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部门周会刚进行到一半,市场部的小会议室里就弥漫起火药味。负责数据监测的小李把报表摔在桌上,打印纸的边角在气流中簌簌发抖:“我上周就把华东区的客户反馈汇总交上去了,你们执行组到现在没给任何回复!现在客户投诉量涨了15%,这锅我不背!”
负责执行的王姐立刻红了脸,她的指甲在文件夹上掐出浅浅的印子:“我们组三个人要对接八个区域,天天加班到半夜,你以为我们闲着?数据报表堆得像山一样,谁知道你那个是急件?”
林薇坐在主位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自从“磐石计划”启动后,市场部的人数从原来的十二人扩充到二十三人,新入职的员工里既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从竞品公司挖来的资深骨干。可团队规模扩大了,协作效率却不升反降——上周给经销商培训的PPT,设计组和文案组各做了一版,首到会议前一天才发现风格完全不搭;前天提交的客户分析报告,数据组和策划组用的统计口径都不一样,导致结论南辕北辙。
“都先冷静一下。”林薇的声音不高,却让争吵声戛然而止。她翻开自己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两周的团队问题:新员工对老客户情况不熟悉、跨小组任务交接时总出现信息遗漏、资深员工抱怨新人“眼高手低”、实习生觉得前辈“不愿带教”……这些细碎的矛盾像沙砾,渐渐磨得团队这台机器运转滞涩。
散会后,林薇把各组组长叫到办公室。策划组的老张是公司元老,摸着保温杯叹了口气:“小林,不是我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有个性了。上次让新来的小张改个方案,他非说我的思路过时,两人吵了一架,最后方案拖到截止日期才交。”
“张哥,其实小张私下跟我说过,他觉得您的方案很扎实,就是想加些新媒体传播的点子。”林薇拿出手机,翻出小张上周发的朋友圈,里面是他熬夜研究老张过往案例的照片,配文是“前辈的思路值得学”。老张愣住了,显然没料到还有这层隐情。
数据组组长是刚从锐科挖来的苏琳,她推了推金边眼镜:“我觉得问题出在流程上。现在各组都是各做各的,数据共享全靠微信群,经常有人漏看消息。我之前在锐科,有专门的项目管理系统,谁负责什么、进度如何、需要哪些支持,一目了然。”
林薇的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忽然想起上周去周凯医院参观时,看到他们急诊科的排班板——每个医生的职责、患者的情况、需要协调的科室,都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标注得清清楚楚,哪怕是新来的护士也能快速上手。
“我们也搞个‘作战地图’。”她忽然开口,把笔记本推到众人面前,“在大会议室墙上装块白板,每个项目都按‘客户需求-执行步骤-责任人-截止时间’拆解,用不同颜色的磁贴标注进度。每天早上各组派代表更新状态,有问题当场提、当场协调。”
苏琳眼睛一亮:“我可以同步开发个线上版,方便大家随时查看。但光有流程还不够,新人对公司的业务不熟,老员工又没时间系统带教,这才是根本问题。”
林薇想起自己刚入职时,张启明总监把他的客户笔记借给自己看,那本写满批注的旧本子,让她少走了半年弯路。“我们搞个‘传帮带’计划吧。”她在纸上画了个矩阵,“每个资深员工带一到两个新人,每周至少两小时一对一沟通,带教效果和绩效考核挂钩。新人有了指导,老人也能梳理自己的经验,双赢。”
老张摸着下巴点头:“这个主意好。我当年带过的几个徒弟,现在都是部门骨干。不过年轻人想法多,得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不然憋着也容易出问题。”
周五下午,林薇突然宣布全体成员暂停工作,到楼下的草坪集合。新人们面面相觑,老员工们也一头雾水——这位刚上任的副经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们玩个游戏。”林薇手里拿着一沓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个客户需求,需要至少三个不同岗位的人配合才能完成。现在随机分组,二十分钟内拿出解决方案,最后由客户代表(我来扮演)打分。”
分组结果出来后,原本熟悉的搭档被拆开,数据组的小李和策划组的小张分到了一组,两人上周刚因为报表格式吵过架,此刻都别别扭扭地站着。林薇给他们的卡片上写着:“某连锁酒店需要在三天内完成设备故障排查,并提交优化方案。”
“我觉得应该先调取近三个月的故障记录,分析高频问题。”小李率先开口,语气还是硬邦邦的。
