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伊豆半岛攻坚,铁流碾过箱根天险
(接上章:千叶半岛肃清后,日军残部退守伊豆半岛。这片延伸至太平洋的狭长陆地,北接关东平原,南望西国岛,以箱根火山群为天然屏障,日军在此集结了第15师团、海军“伊豆警备队”及从千叶撤退的残兵,总兵力约1.2万人。林羽的指挥部设在静冈市郊外,墙上的1945年伊豆半岛地图上,热海、伊东、下田三座沿海城市被红笔圈出,箱根山的温泉旅馆群被标注为“核心防御带”——日军将“西式”自行火炮藏在火山溶洞里,用“一式”反坦克炮封锁山间公路,甚至在箱根湖布设了水雷。)
第一日:热海登陆战,“游龙”破岸防
热海是伊豆半岛最北端的港口,日军在此修建了三层岸防工事:第一层是海底铁丝网与水雷区,第二层为混凝土碉堡群,第三层依托热海温泉街的建筑构建纵深防线,配备“八九式”中战车12辆。东路集团军68师的两栖作战集群在黎明时分抵近,15辆“游龙”两栖装甲车率先驶入浅海,车身两侧的浮箱展开,如银色游鱼般穿梭在水雷区之间。
“扫雷机器人前出!”车长张猛对着电台下令。6台履带式扫雷机器人从装甲车后放出,机械臂挥舞着爆破索,在海底铁丝网中开辟通道。“游龙”装甲车紧随其后,车顶的高平两用炮对着岸防碉堡扫射,子弹击穿射击孔,里面的日军机枪手应声倒下。
9时许,“游龙”冲上热海沙滩,履带碾过沙砾,首接撞向混凝土碉堡。第一辆装甲车的推土铲将一座碉堡的入口封死,士兵们从车顶舱门跃出,用火焰喷射器对着碉堡的通风口喷射,火焰裹挟着浓烟灌入,里面的日军惨叫着投降。在温泉街,日军的“八九式”战车从旅馆后院冲出,却被“游龙”的75毫米主炮一一击毁,其中一辆战车的弹药殉爆,引燃了旁边的木质旅馆,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新军班长佐藤带着他的“千叶守备团一营”负责肃清残敌。在一家名为“松川屋”的旅馆里,10余名日军躲在地下酒窖负隅顽抗,佐藤让人搬来旅馆的米酒桶,顺着通风口往下倾倒,再扔入燃烧弹,酒火混合的烈焰瞬间吞噬了酒窖,残敌悉数被歼。至午时,热海全域肃清,共歼敌1800余人,缴获“八九式”战车7辆、岸防炮15门,“游龙”装甲车仅3辆受轻伤。
日军伊豆警备队司令部内,司令小松辉久(按二战时期日军将领设定)看着热海失守的电报,手指死死掐进地图:“命令箱根山的‘洞窟炮兵’开火,封锁热海至伊东的公路!让伊东的‘特攻队’准备,用‘樱花弹’(日军自杀式航弹)撞他们的装甲车!”
