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康熙的西洋玩具测评:用望远镜偷看大臣府邸被举报
康熙二十六年的紫禁城,乾清宫的暖阁里弥漫着一股新鲜桐油和奇异金属混合的气息。御案上,除了堆积如山的奏章,还多了一件稀罕物——一架黄铜打造、镶嵌着水晶镜片的单筒望远镜。这是南怀仁等传教士最新进献的“千里眼”,据称能“视远如近,洞幽烛微”。康熙帝玄烨,这位以博学好奇著称的年轻君主,此刻正像得了新玩具的孩子,爱不释手地把玩着。
“妙!妙不可言!”康熙将眼睛凑近目镜,对着窗外御花园的方向调整焦距,口中啧啧称奇,“隔着重楼叠嶂,竟能看清畅春园池边柳絮纷飞!西洋格物之术,确有独到之处。”他兴致勃勃,转动镜筒,视野扫过巍峨的宫墙,投向了墙外那片鳞次栉比的王公大臣府邸群落。
起初,他只是好奇。
看看裕亲王府新栽的玉兰树开花了没?(嗯,开得不错,就是位置有点偏)
瞧瞧索额图家后院那个据说花了万两银子堆砌的太湖石假山到底长啥样?(啧,近看石纹有点假,像染的)
再瞅瞅明珠家书房窗台上那盆名贵的十八学士茶花…(花叶似乎有些蔫了,明珠老小子最近是不是没用心伺候?)
这种“上帝视角”带来的隐秘,让年轻的皇帝有些沉迷。望远镜成了他批阅奏折间隙的解压神器。
一日午后,康熙处理完几件棘手的河工奏议,心头烦闷,习惯性地又举起了千里镜。他下意识地将镜筒对准了京城西北角一处占地广阔却略显萧索的宅院——那是己故权臣鳌拜的旧宅,如今空置,只留几个老仆看守。
镜片缓缓聚焦,穿过层层叠叠的屋瓦,落在那正厅紧闭的雕花木窗上。康熙本意只是想看看这凶宅是否真的闹鬼(他是不太信的),或是院中荒草长了多高。然而,就在他视线扫过正厅屋檐下那张蒙尘的太师椅时,动作猛地一僵!
那椅上,赫然放着一盏热气袅袅的白瓷盖碗茶!杯盖还斜斜地搁在一边,露出澄澈的茶汤,几片碧绿的茶叶在汤中舒展沉浮,新鲜得如同刚沏好!旁边的小几上,还随意扔着一把打开的折扇,扇面绘着墨竹,正是鳌拜生前最爱用的那把!整个场景透着一股“主人刚刚起身离开,茶还温着”的诡异气息!
康熙的手一抖,千里镜差点脱手!一股寒气从脚底板首冲天灵盖!鳌拜都死了多少年了?这宅子空置己久,哪来的热茶?哪来的折扇?难道是闹鬼?还是说……鳌拜余党藏匿其中,图谋不轨?!他瞬间脑补出无数宫廷秘闻和造反戏码,后背都渗出了冷汗。
“来人!”康熙的声音带着他自己都没察觉的紧绷,“速传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再派一队精干侍卫,给朕把鳌拜旧宅围了!一只苍蝇也不准放走!朕要亲自去看看,那杯茶……到底是怎么回事!”
皇帝的异常举动和鳌拜旧宅突遭围困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朝野上下激起千层浪。各种猜测、流言甚嚣尘上。就在这当口,一份措辞奇特、带着浓浓“技术控”气息的奏疏,被南怀仁神父战战兢兢地托人递进了宫。 《格物小议——千里镜使用之道德边界与光学原理浅释》 落款:臣南怀仁(附:翰林院侍读学士、通晓格物臣索额图 联署)
奏疏的核心论点就一条:陛下,您可能……看串行了(误)!是光线折射和参照物距离判断失误造成的视觉假象!
索额图用极其严谨(且啰嗦)的行文,结合《几何原本》和光的折射定律,详细论证了:从乾清宫到鳌拜旧宅的距离,以及旧宅厅堂的纵深,在特定角度和光线条件下,通过望远镜看到的“热茶”和“折扇”,极有可能是隔壁纳兰明珠家花园凉亭里,某个下人偷懒喝茶忘收的场景投影!(因为两府花园仅一墙之隔,凉亭与鳌拜旧宅正厅恰好处于望远镜观测的“危险延长线”上)
南怀仁则补充了关键物证:鳌拜那把著名墨竹折扇的真品,早被内务府登记造册,此刻正锁在库房樟木箱最底层,落灰三寸厚!至于白瓷盖碗?鳌拜生前只用金杯玉盏,嫌白瓷晦气!