“光看数据没用,”小张皱着眉反驳,“酒店下周有重要会议,必须先派工程师现场排查,确保会议期间不出问题。”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执起来,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方案还没眉目。旁边一组己经开始分工:有人查资料,有人画流程图,有人模拟客户提问。林薇悄悄走过去,故意说:“哎呀,听说这家酒店的王总是个急性子,最讨厌拖拖拉拉。”
小李和小张对视一眼,突然停了嘴。“你负责联系工程师排期,我来整理历史数据,”小李率先让步,“我们同时进行,最后汇总。”小张点点头,转身去找售后组的人借设备参数表,两人的配合竟渐渐默契起来。
游戏结束时,虽然他们组没拿到第一,但提交的方案里既有数据支撑,又考虑到了客户的紧急需求,林薇特意表扬了他们的互补思维。小李挠着头笑了:“其实小张的现场经验比我丰富,有些问题光看报表确实发现不了。”小张也红了脸:“李哥的数据整理得特别清楚,省了我好多功夫。”
夕阳把草坪染成温暖的金色,林薇忽然让大家围坐成一圈:“我知道最近大家都很累,矛盾也不少。但我们就像一台机器,少了哪个零件都转不起来。”她指着不远处的写字楼,“楼里有我们的客户,有等着我们出成绩的领导,更有我们自己的目标。要想走得远,必须抱成团。”
她从包里拿出一沓信纸:“现在,请大家写下对团队的一个期待,或者自己能为团队做的一件事,不用署名,我会把这些纸条贴在‘作战地图’旁边。”
夜深人静时,林薇独自留在大会议室,把收集到的纸条一张张贴在白板旁。“希望数据组能把报表模板统一一下”“我可以教大家用数据分析工具”“下次跨部门会议别再迟到了”“想每周五下午搞个分享会,轮流讲自己的案例”……这些朴实的字句,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第二天一早,“作战地图”正式启用。林薇特意把苏琳开发的线上系统和白板同步,还在旁边放了个“建议箱”。让她意外的是,第一个提建议的是实习生小陈:“能不能搞个‘每周之星’?不管资历深浅,谁解决了大问题就给谁发朵小红花,贴在光荣榜上。”
这个孩子气的提议,却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第一周的“每周之星”给了数据组的小李——他主动优化了报表模板,还利用午休时间给大家做了培训,让跨部门沟通效率提高了40%。当林薇把一朵纸质小红花贴在他名字旁边时,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大男孩,脸涨得通红,眼里却闪着光。
三周后的部门例会上,气氛明显不同了。讨论新项目时,各组主动提出需要哪些支持,而不是等着别人来问;新人遇到问题,会大方地请教前辈,老员工也愿意耐心指导;连最棘手的客户投诉,都有人主动牵头协调,不再互相推诿。
老张在会上感慨:“昨天我整理旧资料,发现三个月前的会议纪要里,光争论就占了一半篇幅。现在倒好,两个小时就能敲定方案,还没人红脸。”
林薇看着墙上的“作战地图”,上面的磁贴排列得整整齐齐,每张纸条旁都有了回应。她忽然想起周凯说过的话:“医院里最讲究团队配合,一个手术需要医生、护士、麻醉师各司其职,少了谁都不行。但光有分工还不够,得有默契,知道对方下一步要做什么。”
会后,苏琳递给林薇一份数据报告:“这是近三周的协作效率分析,跨组任务完成时间缩短了58%,内部投诉为零。”她顿了顿,补充道,“说真的,我之前在锐科,从来没见过这么有凝聚力的团队。”
林薇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员工们三三两两地去食堂吃饭,新人小李正给老张讲着什么笑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阳光穿过玻璃幕墙,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像极了他们此刻心里的光。
她知道,团队管理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就像“作战地图”需要每天更新,那些看不见的默契,也需要在一次次磨合中慢慢培养。但只要每个人都愿意往前迈一步,愿意理解别人的难处,愿意为共同的目标付出,再大的挑战,也能变成成长的阶梯。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周凯发来的照片——他们科室的团队获得了“最佳协作奖”,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挤在奖杯旁,笑得格外灿烂。配文是:“团队的力量,比任何个人英雄主义都靠谱。”
林薇笑着回复:“英雄所见略同。”指尖划过屏幕时,她仿佛看到了两个为了各自团队努力的人,在不同的战场上,朝着同一个方向,并肩前行。
作者“四季如春的峰峰”推荐阅读《向上生长破茧》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ULP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