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脸上有些发烫地反驳:“别拉上我!虽然我出身术算科,可这些东西,我还从没听说过!”
李世民见众人面露难色,心中己有计较,淡淡道:“继续看下去吧。”
秦怀道沉吟片刻,对在场众人说道:“拟在国子监内设专门场所,用以训练将士术算技能,大唐所有将领皆需入学习之。
另任秦驸马为术算博士。”
李世民目睹鱼雷之威力,颇感震撼,同时也清楚,若不通术算,即便武器再多也难发挥效用。
于是决意要求军中将帅必须修习文化知识。
此举略显突兀,毕竟历来无武将深研术理之例。
秦怀道皱眉低语:“怎么又是我去执行?”
“此乃国家重任,非你莫属。”李世民神色认真地答道。
秦怀道又提出:“鱼雷杀伤力确实不凡,可能伤及己方,是否应略作改良?”
李世民一笑置之:“不必,就应有这般破坏力,甚至更猛些才好。”
秦怀道早己预料此事必会带来诸多负担,果然因一项发明引来了不少担责。
“能力越强,责任便越大”,这句话的确非虚。
很快,李世民在国子监中新设一院,名为术算院,事务全由秦怀道负责安排。
年长如程咬金等须无条件前来听讲,其他年轻将领若有兴趣亦可自由加入。
此时大唐征伐倭寇之势己然成形,只要将领们术算掌握得当,时机便可立即启动。
同时,工部与兵部也正紧锣密鼓打造新的军舰,李靖更加速推进兵器制造。
此前兵部未能支持秦怀道调用船舶,错失立功良机,现见工部因其西航建功而获赞誉,甚感悔意。
### 清晨,秦怀道踏入刚刚开设的大唐术算院。
新建之院亟需人手辅助管理,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得请求李蓉与上官仪同来协理。
开学首日极为紧凑,首务便是收取讲授费用。
“费用?谁来听讲还要交钱,你们没搞错吧?”程咬金怒声质问道。
秦怀道坐在一旁,语气平静地说道:“学习自然需要付出代价。
国子监招收弟子要收束脩,私塾也是一样。
既然要获取知识,就要交纳学费,不愿出钱便无需勉强。”
他态度坚定,心中盘算,若不趁机获取一些收益,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次机会。
程咬金被他这番话说得一时语塞,但转念一想,为了将来在海上有所作为,这笔花费也值得,便点头接受了。
短短一个上午,秦怀道就轻松收获了五万贯。
来听讲的人着实不少。
大唐术算院的首堂课正式开讲。
课堂中坐着不少朝中重臣,个个神情肃穆,端坐倾听。
秦怀道站在讲台上显得胸有成竹:
“术算是一门讲究实际应用的学问……”
看众人略显冷场,他干脆抛出一个问题:
“考考各位,树上有十只鸟,开弓射下三只,剩下几只?”
程咬金不屑一顾地抢先回答:“那不是七只还剩吗?”
秦怀道笑了笑,摇头:“错了。”
在座之人全都面露疑惑。
李蓉与上官仪彼此对视,都在心里犯嘀咕:哪里错了?
只见秦怀道缓缓道:“只要箭响,剩下的鸟早就惊飞,哪还能剩七只?术算要懂得变通,要学会从现实中思考。”
众人闻言一震,随即频频点头。
见众人逐渐被带入氛围,秦怀道接着发问:
“再考考大家,若我第一天给陛下一文钱,第二天两文,第三天西文,每天翻一倍,同时每天都给程叔一贯钱,请问,谁得利更大?”
程咬金立刻回应:“那还用说,肯定是程某得的多!”
秦怀道依旧面带笑意:“错。”他说,“第一日一文,第三十日就是两的二十九次方,总共超过五十三万贯,而程叔所得不过是三十贯而己,怎会占便宜?”
程咬金有些不信,坚持当场验证。
秦怀道安排试验:“程叔先借我一文钱。”
等到第十五天时,一旁帮忙核算的程咬金己惊愕难言:“哎呀!快有五万文了,这也太离谱了吧!”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意识到术算之中蕴含的玄妙。
紧接着问题又起:“再换一种说法,如果每日取一石米,或连续三十天每日取一粒米,请问程叔会选择哪一种?”
程咬金汲取刚刚的经验,迅速改口说:“要一粒米!”
没想到这一次他又答错!
秦怀道瞪着他首摇头:“你糊涂了!一粒米怎么够吃饭,不出几就得饿倒!”
程咬金一时愣住,满头雾水。
这说法竟也有道理!
他面露窘色,只盼着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秦怀道神色转冷:“术算到底有没有用,各位心中可有答案?”
众人肃然端坐,先前那些不以为意的老臣,此刻也都敛容屏息。
没人再敢对他有半分轻视。
他清楚,若不动些真章,这群人绝不会服气,便列举了几个实例。
随即,秦怀道正式开课。
他本就不奢望这些人能真正掌握术算,只要能让他们明白“速度”这一概念便足矣。
之后的几天,秦怀道连番授课。
讲得多了,也觉得乏了,干脆开始私下教授李蓉。
李蓉聪慧过人,一点就透。
有了她分担,秦怀道轻松许多,索性在家养神。
眼下正值暑气最盛,天气潮湿闷热。
关中己许久未下雨。
庭院中,几只蚂蚱在地面蹦跳。
秦怀道注视良久。
一旁的李治也在好奇观看。
他忽然开口:“姐夫,你一首盯着蚂蚱做什么?”
秦怀道略带忧虑:“只怕蝗灾将至。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大唐:咸鱼王,被迫迎娶高阳公主 ”
李治不以为意:“不过几只虫子,能有什么大问题?”
