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红薯切片困山乡,病榻扫描破迷局
省农大的深秋,梧桐叶落满校园小径。农机系实验室里,金属的撞击声、机床的嗡鸣声、齿轮的啮合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乐。陈薇穿着沾满油污的蓝色工装,站在一台老旧的立式铣床前,鼻尖沁出汗珠,眼神专注如鹰。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进刀量,铣刀旋转着,在一条45号钢圆棒上刻出细密的螺旋槽纹。这是她根据林海模糊“共振”传递的灵感,结合课堂所学,正在加工的新一代“红星二号”槽轮排种器的金属核心部件。
“进刀量再小点!0.1毫米!稳住!”指导老师张教授在一旁提醒,语气带着一丝欣赏。这个从农村来的女学生,动手能力和悟性都远超同龄人,尤其是对农机具改良,有着近乎偏执的热情。
“是!张老师!”陈薇屏住呼吸,手腕稳如磐石。铣刀缓缓推进,钢屑如银丝般卷曲落下,槽壁光滑如镜。她脑中回想着红星队那个枣木槽轮在高速转动下磨损、崩齿的样子,回想着林海意识中那个模糊的“惰轮稳定”轮廓。金属!精度!这才是长久之计!她要为红星队打造一个真正可靠的心脏!
然而,实验室的精密设备解决不了红星队迫在眉睫的困境。一封来自王学成的信,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她的心头:
“薇姐:
酸菜坊的水晶酸菜卖疯了!供销社张主任天天催!可咱们的封装……跟不上啊!手工封蜡太慢了!海子哥让找农机厂,老支书跑了好几趟!人家嫌咱们量小,技术落后,不肯接!现在全靠桂花她们几个没日没夜地熬,手上全是蜡泡!眼瞅着新一批酸菜要发酵好了,愁死人了!
还有!队里那几百亩红薯马上要收了!往年切片晒干,全靠手工!慢得要命!遇上连阴天,全得烂在地窖里!老支书急得满嘴燎泡!海子哥说……能不能搞个……红薯切片机?可咱们……哪会啊?柴房那点家伙什,搞个播种耧都费老劲了!
海子哥身体……还是那样。0.015%了!他说能感觉到一点点‘麻’了!就是太累,说一次话要歇半天。他让我问你……省农大……有没有……红薯切片机……的图纸?简单点的?土法能造的?
薇姐!快想想办法吧!队里……等米下锅啊!
学成”
红薯切片机!手工封装!两个燃眉之急,如同两座大山,压在陈薇心头。省农大图书馆里,她翻遍了农机手册,找到的红薯切片机图纸都是大型电动或柴油驱动的,结构复杂,红星队根本造不了!土法切片机?资料寥寥无几!
她坐在图书馆昏黄的灯光下,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焦虑如同藤蔓缠绕。林海在病榻上苦苦支撑,红星队在困境中挣扎,而她……空有知识,却无法立刻转化为生产力!这种无力感,比在红星队时更加煎熬!
红星生产队:红薯窖前的困境
红星生产队的秋收战场,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也夹杂着沉重的忧虑。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成了小山,但更让人揪心的是地窖里堆积如山的红薯。新鲜红薯不易储存,必须尽快切片晾晒成薯干,才能保存过冬,也是重要的口粮和饲料补充。
往年,全村老少齐上阵,妇女孩子围坐在地窖口,人手一把菜刀或简易的刨片板,对着红薯“嚓嚓嚓”地切。速度慢,厚薄不均,遇上阴雨天,切好的薯片来不及晒干就发霉变质,损失惨重。
今年,看着比往年更大的红薯堆,老支书李福贵愁眉不展。他蹲在地窖口,吧嗒着旱烟袋,看着桂花、巧云她们红肿的手指和疲惫的脸庞,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
“老雷!切片机……真没辙?”老支书看向旁边同样愁眉苦脸的雷满仓。
雷满仓摇摇头,指着柴房角落那堆被封存的零件:“支书,不是我不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咱要啥没啥!铁皮?厚点的都没有!齿轮?就那几个破的!轴承?想都别想!电?更别提!拿啥造机器?总不能拿木头削吧?木头削的刀片,切几个红薯就卷刃了!”
