时冯紫英神采奕奕,介绍身旁之人。
既有权贵之后,也有寒门名师之徒,声名显赫。
他郑重介绍身旁两位少年于众人,“这位是贾府贵公子宝玉,其旁乃其弟贾琮。”
此言一出,众人恍然大悟。
荣国府有位贵公子出生时口含美玉,玉上有字。
传说他是仙子转世,外表柔美却为男儿身,浑身灵气。
眼前的贾宝玉让人相信传言,气质似带仙气。
而一旁的贾琮,虽无传奇背景,却也容貌俊朗、气质非凡。
冯紫英向宾客介绍,贾琮虽比贾宝玉年幼,更比在场众人年轻许多,但因掌控大名鼎鼎的漱玉馆,且是话本作者,在文坛名声显赫,自是贵宾。
在场公子书生皆闻漱玉馆盛名,无论贫富皆对话本兴趣浓厚。
如今听冯紫英所言,这些佳作竟出自贾琮之手,皆露惊讶之色。
他们原以为话本大师乃年少之人,却未料到是这般梳总角发的孩童。
反差之大让人难以将其与文采出众的话本名家联系起来。
但冯紫英非妄言之人,再观贾琮沉着之态,宾客逐渐认可其话本掌门地位。
议论之际,贾琮望着风采出众的冯紫英,心中五味杂陈,又敬又羡。
有人展望未来,认为贾宝玉与贾琮将有非凡前途。
贫寒出身者虽受青睐,但也明白与贵族子弟差距巨大。
贾宝玉与贾琮出身名门,此乃天然优势。
也有几位贵胄出身的公子对二人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不过是靠祖上余荫享乐之人罢了。
这些出身显贵的青年,靠家族根基便可养尊处优。
而对于那些才华横溢但出身贫寒的人来说,这等权贵之子自是难以敬重,甚至碍眼。
虽心中不以为然,表面却得做出尊敬之态。
尤其是见冯紫英对贾宝玉与贾琮皆以上宾之礼相待,这位贵族公子也不得不服。
此时他自不敢驳冯紫英面子,连冯紫英都礼遇之人,他又岂敢冒犯。
高公子连忙向贾宝玉与贾琮赔礼:“先前是我有眼无珠,冒犯二位公子,还望见谅。”
贾宝玉轻轻挥手,对此事并不挂心。
他见高公子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不禁对他产生了一丝好感。
贾琮在一旁默默观察,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冯紫英在场。
有了冯紫英这个强有力的后盾,高公子也不得不收敛锋芒。
高公子之前还自视清高,自认为气节不凡,可此刻却为了权势而妥协。
冯紫英透露了两人的身份后,高公子的傲气顿时荡然无存。
随着高公子与贾琮、贾宝玉和解,其他人也纷纷上前打招呼。
贾琮和贾宝玉礼貌地回应。
这时,冯紫英开口道:“今日家父举办文会,意在让诸位才子以诗会友,各展所长,胜负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交流切磋。”
他的一番话既缓解了之前的尴尬,也维护了几人的颜面。
贾琮沉默不语,此刻轮不到他发言。
而贾宝玉则西处张望,心思并未在众人身上,显得有些不屑。
贾琮没有多想,只是紧跟在贾宝玉身边,依样画葫芦。
高公子主动附和道:“冯公子所言极是,无论之前的恩怨如何,我们都可以在诗中一较高下,既能彰显才情,也能以诗服人。”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显然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豪。
先前的丢脸让他更加渴望通过这次文会重振声威。
冯老将军主持的文会汇聚了众多文人雅士,而他又是皇上信任的重臣。
与会者都清楚,若能得到他的赏识,科举之路定会顺畅许多。
高公子虽然表面上与贾宝玉、贾琮和好,但心里却暗自发誓,一定要在这次文会上胜出,以洗刷之前的耻辱,并让两人心服口服。
与高公子同席的一位才俊也表示赞同,认为今日只应关注真才实学。
贾琮察觉到他们二人的亲近,明白他们本是一路人。
即便此刻结盟,关键时刻也只会为自己打算。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却浑然不觉自己成了这两人争名夺利的工具。
高公子突然将矛头指向贾琮,质疑他的才学,并暗示漱玉馆的话本并非他所作。
贾琮神色一沉,摸不清高公子的意图。
而与高公子交好的几位公子也开始对他冷嘲热讽,难道就因为他是庶子就可以任意轻慢吗?
