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乾隆的弹幕刷屏术:在名画题字“此处应有掌声”
乾隆三十年的紫禁城三希堂,空气中弥漫着顶级松烟墨的清香、御制印泥的沉郁,以及一种近乎狂热的创作欲。乾隆皇帝弘历,这位自诩“十全老人”、文采风流冠绝古今的帝王,正进行着他每日雷打不动的“艺术鉴赏与再创作”环节。面前长案上,摊开的正是元代大家黄公望的传世孤品——《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画中山水空灵,笔墨苍润,意境悠远,堪称神品。
乾隆提着他那支特制的、笔杆镶满宝石的紫毫笔,蘸饱了浓墨,目光如炬,在画卷上逡巡,寻找着“留白”的“缺憾”。他眉头微蹙,仿佛一位挑剔的导演审视着完美的舞台布景,总觉得少了点高潮迭起的“互动感”。
“此画虽好,然过于沉寂。”乾隆微微摇头,对着侍立一旁、额角己渗出细汗的内务府总管和珅说道,“观此江山胜景,峰峦叠嶂,烟波浩渺,胸中自有澎湃之气!岂能无半点声响共鸣?嗯…此处…” 他的笔尖精准地悬停在画卷中部,一段描绘飞瀑流泉、意境最为空灵舒展的留白上方。
“此处应有掌声!” 乾隆朗声宣告,如同在舞台上喊出“A”!手腕沉稳落下,笔走龙蛇,一行圆润、带着浓厚“乾隆体”风格的大字,便横亘在了那原本只属于流水与清风的留白之上: “此处应有掌声!” 写完,他意犹未尽,又在旁边加盖了一方硕大的朱文印:“乾隆御览之宝”。鲜红的印文,如同一块醒目的幕布,瞬间将那段留白的意境彻底覆盖。
和珅眼皮狂跳,心尖都在滴血。这可是《富春山居图》啊!但脸上却堆满十二万分的敬仰,声音激动得发颤:“陛下圣明!一语点破天机!此西字真乃点睛之笔!画中江山得此御题,如闻仙乐纶音,满堂喝彩!” 他一边说着,一边飞快地使眼色给旁边的司库太监,示意赶紧把剩下的“子明卷”(《富春山居图》另一版本)藏得更严实些。
乾隆的“弹幕”创作欲一旦点燃,便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三希堂成了他的“皇家评论区”,历代名迹惨遭“御笔”洗礼。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那珍贵无比的“羲之顿首”旁边,被乾隆题上了“神乎其技!当浮一大白!”还盖了个“古稀天子”的闲章,位置刚好压住了半个“顿”字。
怀素《自叙帖》狂草如龙蛇飞舞?乾隆在卷尾空白处用他那工整的楷书批注:“笔走龙蛇,气吞万里!然稍欠法度,朕以为当如是…” 后面竟附上了他自己临摹的几行“规范草书”,生生把怀素的狂放不羁衬得像小学生习字。
最离谱的是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当画卷展开到韩熙载听乐女弹琵琶的经典场景时,乾隆看着画中众人沉醉的表情,提笔就在韩熙载头顶的空白处题道:“妙音!当赏!赐绢十匹!(注:着内务府核销)” 硬是把一场历史性的政治窥探图,批成了宫廷KPI考核单!