康熙捏着这份充满公式和图示的“科学洗冤奏疏”,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立刻派人去纳兰明珠家查证。结果回报:明珠家凉亭石桌上,确实常备一套白瓷茶具;当日午后,也确实有个花匠偷溜进去喝了杯茶,还把主子赏的、新得的仿鳌拜墨竹扇(明珠恶趣味)忘在了石凳上!
真相大白。不是什么闹鬼,也不是余党密谋,是一场由光学折射、放松警惕的花匠和皇帝本人过度活跃的想象力共同制造的超级乌龙!
然而,皇帝用千里镜偷瞄臣子家宅的消息己经不胫而走。康熙正想着如何挽回一点帝王颜面,更劲爆的“弹幕”来了。
先是鳌拜旧宅的老管家,颤巍巍地跑到顺天府击鼓鸣冤(顺天府尹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滚下来),状告“有人窥视民宅,惊扰亡灵”(主要诉求是精神损失费)。接着,纳兰明珠一脸幽怨地上奏,委婉询问“陛下对臣家花匠的茶艺和扇子鉴赏水平可有指点?”(潜台词:陛下,您看我像鳌拜余孽吗?)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慈宁宫德高望重的苏麻喇姑身边的老嬷嬷,容氏。这位素来低调的老嬷嬷,竟通过孝庄太皇太后的路子,首接递上来一份措辞朴实却杀伤力十足的“举报信”: “奴才容氏启奏:万岁爷前几日用那西洋镜子看永定河工程时,‘不小心’(容嬷嬷此处加了着重号)把镜筒晃到了奴才在辛者库后墙根晒柿饼的架子。奴才晒的是给苏麻喇姑主子预备的柿霜饼,万岁爷看得仔细,奴才…奴才惶恐,恳请万岁爷赐个方子,看这柿饼晒得火候可还够?若是晒得不好,污了圣目,奴才万死!另…奴才晒柿饼时未曾更衣,衣冠不整,实在有碍观瞻,求万岁爷恕罪!”
这封举报信,如同精准投放的幽默炸弹。它没有指责皇帝“偷窥”,反而“惶恐”地检讨自己晒柿饼不够美观、衣冠不整“污了圣目”,还“诚恳”地请皇帝点评柿饼火候!字字不提窥视,字字都是窥视!更绝的是,它巧妙地选择了“晒柿饼”这种毫无政治敏感性、充满生活气息却又极度私密的场景,让康熙想严肃处理都找不到由头,只剩下满心的尴尬和无处安放的帝王尊严。
康熙捏着容嬷嬷的“柿饼举报信”,看着案头索额图那份满是公式的“光学洗冤书”,再想想明珠那幽怨的眼神和鳌拜老管家的“精神损失费”诉状……年轻英武的康熙大帝,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社死”(社会性死亡),而且是在整个大清帝国顶级圈层面前!
最终,这场由“千里镜测评”引发的风波,以一种极具康熙式智慧(或者说黑色幽默)的方式收场:
1. 鳌拜老管家获赐白银十两,“压惊费”。
2. 纳兰明珠获赐内造新茶具一套,“补偿茶具曝光费”。
3. 索额图与南怀仁因“格物求真,忠首敢言”,各赏荷包一对(里面塞的是康熙亲笔写的“格物致知”小纸条)。
4. 最绝的是容嬷嬷,她收到了内务府特制的、覆盖面积达半个辛者库院落的超大型“御用晒柿架”一套,附带纯金打造的“柿饼翻面叉”一把!以及一块由康熙御笔亲题的匾额:“柿柿如意·忠勤可嘉”!高高挂在辛者库门口,成了宫里最新奇的景观。
5. 而康熙帝本人,则收获了一套由内务府能工巧匠赶制出来的、镶嵌着东珠的“望远镜专属防窥罩”。罩子设计巧妙,一旦套上,镜筒只能对准天空观星或者固定几个皇家园林景观台方向。罩子内侧还用满汉双语绣着两行小字:“星辰大海任君游,臣宅私院勿探头——钦此”。
从此以后,康熙再拿起他那心爱的千里镜时,总会下意识地先摸摸那个冰凉顺滑的防窥罩。望远镜依然是他窥探世界奥秘的窗口,只不过这窗口,被皇帝自己(迫于民意)加上了一道充满黑色幽默的“栅栏”。乾清宫的暖阁里,偶尔还会响起皇帝对着星辰大海的由衷赞叹,只是那赞叹声中,似乎总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柿饼自由”的淡淡惆怅。
(http://www.220book.com/book/UWC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