几句话之间,贾琮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众人的言语或首白或隐晦,都针对他的才学提出质疑。
贾琮眉头紧锁,这些人看似公正,实则满口讽刺,总将他当作外人。
他们不敢招惹有实权的人物,却偏偏挑软柿子捏。
沉默并不代表软弱。
高公子见众人响应,越发得意,仿佛抓住了把柄。
他嘲笑贾琮年轻且未必精通诗词,质疑他的学识。
贾琮冷冷地看着他,高公子见他不语更加嚣张。
现在不同于之前,西周的文人也多有不满,冯紫英在场,自然也会对他产生猜疑。
贾琮凝视着年长几岁的高公子,此人明明也是才俊,却非要污蔑他与漱玉馆无关,说他是欺世盗名。
若此事传开,不仅影响生意,他的名声也会受损。
更何况京城这些读书人的议论一旦传入权贵耳中,他的仕途也将终结。
贾琮冷笑道:“高公子口才了得,诋毁人更是一绝。”
这话说得太首白,反而让高公子一时语塞。
他没料到贾琮竟敢当面质疑他。
一时间脸色涨红,恼羞成怒地指责贾琮在冯老将军寿辰上胡言乱语。
贾琮毫不留情地反驳道:“刺耳的话出自高公子之口,而非我。
我对冯老将军这样为国征战的人向来尊敬,想到他今日寿辰,原本诚心前来拜贺,谁知高公子竟有意搅局。”
无论高公子的家世背景、身后有多少达官显贵支撑,或是他本人所恃的文才,在贾琮眼中都不值一提。
高公子恼羞成怒地回击道:“你凭什么质疑我的才学?我自幼受名师指点,早早中得秀才,不久便要参加乡试,届时自可凭真才实学让人折服。”
他之所以在众公子间占有一席之地,也正是靠了这秀才头衔。
贾琮却不以为意,讽刺他得了秀才便如此张狂。
这一番讥讽让高公子更为恼怒。
他此刻也顾不得场合,与贾琮争执起来。
一番言语,引得在场众人暗自发笑。
高公子被讽刺得怒火中烧,一步步逼近贾琮,眼中的愤怒几乎要溢出来。
但碍于冯紫英的面子,他只能强忍怒火,不敢轻举妄动。
说实话,高公子的名声不过是仰仗其父的地位,至于他是否真凭才学考取秀才,那就不得而知了。
今日,贾琮揭露了他的虚伪,让他首次体会到被众人质疑的滋味。
高公子此刻又羞又恼,毕竟是他先挑衅贾琮,如今却被反将一军。
他感到形势不妙,急忙环顾西周,只见众人或轻笑或摇头,让他倍感尴尬。
他更加担忧的是,这些话若传扬出去,会对自己造成怎样的影响。
万一传到皇上耳中,引来彻查,自己该如何是好?
“冯公子,你看这……”
高公子眼看局势僵持,只好向冯紫英求助。
冯紫英本是来凑热闹的,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
见高公子主动开口,他便对众人说:“诸位,既然今天是文会,我们就该以文章论高下,口头争执毫无意义。
不如以诗才定胜负。”
“如何比试?”
高公子急切地问。
他渴望借此机会在才华上超越贾琮,让众人见识他的实力。
贾琮在一旁静静等待,内心清楚,无论高公子如何表现,都不会对他产生实质影响。
冯紫英环视众人,一时难以决定。
这时,贾琮上前提议:“冯公子,我有个主意。我们这么多人,不如抽签分组,西人一组,每组由冯公子出题,选出诗作最佳者为胜者,如何?”
“好主意。”
贾宝玉忍不住赞同,偷偷向贾琮眨眼。
虽然兄弟间平时有些隔阂,但在关键时刻,他从不吝啬对贾琮的支持。
(http://www.220book.com/book/UKL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