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课程排得很满:高等数学、画法几何、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政治、英语…每天奔波于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之间。
林峰凭借扎实的基础和思维空间的高效辅助,学习游刃有余。他很快在班上脱颖而出,尤其是数学和制图,几乎每次作业和测验都是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学神”。但他并未因此骄傲,反而更加低调谦逊,常常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如陈志远)解答问题。
然而,在另一类课程上,他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
金属工艺学实验课。金工实习车间。
巨大的厂房里,摆放着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砂轮机、锻炉、钳工台…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铁屑和金属灼烧的味道。这是工科生的必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金属加工的基本工艺。
指导老师(一位姓孙的师傅,工人出身,技术精湛)讲解安全规程和操作要点。
“今天练习车工!车外圆!每人一块毛坯料!按图纸尺寸加工!注意安全!戴好防护眼镜!” 孙师傅声音洪亮。
同学们跃跃欲试。陈志远第一个冲上去,抢到一台较新的车床。他信心满满地装夹工件,调整车刀,启动机器。
“滋啦——!”
车刀接触工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进刀太快!车刀崩了!工件也飞了出来!差点砸到人!
“停!停!” 孙师傅赶紧冲过去关掉电源,厉声训斥,“怎么搞的?!心浮气躁!进刀量太大!不要命了?!”
陈志远吓得脸色煞白,连连道歉。
其他同学也小心翼翼,但操作笨拙。有的不会磨车刀,有的对不准中心,有的控制不好进给量,车间里不时响起刺耳的噪音和师傅的呵斥声。
轮到林峰。他走到一台老旧的C620车床前。这台车床保养得不太好,导轨有磨损,传动皮带松弛。
`[视觉扫描:设备状态评估。]
`[问题:主轴轴承间隙大(径向跳动约0.05mm),导轨磨损(水平度偏差),皮带打滑(张紧不足)。]
[影响:加工精度下降(尺寸超差,表面粗糙)。]
林峰熟练地检查设备:用手转动卡盘,感受主轴间隙;用水平尺(简易)检查导轨;调整皮带张紧轮。然后,他挑选了一把高速钢车刀,走到砂轮机前。
“嚓!嚓!嚓!”
手腕稳定,角度精准。几下就磨出了一把前角、后角、刃倾角都符合要求的车刀(比教材上的标准更实用)。孙师傅在一旁看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装夹工件,调整车刀高度(用垫片微调),对中心(目测+手感)。启动车床。
“嗡…”
主轴转动平稳(相对)。林峰手握进给手柄,动作沉稳流畅。车刀接触工件,发出均匀的切削声。铁屑呈银白色,连续卷曲落下。进给量适中,切削速度稳定。
[动作优化:进给均匀,切削力稳定,散热良好。]
几分钟后,一个光洁度良好、尺寸精确(游标卡尺测量)的圆柱体加工完成!
“好!” 孙师傅忍不住喝彩一声,“漂亮!手法老道!尺寸精准!光洁度也好!林峰同学!你这手艺…跟老师傅差不多了!在哪学的?”
“在插队时,在农机站帮忙,跟师傅学过一点。” 林峰谦虚地回答。
“插队?” 孙师傅和周围的同学都愣住了。插队知青,能有这水平?
“太牛了!” 陈志远凑过来,看着林峰加工的光滑工件,再看看自己车出来的“狗啃”表面,佩服得五体投地,“林峰!你真是深藏不露啊!”
接下来的钳工(锉削、锯割、钻孔)、锻工(打铁)、焊工(电弧焊)实习,林峰同样表现惊艳。他锉削平面又快又平,锯割线条笔首,钻孔位置精准。打铁时,锤点均匀,火候掌握恰到好处。焊接时,电弧稳定,焊缝平整美观。他的动作熟练、精准、高效,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老练和沉稳,与周围手忙脚乱的同学形成鲜明对比。
“土专家”的名号不胫而走!林峰在清华金工实习车间,用他来自黑土地的实践经验和扎实技能,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他也意识到,大学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靠山屯那段“土法上马”的经历,赋予了他宝贵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这是他独特的优势。
(http://www.220book.com/book/UQS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