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小组的“发电工程”分头行动。
赵铁锤带着几个壮劳力,再次光顾废品站。这次目标明确:厚铁盘(旧机器底座、飞轮)、软铁条(废铁轨、机床导轨)、轴承(做转子轴支撑)。运气不错,找到一块废弃的砂轮底盘(铸铁,够厚),几根锈蚀的角铁(可切割成条),还有两个锈死的旧轴承。
赵老倔和田老汉负责木工活。挑选硬木(柞木),按照林峰给的尺寸,车制定子木盘(开槽),制作支架和皮带轮。
最头疼的是漆包线。田小娟跑遍了县里的供销社、五金店、无线电修理部,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 “要工业券!” “那是计划物资!”
“林峰哥…没买到…” 田小娟沮丧地回来,眼圈有点红,“人家说…得去省城…还要批条…”
“别急,” 林峰安慰她,“再想想办法。”
`[替代方案:1. 使用普通铜线(绝缘差,易短路)。2. 自制绝缘(棉纱/绸布浸漆包裹)。]
[风险:效率低,发热大,易击穿。]
自制绝缘?林峰看着手里一小卷普通的裸铜线(屯里拉电线用的),眉头紧锁。效率低不说,安全风险太大!一旦短路,可能烧毁机器,甚至引发火灾!
“阿库,检索:70年代农村简易发电机绕组绝缘处理工艺。”
`[检索结果:]
`[1. 棉纱缠绕法:铜线外紧密缠绕棉纱线,浸渍绝缘漆(沥青漆/虫胶漆)。]
`[2. 绸布包裹法:铜线外包裹薄绸布,浸漆。]
[3. 简易浸漆工艺:自制烘箱(炭火加热),浸渍天然树脂(松香)溶液。]
棉纱缠绕!浸漆!这是唯一的办法了!
“小娟,” 林峰对田小娟说,“帮我找点细棉纱线!越多越好!还有…松香!队里修木桶的松香有吗?”
“棉纱线…我家有纺车!我和娘能纺!” 田小娟眼睛一亮,“松香…有!田大爷那儿有!”
“好!赶紧准备!” 林峰看到了希望。
田小娟立刻回家,和田婶一起,日夜不停地纺棉纱线。细白的棉纱线,一圈圈缠绕在线轴上。
林峰则开始处理铜线。他将裸铜线拉首(用简易绞盘),固定在架子上。然后,他尝试着将棉纱线紧密地、一圈挨一圈地缠绕在铜线上。这是个极其枯燥和费时的精细活!手指很快被棉纱勒出了红印,眼睛也看得发花。
“我来帮你!” 刘工科主动请缨。他手巧,耐心好,接过了缠绕的活。
“我也来!” 赵铁锤也凑热闹,但他手粗,缠得歪歪扭扭,被刘工科嫌弃地赶到一边。
几天后,第一段“自制漆包线”诞生了——铜线外紧密包裹着棉纱,看起来毛茸茸的。但这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浸漆!
林峰在草棚角落搭了个简易的“烘箱”——用砖头垒个灶,上面架个破铁锅(废弃的)。锅里放入砸碎的松香块,加入少量桐油(木工用)稀释,下面烧炭火加热。松香融化,冒着刺鼻的烟气。
[温度控制:松香熔点约70-80℃,温度过高易碳化。]
[操作:棉纱线缠绕的铜线浸入熔融松香中,停留片刻,取出悬挂晾干。]
林峰用钳子夹住缠好棉纱的铜线,小心翼翼地浸入滚烫的、粘稠的松香液中。瞬间,白烟冒起!松香液渗入棉纱!他迅速提起,悬挂在架子上。冷却后,棉纱线变得硬邦邦的,呈现出深褐色,散发着松香味。
“成了!” 林峰看着这根简易的“绝缘线”,虽然粗糙,但至少有了绝缘层!
“这…这能行吗?” 刘工科有点怀疑。
“试试看!” 林峰说。
他们开始绕制定子线圈。将自制的“漆包线”一圈一圈,紧密地绕在定子木盘的凹槽里。每组线圈绕几十匝。绕线过程同样繁琐,需要耐心和技巧,确保匝间紧密,不交叉,不松动。
几天后,定子盘上绕满了深褐色的线圈,看起来像一块巨大的、粗糙的电路板。
田小娟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她托去省城办事的公社干部(塞了点山货),居然弄到了一个小型的、报废的自行车摩电灯发电机!里面的永磁体和小线圈完好!
“太好了!” 林峰如获至宝!有了这个小型永磁发电机,励磁问题就解决了!
所有部件准备就绪:铸铁转子盘(嵌了软铁条)、带线圈的定子木盘、轴承支架、皮带轮、还有那个小小的摩电灯发电机。
“组装!” 林峰下令。
东风小组全体上阵。将转子轴安装在轴承座上,定子盘固定在支架上,与转子保持微小间隙(防止摩擦)。摩电灯发电机固定在旁边,用皮带连接到柴油机的一个小辅助轮上。主发电机的转子轴则通过皮带连接到柴油机的主飞轮上。
一台结构怪异、充满“土味”的发电机组,在草棚里诞生了!它粗糙、简陋,甚至有些丑陋,却凝聚着东风小组所有人的心血和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UQS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