整个内务府和南书房翰林院陷入了空前的恐慌与忙碌。
和珅紧急召集心腹,秘密制定《名画抢救性藏匿预案》,核心原则:尽量拖延名画出库时间;实在躲不过,优先献上赝品(水平要高!);万不得己献真迹,务必提前在“安全区域”(如画轴接缝、装裱绫边)用蝇头小楷标注“此处可题”,引导皇帝火力。
南书房的翰林学士们则化身“弹幕文案组”。他们需要预先研究即将呈览的书画,绞尽脑汁为皇帝构思“高端大气上档次、马屁拍得不着痕”的题跋词句,并工整誊写在小纸条上,悄悄夹在画匣里,美其名曰“御览参考”。内容诸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圣德巍巍,泽被八荒”(适用山水画),或“铁画银钩,尽显忠义,凛然正气,首冲霄汉”(适用人物画)。力求把皇帝的“弹幕”引导至歌功颂德的安全领域。
纪晓岚作为总纂官,更是压力山大。他私下召集精于书画鉴赏的官员,偷偷编纂了一部《御题存录疏证》,以学术考据为名,实则是一部委婉的“弹幕礼仪规范”。书中引经据典,煞有介事地论证:“古人题跋,贵在点睛,宜精不宜繁,宜藏不宜显”,“留白乃画作气韵流动之所在,填塞过满,反损其神”……期望皇帝能“偶尔”翻到,领会其中“深意”。
然而,乾隆的“弹幕”热情如同脱缰野马。一日,他召集群臣共赏新得的一幅宋代花鸟精品。画中一只黄鹂立于新柳枝头,灵动欲活。众臣屏息凝神,等待皇帝高论。只见乾隆凝视图画片刻,突然抚掌一笑:“此鸟啁啾,似在求偶!妙哉!当有回音!” 说罢,提笔就在黄鹂对面的空白柳枝上,画了一只羽毛凌乱、眼神呆滞的胖鸟,并在旁边题道:“朕闻佳音,特遣此鸟相和!卿看如何?”
众臣看着那只被皇帝御笔“钦点”、画风与宋人格调格格不入的胖鸟,集体陷入了石化般的沉默。翰林院精心准备的“婉约派”题跋小纸条,在皇帝“灵魂画手”的即兴创作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和珅第一个反应过来,扑通跪倒:“陛下神来之笔!此鸟憨态可掬,与黄鹂相映成趣,更添…更添生活气息!实乃…实乃化腐朽为神奇!” 其他大臣如梦初醒,纷纷附和,一时间“化腐朽为神奇”、“妙趣横生”、“天家气象”等颂扬声此起彼伏,硬生生将一场艺术灾难拗成了“创新典范”。
这场由皇帝主导的“弹幕狂欢”,最终以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达到了高潮。乾隆六十大寿,和珅为讨圣心,费尽心机搜罗来一幅据说是王羲之真迹的《平安帖》(实则是他重金购买的顶级摹本)。乾隆大悦,于寿宴上当众展示。他凝视着那珍贵的“墨宝”,胸中诗情翻涌,豪气干云,决定题一首寿诗于其上。
御笔挥毫,墨迹淋漓: “古稀天子,寿与天齐! 万国来朝,贺朕期颐! 羲之墨宝,增辉添彩! 后世观之,当知朕意!” 洋洋洒洒数十言,几乎覆盖了帖心三分之一的面积。题罢,照例加盖“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等数方巨印,如同在珍贵的古帖上打满了“己阅”和“点赞”的标签。
宴席上,群臣山呼万岁,寿词如潮。唯有角落里的纪晓岚,看着那幅被御题和印玺几乎“撑爆”的《平安帖》,嘴角泛起一丝苦涩又无奈的弧度。他悄悄从袖中摸出那本《御题存录疏证》,在“宜精不宜繁,宜藏不宜显”那一条旁边,用朱笔添上了一行小字注疏: “然天子御笔,如江河奔涌,岂容疏栏?后世观之,但见宸翰煌煌,如日月经天,孰敢置喙?惟叹前贤笔墨,尽掩于圣主光辉之下矣。”
三希堂的灯火依旧辉煌,御笔划过纸绢的沙沙声依旧不绝于耳。每一道新增的“弹幕”,都在为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或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那些被乾隆“加持”过的名画法书,承载着双重的历史重量:前人的艺术巅峰,与一位帝王永不满足的“互动”欲望。它们静静地躺在库房里,等待后世观者复杂的目光,在惊叹于“十全老人”墨宝的同时,或许也会在心底为那被覆盖的留白,轻轻发出一声无人听见的叹息。
(http://www.220book.com/book/UWC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