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巢回到堤上时,程素素、李翠山和王仁三人看着他,脸上都露出了一种陌生的神情。仿佛他们面前站着的不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个王巢,而是一个全新的、散发着独特气质的人。
这种气质是如此的洒脱,让人不禁想要追随他的脚步。王巢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的步伐轻盈而有力,每一步都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师兄!这姑苏还有什么地方好玩啊?”王巢的声音充满了活力,与之前几次的疲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精神状态异常充沛,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全身都感到无比的通透。
李翠山笑着回答道:“张继的诗《枫桥夜泊》中提到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我们自然是要去看看的。去听听那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也不枉费我们是读书人啊!”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寒山寺的向往。
“是啊!这寒山寺我们肯定要去看看听听!”王仁也附和着说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程素素则依然沉浸在王巢刚才那一剑的震撼之中,她感叹道:“师弟,你刚才那一招剑好狂野啊!就连我爷爷都使不出来呢!而且剑光七彩,好不威风!”她的声音中充满了钦佩和赞赏。
“我自己也不清楚为何会使出如此凌厉的一剑,当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勇往首前、无所畏惧地挥出这一剑!哦,对了,师哥,我突然想起当初王先生教我们这首《枫桥夜泊》时,我还曾问过师兄呢,姑苏人难道都半夜不睡觉的吗?这和尚半夜敲钟,岂不是扰人清梦吗?当时你说你在姑苏的时候年纪尚小,对此也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每夜寒山寺的半夜钟声都会准时响起。”王巢谦意的对程素素讲后,便问起了李翠山,其实他自己也不大清楚为何突然就使出了那一剑,等有空了还得仔细研究一下,让这一剑能随时击出。
“是啊,这寒山寺可真是历史悠久呢!它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也就是公元 502 年,那时候它还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到了贞观年间,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从天台山来到这里担任住持,寺院这才改名为“寒山寺”。不过关于这半夜钟响的原因,却一首是个未解之谜。虽然有很多种说法,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倒是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说是自从寒山寺的钟开始半夜敲响后,那拾得和尚就突然失踪了,从此杳无音讯!”李翠山笑着讲!
“还有这等趣事?反正那寒山寺以我们的脚程也不过半日就到了,我们自当去看看,明日我们就去!师弟今个还得好好休息,他今天的所为,不自己反省回顾一下,只怕会错失许多东西,我们也可以借一下他那一剑的气势,有些峨眉七十二剑的味道,也许深硏下,有不少的好处!”王仁开心的讲!
于是王巢西人回到了得聚楼,各自回到各房,每人都对王巢那一剑进行研究,能得到多少收获,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寒山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刹,静静地矗立在古运河畔的枫桥古镇上。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门对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相距不过七八十里,仿佛是大自然特意安排的一处静谧之地。
次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阳光洒在寒山寺的屋顶和墙壁上,给这座古老的寺庙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王巢和他的三位同伴早早就来到了寒山寺,他们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这座与众不同的寺庙。
西人迎着晨光,漫步在寒山寺的庭院里,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们惊讶地发现,寒山寺与其他寺院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的寺庙通常遵循着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然而,寒山寺却别出心裁地将门向西而开,正对着京杭大运河,这种独特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不仅如此,寒山寺的建筑也并非整齐划一,而是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寺庙内。这种布局不仅打破了常规的对称美,更增添了一份灵动和活泼。寺庙内的亭台楼阁、回廊小径,都巧妙地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
王巢西人在这片地方尽情地玩耍了一个上午,完全沉浸在欢乐之中。然而,当他们突然意识到今天来到这里的真正目的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为了探究那半夜里传来的神秘钟声而来。
于是,西人毫不犹豫地朝着梵音阁的方向走去。那梵音阁便是那半夜钟响的地方,而那口大钟也正安放在那里。
经过一段路程,他们终于抵达了梵音阁。一到目的地,他们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那口大钟高高矗立在阁内,足有八九米之高,宛如一座巨大的山岳。钟面上密密麻麻地铭刻着《大乘妙法莲华经》,这些经文犹如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扫尽门阀》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UQR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