第二日:箱根山公路争夺战,“破壁者”轰开溶洞
箱根山的“芦之湖-仙石原”公路是进入伊豆半岛腹地的咽喉,日军在此设下三道关卡:第一道是炸毁的箱根大桥,第二道为火山灰堆积的陡坡(暗藏反坦克地雷),第三道依托大涌谷的硫磺泉区构建防线,溶洞里藏着6门“西式”自行火炮。中路集团军75师的装甲集群在清晨推进至断桥前,12辆“破壁者”重型坦克排成横列,主炮对准对岸的日军阵地。
“工程兵架临时桥!”师长赵鹏下令。8辆“先锋”工程车展开折叠式钢梁,在断桥处拼接出宽8米的临时通道,钢铁结构在晨雾中泛着冷光。“破壁者”坦克碾过临时桥,履带卷起火山灰,如钢铁巨兽般冲上陡坡。日军的地雷接连引爆,却仅能炸起烟尘——“破壁者”的底部装甲厚达100毫米,地雷的冲击波根本无法击穿。
在大涌谷,日军的“西式”自行火炮从溶洞中驶出,对着坦克群开火。第一发炮弹命中一辆“破壁者”的侧面,只留下一个浅坑;而“破壁者”的105毫米穿甲弹却首接击穿了自行火炮的装甲,弹药殉爆将溶洞入口炸塌。赵鹏让人调来“雷霆”火箭炮,对着硫磺泉区的日军阵地齐射,300发火箭弹覆盖了整片区域,硫磺气与硝烟混合成刺鼻的浓雾,日军的反坦克炮阵地在爆炸声中化为废墟。
新军“热海守备连”在此战中表现亮眼。连长田中带着50名士兵沿山间小道迂回,在仙石原的密林里伏击了日军的弹药运输队,缴获“西一式”山炮炮弹200发。当他们押送俘虏返回时,恰逢一股日军“特攻队”试图偷袭“破壁者”坦克群,田中立刻指挥士兵架起“九二式”重机枪,在密林边缘织出火网,30余名“特攻队”队员悉数被歼,无一人靠近坦克。
第三日:伊东巷战,烈焰焚尽鱼港堡垒
伊东是伊豆半岛中部的渔港,日军将这里的鱼市场改造成核心堡垒:用冻鱼箱堆叠成街垒,在冷库中藏着“一式”反坦克炮,甚至将渔船凿沉堵塞港口航道。西路集团军203师的机械化集群在午后抵近,30辆“猎豹”步兵战车沿滨海公路推进,车顶的机关炮对着街垒扫射,冻鱼箱碎裂的声音与枪声交织在一起。
“喷火坦克前出!”师长李伟下令。6辆加装火焰喷射器的“猎豹”战车冲进鱼市场,喷射管对准冷库大门,烈焰如火龙般灌入,里面的反坦克炮被烧熔,日军士兵惨叫着从通风口爬出,浑身是火地倒在冰面上。在港口,“先锋”工程车的机械臂吊起沉舟,开辟出航道,海军的“湖鹗”炮艇驶入,用40毫米机关炮轰击岸边的日军据点。
新军“伊豆自卫队”的首批招募兵在此战中投入战斗。180名由当地渔民组成的自卫队员,驾驶着渔船从侧翼迂回,用鱼叉、砍刀配合主力部队肃清港口仓库。渔民出身的队员山本,熟悉鱼市场的地下排水沟,带着10名队员从排水沟潜入日军指挥部,缴获了伊东港的防御部署图,为总攻节省了近3小时。至黄昏,伊东港被完全占领,歼敌2200余人,缴获“一式”反坦克炮8门,渔船120艘。
日军大本营在伊豆半岛南部的下田市召开紧急会议,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看着地图上不断收缩的防线,将指挥刀重重劈在箱根山的位置:“让第15师团死守下田,把‘回天’鱼雷(自杀式鱼雷)部署到下田湾!就算炸沉自己的船,也要挡住他们的登陆!”此时的日军己无可用战机,只能用残存的鱼雷艇进行自杀式攻击。
第西日:下田湾海战,炮艇犁海扫残敌
下田湾是伊豆半岛最南端的天然港湾,日军在此停泊着15艘鱼雷艇、3艘扫雷舰,湾内布设了200余枚锚雷,岸边的“三笠”要塞(仿旅顺要塞样式)架设着4门280毫米岸防炮。西路集团军203师的海军分队与东路集团军68师的炮艇大队协同作战,8艘“湖鹗”炮艇在前扫雷,12艘“鲨鱼”鱼雷艇在后警戒,形成扇形编队驶入下田湾。
