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操场的肃杀不同,营地角落的茅草学堂里,气氛相对平和。程静姝穿着干净的蓝布衫(虽旧却整洁),站在一块用锅底灰涂黑的木板前。她指着黑板上用石灰石写下的几个大字:“中国”、“家”、“国”、“兵”、“民”。
“这个字,念‘中’。这是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她指着“中”字,声音清越柔和,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她让士兵们轮流上前,用粗糙的手指,蘸着清水,在粗糙的木板上笨拙地临摹。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老兵,颤抖着写下“家”字,眼中竟泛起泪光:“俺…俺有十年没写过字了…俺娘…俺媳妇…” 静姝轻声问:“想家?” 老兵重重点头。静姝温声道:“守护好‘中国’,才能回‘家’。大家识字,就能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就能看懂命令,打鬼子更准。”
她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将“保家卫国”的道理融入其中。当她讲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时,士兵们眼中闪烁着不再是迷茫,而是一种朴素却坚定的光芒。他们明白了,自己手中的枪,不仅仅是为了活命,更是为了守护身后那片叫“中国”的土地和亲人。
旅部机要室,光线昏暗。一张破旧木桌上,摊满了地图、电文、情报碎片。程静姝坐在桌前,秀眉微蹙,指尖在一张比例粗糙的地图上快速移动。她将不同来源的情报信息(某处日军运输队出发时间、某据点兵力空虚、当地老乡提供的山间小道信息)迅速关联、提炼、标注。
她用娟秀工整的小楷,在纸上清晰列出关键点:“一、敌运输队,明晨八时过黑风坳,卡车五辆,押运小队约三十人。二、黑风坳地形:两山夹一沟,西侧崖壁有小径可攀。三、建议:一连伏击于坳口,二连攀崖居高临下,速战速决,缴获后由小径撤离。”
她将整理好的摘要和标注清晰的地图,轻轻放在陆远霆堆满军事文件的案头。旁边,是一杯温度刚好的清茶,散发着淡淡的茶香。陆远霆在紧张的部署间隙,目光扫过那份条理清晰的报告,再看向地图上精准的标记,紧锁的眉头会不自觉地舒展一丝,端起茶杯饮一口,仿佛汲取了一份沉静的力量。他无需多言,一个眼神的交汇,便是对她工作的最大肯定。
行军夜宿,篝火噼啪作响。疲惫的士兵们围着火堆取暖。程静姝坐在稍远处,小心地从青布包袱里取出一册《西库全书》珍本(并非全套携带,而是挑选几册精华),借着火光翻开。
她清越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林间响起,诵读着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铿锵的词句,浩然的气节,在跳跃的火光中流淌。
士兵们起初只是安静地听,渐渐地,有人跟着低声吟诵。当读到“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时,篝火映照下的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都显得格外肃穆而坚毅。这古老的文字,像一股无形的力量,穿透战火的硝烟和生存的艰难,连接起他们与这片土地千年不灭的精魂。陆远霆靠在一棵大树下,闭目听着,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近乎虔诚的柔和。静姝守护的,不仅是书,更是这支队伍在残酷战争中赖以维系的精神脊梁。
(http://www.220book.com/book/UPB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