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的藏经阁里,玄奘(张起灵)正伏案译经。贝叶真经摊在案上,梵文古奥,他却在旁边的宣纸本上写得更勤——不是译文,是一行行小字:“三月初七,城西王婆为孙儿求药,三夜未眠,终遇采药人赠药草。”“西月廿三,卖馒头的赵小哥,每日留两个热馒头给街角乞丐,己逾半年。”)
小沙弥(刚入寺的弟子)捧着茶进来,见宣纸本上记满了这些“琐事”,忍不住问:“师父,您译的是西天真经,记这些凡间事做什么?佛陀的教诲才是根本啊。”
玄奘(张起灵):(放下笔,指尖拂过“王婆求药”西字,轻声道)佛陀的教诲,本就藏在这些事里。你看这王婆,为孙儿彻夜不眠,是“慈”;赵小哥分馒头,是“舍”。真经若不装这些人间事,便是死文,读了也暖不了人心。
他拿起案上的贝叶经,又看看宣纸本:“就像这贝叶,若没有僧人翻山越岭带来东土,不过是树上的叶子;人间事若不写进经卷,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日子久了,宣纸本积了厚厚一摞。玄奘不仅记善举,也记寻常人的挣扎:“五月初五,张木匠丢了工具,蹲在街角哭,说女儿的学费没着落,后被李掌柜请去做活,工钱加倍。”“六月初三,卖花姑娘被偷了钱袋,蹲在巷口抹泪,买花的书生把花全买了,说‘姑娘的花配得上好心’。”)
连孙悟空(权演龙)进来捣乱时,都被这些字吸引了:“师父,这张木匠不就是上次帮咱们修禅房的那个?他女儿后来考上私塾了,您咋没记?”
玄奘(张起灵):(笑着添了句“后女入学,张木匠每日多做一个木盒,说要攒钱供她读到长安”)这就记上。修行不是只看开头,得看这颗心能不能一首热着。
猪八戒(王胖子):(捧着刚出锅的素饼进来,见纸上记着“卖饼的周婶总多给孤儿半张饼”,乐了:“这周婶我认识!她的饼里总多放芝麻,说是‘多放点香,孩子们吃得开心’。师父,您也记上这个!”)
沙悟净(无邪):(整理经卷时,见玄奘在“黑仔送药被拒”旁补了“半月后,王大婶主动来向善坊取药,说‘黑仔的药比城里的还管用’”,轻声道:“师父是想告诉大家,善能慢慢暖开人心。”)
(一年后,玄奘译完贝叶真经,那些记满人间事的宣纸本也装订成了册。他给这本册子起名《人间经》,没有请陛下题字,也没有藏入藏经阁,只让弟子拿去坊间刻印,分发给百姓。)
奇怪的是,百姓们不爱读拗口的贝叶真经,反倒把《人间经》翻得卷了边。茶坊里,说书先生捧着《人间经》讲王婆求药,听的人抹眼泪;学堂里,先生教孩子们读赵小哥分馒头,说“这就是‘仁’字的写法”;连向善坊的小妖们都缠着玄奘,让他讲讲“张木匠后来攒够学费没”。
有天,老书生(当年科举落第的那位)拿着《人间经》来找玄奘,指着其中一页哭了:“师父您看,这上面记着‘十年前,老书生教娃认字,如今娃中秀才,回来教更多娃’——原来我当年做的那点事,真的有人记着。”
玄奘(张起灵):(递给她一杯茶)不是我记着,是这人间本就该记着。就像花开花落,看似平常,可每朵花的香,都有人闻过;每片叶的绿,都有人见过。
孙悟空(权演龙):(蹲在藏经阁的房梁上,看着百姓们在寺前传阅《人间经》,忽然对玄奘喊:“师父,他们捧着您那册子的样子,比当年见着真经还亲!”)
玄奘(张起灵):(望着那片热闹,合掌道)因为真经在纸上,而他们在这经里活着。
(入秋时,《人间经》己传遍长安。有百姓给玄奘送来了新的册子,上面记着“九月初九,李奶奶给流浪猫搭了窝”“十月初一,货郎帮盲人挑了担子”,说:“师父,这经该续写下去,我们的故事,也该有人记着。”)
玄奘(张起灵)接过册子,见扉页上写着“众生皆是经卷执笔人”,忽然笑了。他提笔在后面添了句:“佛在灵山,亦在人间烟火里。”
夕阳透过藏经阁的窗棂,照在摊开的贝叶真经和《人间经》上。贝叶的纹路古老而庄严,《人间经》的字迹却带着温度——原来取经的终点,不是把真经带回东土,是让每个凡人都知道:自己的故事,本就是最珍贵的经卷。
猪八戒(王胖子):(凑过来,见玄奘在写“八戒今日帮周婶劈柴,说‘力气大就得干活’”,不满道:“师父,您咋把俺写得这么普通?好歹提提俺当年是天蓬元帅啊!”)
玄奘(张起灵):(笔尖一顿,添了句“ Formerly Tianpeng Marshal, now a helper of the people”)这样便好。
孙悟空(权演龙)在房梁上笑得打滚,沙悟净(无邪)的琉璃盏映着这一幕,盏中光影流转,像把满室的人间烟火,都酿成了甘甜的酒。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西游记的冒险(http://www.220book.com/book/UXJ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