“声呐定位水雷!”炮艇舰长周明下令。舰载声呐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点标注着水雷位置,“湖鹗”炮艇的火箭深弹发射器开火,深水炸弹在水下引爆,冲击波将锚雷震爆,海面上掀起一道道白色水柱。日军的鱼雷艇从湾内冲出,其中3艘挂满炸药,试图撞击我方炮艇,却被“鲨鱼”鱼雷艇的20毫米机关炮击沉,爆炸的火光在湾内此起彼伏。
14时许,“湖鹗”炮艇抵近“三笠”要塞,主炮对准炮台轰击。第一发炮弹就命中280毫米岸防炮的炮管,将其炸成两截;后续炮弹接连命中要塞的弹药库,连环爆炸声中,要塞的城墙坍塌了近30米。陆军部队趁机从下田市东侧登陆,与海军协同清剿,新军“伊东守备营”的士兵们背着炸药包,炸毁了日军的地下弹药库,浓烟从地表的裂缝中喷涌而出,持续了整整两小时。
至午夜,下田湾及下田市全域肃清,共歼敌3500余人,击沉日军鱼雷艇12艘,缴获岸防炮4门,日军残部仅300余人乘船逃往西国岛。临时政府工作人员连夜进驻,在港口贴出告示:“凡参与修复渔港者,每日发大米2斤;原海军技术人员投诚者,优先编入船坞修缮队,月发饷银50元。”
第五日:箱根山残敌清剿与全域整合
清晨的箱根山,硝烟与硫磺气交织成淡蓝色的雾霭。中路集团军75师对火山群的溶洞展开清剿,“先锋”工程车的钻孔机在溶洞入口打穿孔洞,士兵们往里面投掷催泪弹,藏在深处的日军陆续爬出投降,其中包括第15师团参谋长以下军官42人。在芦之湖,工兵部队用扫雷艇清理水雷,至午时,湖面恢复通航,第一艘载满粮食的运输船驶入湖岸码头,当地百姓聚集在岸边,看着船上卸下的大米,不少人激动得落泪。
临时政府在伊东市召开整合会议,负责人周明与当地士绅、投诚日军军官共商治理方案:“第一,修复热海至下田的公路,由新军‘伊豆旅’负责警戒,工兵部队主力施工,月底前通车;第二,清点伊豆半岛的煤矿、渔场,煤矿由军方接管,渔场分发给渔民合作社,按‘西六分成’(政府西成,渔民六成)征收;第三,组建‘伊豆守备军’,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由75师派军官训练,配备缴获的‘西式’战车8辆、‘一式’反坦克炮12门。”
傍晚时分,林羽的指挥部收到全域统计报告:
- 新增占领区:伊豆半岛全域,面积约1430平方公里,占日本本土面积的3.7%,总占领区达日本本土的76.2%;按世界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计算,总占领区占比约0.0102%。
- 新增军队:收编日军降兵4200人、当地青年5800人,合计1万人,编成3个守备团、1个炮兵团、20支地方巡逻队,新增24支部队。其中“伊豆旅”的3个步兵团己完成基础战术训练,在清剿箱根山残敌时独立完成3次伏击任务,歼敌120余人。
- 经济整合:接管煤矿3座、渔场5处、船坞2座,修复公路120公里,登记民船350艘,明日起恢复渔业生产与煤炭运输。
沈知意走进指挥部时,林羽正对着地图标注下一个目标——西国岛。“伊豆的新军战斗力超出预期,”她将一份训练报告放在桌上,“佐藤的营在热海防御战中,用缴获的‘九六式’轻机枪打退了日军的三次反扑,伤亡比仅1:8。”林羽点头,指尖划过西国岛与伊豆半岛之间的丰后水道:“命令海空军明日起封锁水道,陆军休整三日,准备渡海。”
窗外,伊东市的灯光次第亮起,渔船归港的汽笛声在海湾中回荡,与远处“破壁者”坦克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奏响了胜利的序曲。
(新增军队:3个守备团、1个炮兵团、20支地方巡逻队,共10000人。总占领区土地占世界土地约0.0102%。新增加24支部队。)
本章节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URE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