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京城。
瘟疫如鬼,悄然蔓延。
街巷萧瑟,户户闭门,药香混着腐臭,如雾笼罩。
百姓闻食欲呕,连最寻常的白粥都难以下咽,市集断炊,饿殍初现。
太医署束手,贵妃称“天罚”,闭宫不出。
紫宸宫中,皇帝萧承渊凝视奏报,眉头紧锁:“京畿疫起,百姓绝食,饿死者日增,如何是好?”
太子萧景行低语:“父皇,苏姑姑曾以‘山药小米糊’救贤妃,以‘云霞粥’活公主,
或可命其制膳,安民心。”
皇帝沉默良久,终于提笔:“传苏婉——
即日起,主理‘安民粥棚’,救万民于水火。”
苏园。
苏婉立于院中,手中握着《京畿疫录》,指尖微颤。
三日前,她亲赴城南疫区,见百姓面色青白,呕逆不止,脉象浮数,肝区微烫——
非寻常疫病,而是“热毒入胃”,因春寒湿重,饮食不洁而发。
“阿萝。”她声音冷定,“取薏米、金银花、陈皮、淡竹叶、井水。”
“娘娘要为百姓制膳?”
“不。”苏婉眸光如水,“我要为大齐,救一条命脉。”
三日后,京城南门。
一座“安民粥棚”拔地而起,竹棚茅顶,灶火连绵。
苏婉亲制“百安粥”——
取薏米健脾祛湿,金银花清热解毒,陈皮理气和胃,淡竹叶利尿清心,以滤净井水慢熬三炷香,至胶质尽出,香气清醇,如雨后初晴。
“此粥,名‘百安’。”她声如洪钟,“取‘百病可安,民心可安’之意。”
她命阿萝立碑于棚前,上书:“凡疫病者,皆可来食,不收一文。”
首日,百姓观望,无人敢食。
至午时,一名老妪扶病孙至,颤声:“苏娘子……若此粥有毒,老奴愿先尝!”
苏婉不语,执勺,轻舀一勺,送入口中——
滑、润、清!
粥入喉,竟似有一股凉气首透心脾,久积的燥热为之一散!
她咽下,抬眼:“此粥,臣妇先尝。”
“若百姓不信,臣妇愿——以命担保。”
老妪浑身一震,终于执碗,喂孙儿食之。
三炷香后,孩童呕止,气息平稳。
消息如风,传遍京城。
次日,粥棚前人山人海。
百姓排成长龙,皆为疫病所困,闻食欲呕,可闻“百安粥”清香,竟觉腹中微动——是饿了!
一碗下肚,呕逆止;两碗下肚,体暖神清;三碗下肚,竟能起身行走!
“苏娘子!您救了我一家!”
“这粥……是菩萨赐的!”
“苏娘子是‘食菩萨’!”
十日来,苏婉亲掌灶火,雷打不动。
她以“百安粥”为基,日换辅材:
一日加山药,健脾益气;
一日加莲子,养心安神;
一日加紫苏,清热解毒。
更在粥底,藏入极细的金银花粉与淡竹叶灰,防其内热复发。
百姓从每餐半碗,到一碗,再到两碗;
从面色青白,到红润有光;
从咳喘不止,到气息平稳。
更令人惊异者,竟有痊愈者主动来棚中帮工,熬粥施民,如久病初愈的雏鸟,试翼于风。
“苏娘子。”第十日,一名老者捧着空碗,“我……我想吃肉了。”
苏婉不惊,只问:“想吃什么?”
“我曾食‘金鳞逆浪’,可我从未尝过。”
他低语,“他们说,我罪孽深重,不配食珍馐……可我……想尝一口。”
苏婉凝视他,忽然笑了。
“明日。”她声音坚定,“我为你做‘金鳞逆浪’。”
夜深,安民粥棚。
苏婉独坐灯下,手中握着新制的“五味监正”印,指尖轻抚。
她忽然想起现代公共卫生中一句:“真正的防疫,始于食欲的回归。”
而今,她以一碗粥,
不仅救了万千百姓,
更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民心。
她取出炭笔,在《冷宫录》末页,添新栏——
“民心录”。
她将“百安粥”详录:
材:薏米、金银花、陈皮、淡竹叶、山药(轮换)。
法:薏米去湿,金银花清毒,陈皮和胃,淡竹叶清心;文火慢熬三炷香,至胶质尽出;山药后放,防糊底。
注:此非粥,乃“民心之引”;以味为狱,以香为锁,以幻为审。
作者“云小浅nice”推荐阅读《味起千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ULF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