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深井的计划一经确定,立刻成为靠山屯的头等大事。张铁柱亲自跑公社、跑县里,软磨硬泡,终于争取到了一点减免公粮的指标(虽然不多),又申请到了一台旧柴油机(公社农机站淘汰的,状态不明)和一个深井钻头的指标(需要自筹部分资金)。
资金缺口依然很大。打一口50米以上的深井,在七十年代,需要专业的打井队和设备,费用不菲。靠山屯那点结余,加上减免公粮省下的钱,也只够支付一小部分。
“钱不够!咋办?” 张铁柱愁眉苦脸。
“发动社员集资?” 有人提议。
“不行!大家日子都紧巴!刚遭了灾!” 张铁柱摇头。
“找邻村借?” 赵老倔说。
“谁有余粮啊?都遭灾了!” 田老汉叹气。
林峰站了出来:“张队长,钱不够,咱们自己干!”
“自己干?” 所有人都愣住了。
“对!自己打井!” 林峰语气坚定,“请不起专业打井队,咱们就用土办法!用人力!一点点往下凿!”
“土办法?打深井?” 赵老倔瞪大眼睛,“那得猴年马月?还危险!”
“再难,也得干!” 林峰斩钉截铁,“有了深井,以后就不怕旱了!这是百年大计!再苦再累,也得干!”
他的决心感染了大家。张铁柱一咬牙:“行!林峰!就按你说的!咱们自己干!东风小组牵头!全屯劳力轮流上!我就不信,打不出一口井来!”
东风小组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林峰立刻行动。他首先找到县水利局的技术员(小王),请教土法打井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小王虽然觉得靠人力打50米深井是天方夜谭,但还是提供了图纸和简易方法(冲击钻法)。
`[阿库检索:人力冲击钻打井技术(70年代农村适用)。]
`[核心设备:三角架(木/钢管)、滑轮组、冲击钻头(生铁/钢制)、绞盘、钢丝绳。]
`[工艺:利用钻头自重反复冲击地层,破碎岩石,泥浆护壁,人工清渣。]
`[风险:塌方、流沙、落石、设备故障。]
[效率:极低(日进尺0.5-2米)。]
林峰根据图纸和小王的讲解,结合阿库的优化建议,设计了一套适合靠山屯条件的土法打井方案。
第一步:选址。
[水文地质分析(模糊):结合历史水井位置、地形(低洼处)、岩性(经验判断),选定屯东头老槐树附近(经验上水位较浅)。]
第二步:制作设备。
三角架:用最粗壮的松木(首径30cm以上)搭建,高约8米,顶端安装滑轮。
冲击钻头:请公社铁匠铺用生铁铸造一个重约150公斤的十字形钻头(带尖锥)。
绞盘:用硬木制作大型绞盘,带摇柄。
钢丝绳:购买足够长度(百米以上)和强度的钢丝绳。
泥浆池:在旁边挖一个大坑,蓄水搅拌泥浆(用于护壁和清渣)。
东风小组和全屯的木匠、铁匠一起动手。锯木声、打铁声再次响起。沉重的钻头被铸造出来,三角架拔地而起,绞盘安装到位。一个简陋却充满力量的打井平台,矗立在屯东头。
第三步:开钻!
选了一个吉日(张铁柱坚持),打井工程正式启动!
张铁柱亲自指挥。八个壮劳力分成两组,一组西人,轮流摇动绞盘。沉重的钻头被钢丝绳吊起,拉到三角架顶端。
“放!” 张铁柱一声令下!
绞盘松开!钻头带着呼啸的风声,狠狠砸向地面!
“轰!” 一声闷响!尘土飞扬!
“拉!” 绞盘再次转动,将钻头拉起。
“放!”
“轰!”
……
如此反复!单调而沉重的撞击声,在屯子里回荡。每一锤下去,都伴随着大地的震颤和人们的汗水。
[进度:初始土层(黄土层),进尺较快(约1.5米/日)。]
几天后,钻头深入地下七八米,遇到了坚硬的砾石层。撞击声变得沉闷,进尺骤然变慢!钻头磨损严重!
“换钻头!加固刃口!” 林峰指挥。
钻头被吊上来,铁匠们用锤子敲打、淬火,加固刃口。继续冲击!
[进度:砾石层,进尺缓慢(约0.5米/日),钻头磨损加剧。]
更麻烦的是,打到十几米深时,遇到了流沙层!钻头下去,带上来的是稀泥!井壁开始不稳定!
“泥浆!快灌泥浆!” 林峰大喊!
社员们将搅拌好的粘稠泥浆倒入井口。泥浆渗入井壁,暂时稳定了流沙。
打井的艰苦远超想象。壮劳力们轮班倒,摇绞盘的手臂酸痛,虎口磨出血泡。钻头需要频繁修理更换。井壁需要时刻关注,防止塌方。泥浆需要不断补充。进度如同蜗牛爬行。
但没有人退缩!张铁柱天天守在井边,嗓子喊哑了。赵老倔负责维修钻头,手上烫起了燎泡。田老汉组织妇女们烧水送饭。田小娟则带着几个姑娘,负责搅拌泥浆,累得腰酸背痛。
林峰更是日夜守在井台,指挥调度,处理突发状况(如钻头卡住、钢丝绳磨损)。他的眼睛布满血丝,声音嘶哑。但他眼神中的坚定,从未动摇。
深井计划,如同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考验着靠山屯人的意志和团结。每一寸进尺,都浸透着汗水与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UQS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