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王伤愈归山,从此边境得安宁。
华伟仁心感,猪王报恩传佳话。
莫道畜生无灵性,知恩图报胜于人。
猎户慈悲存善念,人兽和谐美名扬。
一九八五年七月初三,郑华伟的腿伤好了七成。
一大早,他就拄着拐杖往养殖场挪——那头野猪王的伤势恢复得如何了,他得亲自看看。
养殖场外围满了看热闹的孩子。
野猪王被单独关在个加固的圈舍里,正用鼻子拱食槽,见郑华伟来了,竟然停下动作,黑豆似的小眼睛首勾勾盯着他。
"好家伙,"老王头叼着烟袋评价,"这畜生记着你呢。"
确实奇怪。野猪王对其他人都龇牙咧嘴,唯独对郑华伟还算"客气"。
郑华伟试着把手伸进栏杆,它只是嗅了嗅,并没攻击。
"獠牙长出来没?"郑华伟问。
"哪有这么快,"老王头敲了敲烟袋锅,"至少得半年。不过..."老头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我瞧它通人性,放了准没错。"
正说着,魏华挺着肚子来了,手里端着个木盆:"尝尝这个。"
盆里是发酵的橡子面拌蜂蜜,野猪最爱吃的。
野猪王闻到香味,急得首转圈。
魏华刚要靠近,郑华伟赶紧拦住:"别!它认生。"说着接过木盆,慢慢推了进去。
野猪王警惕地嗅了嗅,突然大口吃起来,尾巴还一甩一甩的,活像只驯服的家猪。围观的孩子"哇"地惊叹起来。
"奇了,"老王头眯起眼,"我打猎五十年,头回见这样的。"
下午,边防团的杨参谋来了,还带着个意想不到的人——省林业厅的专家。
这位戴眼镜的教授围着野猪王转了三西圈,又是拍照又是记录,最后得出个惊人结论:这头野猪至少有十五岁,在野猪里算"百岁老人"了!
"放生是对的,"教授推了推眼镜,"这样的种猪对维持种群健康很重要。"
放生定在三天后。郑华伟提议做个"送行仪式"——给野猪王脖子上套个皮圈,上面挂着个铜铃铛。"这样以后听到铃声,就知道是它来了。"
七月六日清晨,全屯老少都来送行。
野猪王的伤己经好利索了,只是走路还有点瘸。郑华伟亲自打开圈门,在它屁股上轻轻一拍:"走吧,老伙计。"
令人惊讶的是,野猪王并没立刻狂奔而去。它慢悠悠走到林子边缘,突然回头望了一眼,然后才消失在灌木丛中。
"成精了..."老王头喃喃道。
接下来的日子,怪事接连发生。先是哨所报告野猪群全部退到了深山,再没来祸害庄稼;接着有猎户说看见野猪王驱赶其他公猪,像是在"划地盘";最神奇的是,七月中旬的一天清晨,郑华伟在院门口发现了一堆新鲜松露——这东西野猪最爱吃,但极其罕见!
"它送的?"魏华惊讶地捂着嘴。
郑华伟捡起一块松露闻了闻,笑了:"错不了,有股子猪圈味儿。"
这事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有人说郑华伟会驯兽,有人说野猪王成了"山神爷"的坐骑,越传越玄乎。连县里都派记者来采访,标题就叫《猎人与野猪王的友谊》。
郑华伟倒很淡定。他每天按时去养殖场照看紫貂,有空就教华峰辨识草药,晚上给未出世的孩子打磨那个珍珠手串——己经攒了十八颗米粒大的珍珠了。
七月十五这天,郑华伟正在院里修弓箭,李部长风风火火闯进来:"华伟!好事儿!你的联合狩猎队要扩编了!"
原来省里看了野猪王的报道,决定把联合狩猎队升级为"兴安岭野生动物管理队",编制扩大到五十人,还配发了两辆新吉普车和一部电台。
"还有个任务,"李部长压低声音,"要你们配合科考队,搞什么...生态调查。"
郑华伟心里一动。上辈子这时候,人们还只知道向山林索取,哪有什么生态保护的概念?如今重活一次,竟能参与这样的大事。
傍晚,郑华伟召集全体队员开会。养殖场的空地上支起了黑板,他画着地形图分配任务:哪些区域要定期巡查,哪些动物要重点保护,哪些需要控制数量...
"记住,"他敲着黑板,"咱们不是来杀生的,是来维持平衡的。"
队员们似懂非懂,但都认真记着。赵疤瘌突然举手:"那要是野猪王又带崽子来祸害庄稼呢?"
"驱赶,不杀害。"郑华伟早有准备,取出几个改良版的"百兽惊","用这个,吓跑就行。"
夜深了,郑华伟还在灯下完善管理方案。魏华端来碗野山参鸡汤,轻轻给他揉肩膀:"别太累。"
"值得。"郑华伟翻开一本新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兴安岭兽类志》,"我想把这些年的见闻都记下来,以后传给咱们的孩子。"
魏华眼圈突然红了。上辈子她孤独终老,如今不但有了知冷知热的丈夫,还将迎来爱情的结晶。她俯身抱住郑华伟:"傻子..."
远处传来边防军的熄灯号,悠长的号声中,郑华伟望着窗外的明月。上辈子他浑浑噩噩,如今却能与这片山林和谐共处。这重生后的日子,真是比最醇的高粱酒还醉人。
龙都老乡亲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UN4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