王学成和韩松蹲在一旁,也是一筹莫展。韩松尝试用废弃的犁铧碎片打磨成刀片,绑在木架子上,做了个手摇的简易切片器。试了试,要么卡住,要么切出来的片厚得像砖头,效率还不如手工。
“海子哥……说薇姐在想办法……”王学成低声嘟囔,语气里也没多少底气。
病榻上的“透视眼”:扫描与推演
县医院病房里,林海靠在床头,脸色苍白,呼吸微弱。王学成带来的红薯切片困境,像一根刺扎在他心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手工切片的艰辛和损耗。他尝试在虚拟空间构建切片机模型,但能量匮乏,图像模糊扭曲,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方案。
“系统……”他凝聚残存的精神力,再次呼唤。
【能量……恢复……0.03%……】
【请求……启动……超低功耗……环境……扫描……】
【目标:红星生产队……红薯……地窖……手工……切片……现场……】
【扫描……范围……受限……精度……极低……】
【能量……严重……不足……】
【强制……启动……】
【扫描……进行中……】
【警告……能量……急速……消耗……】
意识视野中,一片极其模糊、雪花闪烁的光斑景象强行展开!隐约能看到人影晃动(王学成、韩松?),地上堆着模糊的块状物(红薯?),还有……韩松那个简陋的切片器框架!刀片位置……一片模糊的暗红色光斑(应力集中?)!传动结构……几根扭曲的线条(杠杆?)!整个画面抖动得厉害,如同信号极差的电视!
“刀片……应力……结构……不稳……”林海强忍着精神力透支带来的剧烈头痛和眩晕,从模糊的图像中捕捉关键信息!刀片是核心!手工打磨的犁铧碎片,材质不均,刃口处理粗糙,受力极易崩裂或卷刃!简易杠杆传动,力臂比不合理,导致用力不均,效率低下!
“材质……结构……”林海的大脑飞速运转,结合前世模糊的记忆和系统残存的知识库(【基础材料力学】简述、【简易机械原理】简述),在意识中进行着疯狂的推演!红星队有什么?木头!竹子!废铁!绳子!
竹子!他猛地想到!南方有竹制切菜器!竹片做刀身,韧性好!但硬度不够……需要……淬火?土法淬火!用盐水!或者……夹钢?用废铁片做刀刃,竹片做刀身支撑!结构……旋转式!滚筒!类似……绞肉机原理?用木制滚筒,表面镶嵌竹片刀刃,手摇驱动!红薯从漏斗喂入,被旋转的刀片切薄片!
一个极其简陋、但理论上可行的“竹木滚筒式手摇红薯切片机”方案,在他脑中迅速成型!虽然粗糙,虽然效率可能不高,但成本低廉,材料易得,红星队完全有能力制作!
“学成……”林海的声音嘶哑微弱,几乎用尽全身力气,“听……我说……切片机……方案……”
他断断续续地,将竹木滚筒、夹钢刀刃(废铁片)、木制支架、手摇曲柄、喂料漏斗等关键结构和制作要点,艰难地口述出来。每一个字都如同从喉咙里挤出来,山沟沟里的黑科技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山沟沟里的黑科技最新章节随便看!伴随着剧烈的喘息和咳嗽。
王学成拿着铅笔和纸,趴在床边,紧张地记录着,额头上全是汗:“竹筒?夹钢?滚筒?漏斗?海子哥……慢点……我……我记不清啊!”
林海看着王学成歪歪扭扭、缺笔少画的记录,心急如焚!这样下去,信息传递严重失真!必须……更首观!
他再次强行凝聚精神!
【请求……启动……简易……图纸……修复……】
【目标:竹木……滚筒……切片机……草图……】
【能量……不足……】
【强制……修复……】
【警告……能量……过载……】
嗡——!
虚拟空间中,那个模糊的切片机影像剧烈闪烁!几根关键的线条被强行“描粗”、“矫正”!一个极其简陋、但关键结构清晰的草图轮廓,如同风中残烛般,在王学成的意识中……极其短暂地……闪现了一下!不到半秒!随即消失!
“啊!”王学成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眼前一花,一个奇怪的、由线条构成的、带着竹筒和刀片的机器轮廓瞬间印入脑海!虽然模糊,但比林海口述的清晰百倍!
“我……我看见了!竹筒!刀片!摇把!漏斗!”王学成激动地跳起来,“海子哥!我懂了!我这就回去!找雷伯!”
省农大的灵感:实验室里的“土法”淬火
省农大,农机系金工实习车间。陈薇正满头大汗地操作着砂轮机,打磨着那块铣好的槽轮。火花西溅中,她脑中却始终盘旋着红薯切片机和酸菜封装的问题。尤其是切片机,林海传来的方案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效率和耐用性肯定堪忧。
“淬火……”她看着砂轮下闪亮的钢件,忽然灵光一闪!竹片夹钢刀刃!土法淬火!红星队没有条件,但省农大有啊!实验室有小型盐浴炉!有淬火油槽!虽然不能大规模生产,但……可以小批量淬火处理一些关键刀刃!提高硬度!延长寿命!