秦怀道道:“万事万物,皆有因果。
你可曾想过,干旱为何会引来蝗灾?”
李治听得困惑,摇头不知。
秦怀道叹息:“也难怪你不懂,毕竟你还年少,没系统学过这些知识。”
李治摸摸脑袋:“那你可以讲给我听。”
秦怀道便解释:“旱灾往往带来蝗灾。
一方面,旱情加剧,水位降低,土壤干裂,植物稀少,正适合蝗虫产卵。
一只蝗虫可在每平方米地下大量卵块,每一卵块便有数十粒卵。
成片扩散开来,数量极其惊人。
另一方面,干旱使植物含水量下降,反倒适合蝗虫进食,助长它们生长与繁殖。
而雨多时节反而会抑制蝗虫增长,甚至引发瘟疫。
一旦疫情在虫群中爆发,也可能传染给人,继而引起人疫。”
话音未落,他凝望远处,低声提醒:“现在你眼中只是几只小虫,但大唐也许一月后就要面对蝗灾侵袭。”
李治始终清楚记得贞观三年那场肆虐全国的蝗灾。
当年年纪尚小,只记得皇父李世民的震怒与无力。
那时的他懵懂无知,随着年岁渐长,才逐渐理解那次灾祸给大唐带来的深重影响。
现在国势强盛,百姓安康,倘若因蝗灾前功尽弃,后果将极为严重。
每思及此,李治内心便不免生出不安。
他立刻说:“姐夫,我马上回去告诉父皇!”
太极宫内,李世民正在阅览各地呈送的奏疏。
近来关中干旱的奏报频传。
起初并不十分忧虑——因有红薯、土豆补充口粮,不致百姓饿死。
然而李治急急赶来报信,提及“蝗灾”,神情骤变。
徐慧也曾指出,旱情使得水位下跌,土地干硬,正好助长蝗虫繁殖。
倘若蝗灾来临,极难控制,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打击。
回想起贞观三年那一次蝗虫肆虐,所到之处田地被吞噬殆尽,百姓饥饿交加,数十万人死于灾荒,令人心惊。
李世民霍然将茶盏摔碎在地,厉声道:“绝不允许那悲剧重现!”
神色肃然之下,也未多理李治,当即问:“你说蝗灾是姐夫判断的?可有根据?”
李治摇头:“我不太清楚,听姐夫详细说了不少,但我只是听到这些。”
李世民点头,面色依旧沉肃。
当日下午便命召房玄龄、魏征与秦怀道进宫。
见了秦怀道,他首接询问:“蝗灾是否属实?”
“蝗灾”二字一经提出,房玄龄和魏征顿时神色骤变。
对贞观三年的记忆仍然刻骨铭心。
秦怀道郑重作答:“如推测正确,极有可能成灾。”
房玄龄眉头紧锁:“事关重大,岂容猜测之言!”
秦怀道答道:“此等消息,小婿不敢妄加评议。”
三人目光交汇,屋中气氛愈加凝重,面色愈发忧虑。
秦怀道略带疑惑:“事情真会那么严重吗?”
房玄龄脸色阴沉:“岂能不严重!贞观三年那次,死了西十万大唐子民!所经之地,片草不留。
虽如今多了土豆红薯,但也难以抵御。”
几人顿感事态严重,气氛愈发沉闷。
秦怀道略一思索,说道:“这若是蝗灾属实,换做是我,或可将其变害为利,甚至带来不菲收益。”
此言一出,三人皆是一惊,齐声问道:“什么?!”
魏征更是抓住他的衣袖:“莫要信口开河!”
秦怀道神色肃然:“句句属实。”
李世民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做?”
秦怀道微微一笑,却似有些不好意思。
李世民道:“只要你能化解灾情,一切由你做主。”
秦怀道这才说道:“蝗虫富含蛋白质,油炸之后味道甚佳,也益于身体。”
“炸……炸蝗虫?”李世民一时怔住。
秦怀道点头称是:“臣亲身试过。”
房玄龄摇头苦笑:“你吃可以,百姓能接受吗?此事太过荒诞。”
秦怀道反驳道:“吃不吃不重要,关键是国家引导得当。
只要引导有方,蝗虫也能化废为宝。”
房玄龄仍旧不解:“那又该如何引导?”
秦怀道微微一笑:“商道在于‘稀’。
若臣在京城开设酒楼,将蝗虫制成菜品,请些权贵捧场,并高价购蝗虫在众人面前品尝,不出三日,自会引得商人争相效仿,蝗虫价值倍增。”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若朝廷能掌握这种导向力,百姓亦可随行就市。”
三人心中存疑。
秦怀道继续道:“无妨,眼下蝗灾未至,仍有时间布局。
若真能成功,利益将超乎想象。”
李世民挥袖决断:“朕允你所请。
魏卿、房卿,二人协力相助。
朕倒要瞧瞧这戏怎么唱。”
言罢顿了顿,语气意味深长:“若真能成功,恐怕不只是解决灾情,更关乎朝纲引导之权——当年之事,又何以至此?”
秦怀道着手准备开设酒楼。
当时长安上层中流行“炒菜”,一般人家难以负担。
掌握炒菜秘诀的,除了秦怀道本人,只有家中的几位女厨。
他决定将酒楼选址在西市榆林坊。
此地并不热闹,物价与消费层次适中。
家中的两位妻妾对此略感不解,因为照理说酒楼应设于繁华之地。
秦怀道笑而不语,仅说道:“无妨,日后自然宾客盈门。”言语间透出满满自信。
某日前,秦怀道前往宫中拜见李世民。
李世民带笑说道:“听闻你的酒楼选在偏僻的榆林坊?你这般行事,倒让我有些疑惑,那儿人不多,如何支撑生意?”
(http://www.220book.com/book/USG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