她立刻找到张教授:“张老师!我想……借用一下盐浴炉和淬火油槽……做个小实验……”
“哦?做什么?”张教授饶有兴趣。
“我家乡生产队需要一种简易红薯切片机的刀片,材料受限,只能用废铁片。我想试试用盐浴淬火,提高刀刃硬度和耐磨性。”陈薇解释道。
“废铁片淬火?”张教授推了推眼镜,“想法不错!但废铁成分复杂,淬火工艺不好控制,容易裂。不过……可以试试!就当实践课了!”
陈薇大喜!她立刻找来几块废弃的弹簧钢板(农机站报废零件),切割成小条,打磨出刃口。在张教授指导下,设定盐浴温度,计算保温时间,小心翼翼地将刀片浸入炽热的盐浴中,再迅速转移到淬火油槽!
“嗤啦——!”
白烟升腾!油槽翻滚!
陈薇紧张地盯着油面。片刻后,用铁钳夹出刀片。原本暗灰色的铁片,此刻呈现出一种幽蓝的光泽!她用锉刀轻轻一划,锉刀打滑!硬度明显提升!
“成功了!”陈薇兴奋地低呼!
“硬度上去了,但韧性怎么样?别一用就崩口。”张教授提醒道。
“回火!”陈薇立刻想到,“用土法!铁锅烧热!低温回火!”
她借来实验室的小电炉和铁锅,将淬火后的刀片放在铁锅上,用温度计监控,小心翼翼地进行低温回火。最终,得到了几把硬度适中、韧性有所改善的简易刀片!
“太好了!”陈薇如获至宝!她立刻写信,将详细的淬火和回火工艺(温度、时间、注意事项)记录下来,连同这几把试验成功的刀片,一起打包寄回红星生产队!
红星队的“土法”制造:竹筒滚刀初试啼
红星生产队柴房,再次成为“兵工厂”。雷满仓拿着王学成带回的、被林海强行“烙印”在脑海里的草图(虽然模糊,但关键结构清晰),结合林海的口述,带领王学成、韩松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粗壮的毛竹被截断、剖开、打磨成弧形竹板,作为滚筒主体。
废弃的犁铧碎片被雷满仓用土炉烧红,反复锻打,延展成薄片,再切割打磨成狭长的刀刃。
最关键的一步——夹钢!将锻打好的薄铁刀刃,夹在两片弧形竹板之间,用烧红的铁钉在边缘烫出孔洞,再用坚韧的牛筋绳(浸透桐油)紧紧捆扎固定!形成“竹-铁-竹”的三明治结构!
木工活由韩松负责,用硬木制作支架、手摇曲柄和喂料漏斗。
王学成负责打下手和打磨。
几天后,一台极其简陋、甚至有些丑陋的“红星牌竹木滚筒手摇红薯切片机”诞生了!主体是一个镶嵌着十几片“夹钢”刀刃的竹筒滚筒,架在木架上,连接着手摇曲柄。前方一个倾斜的木漏斗,用来喂入红薯。
地窖口,围满了看热闹的社员。老支书亲自拿起一个硕大的红薯,塞进漏斗。
“摇!”雷满仓一声令下!
王学成深吸一口气,用力摇动曲柄!
竹筒滚筒缓缓转动!
“咔嚓!咔嚓!咔嚓嚓——!”
随着一阵清脆的切削声,薄厚均匀的红薯片如同雪片般,从滚筒下方簌簌落下!速度比手工快了数倍!
“成了!真成了!”
“我的老天爷!这玩意儿神了!”
“看这薯片!薄得透亮!”
人群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老支书拿起一片薯片,对着阳光看了看,薄如纸,均匀透亮!他激动得胡子首抖:“好!好!好!薇丫头!海子!你们俩……是咱红星队的福星啊!”
就在这时,邮递员送来了陈薇的包裹。王学成拆开一看,是几把闪着幽蓝光泽的刀片和一封详细的淬火工艺信!
“海子哥!薇姐寄刀片来了!淬过火的!更硬!”王学成兴奋地对着电话喊。
林海在病床上,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欢呼声和机器运转的咔嚓声,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虽然身体依旧被禁锢,但那份突破困境、用智慧改变现实的喜悦,如同温暖的阳光,驱散了病痛的阴霾。
【检测……技术……应用……成功……】
【目标:红薯切片机……】
【影响力……提升……】
【信任度……提升……50/100……】
【能量……恢复……0.04%……】
【神经通路……连接……尝试……0.02%……】
【新功能……解锁:基础……材料……应力……分析……(微观)】
省农大的淬火刀片,红星队的竹筒滚刀,跨越空间的智慧接力,在深秋的黑土地上,奏响了科技兴农的又一曲凯歌。红薯窖前的困境被打破,希望的曙光,在土法制造的机器轰鸣中,愈发耀眼。
(http://www.220book.com/book/UQ8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