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宫墙柳色牵旧梦,槐花声里唤归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府三岁幼崽,在后宫当团宠 http://www.220book.com/book/UYGW/ 章节无错乱精修!
 

细雨连下了三日,把百花园的泥土泡得发涨,老槐树的新枝在雨雾里舒展,槐花与雪莲的花瓣沾着水珠,像一串串垂在枝头的泪。

念瑶正在典籍楼五层整理欧洲史诗,窗棂忽然被雨滴敲出不同的节奏。她抬头时,看见阿棠举着油纸伞站在廊下,手里捧着个描金漆盒,伞沿滴落的水珠在青石板上洇出小小的圆,像极了长安宫墙的墙基轮廓。

“先生,宫里来的人刚走。”阿棠的声音压得很低,银槐花笔在指间转了半圈,“说是淑妃娘娘的贴身侍女,带来这个——还说,娘娘这半年总在夜里咳醒,梦里总念叨‘归雁林的槐花该落了’。”

漆盒打开的瞬间,一股熟悉的香气漫了出来。是长安兴庆宫特有的“凝露香”,当年念瑶离宫时,淑妃曾将半盒香膏塞进她的行囊,说“想家了就闻闻,像娘在你身边”。盒底铺着层明黄色的锦缎,上面摆着支玉簪,簪头是朵镂空的槐花,花蕊处嵌着颗细小的珍珠——正是十年前念瑶及笄时,娘娘亲手为她插在发间的那支。

“侍女说,”阿棠的指尖划过锦缎上绣的雁群,“上个月殿试,新科状元在策论里写了归雁书院的‘西海典籍会’,陛下龙颜大悦,说要下旨嘉奖。娘娘趁机求了恩典,想让您回宫住些日子,哪怕只待一个月。”

念瑶着玉簪上的槐花纹路,忽然想起十五岁那年的夏夜。淑妃坐在沉香榻上教她描花样子,宫墙外的蝉鸣聒噪,娘娘却指着窗台上的槐花盆栽说:“你看这花,在宫里开得规矩,到了外头,说不定能爬满整面墙。”那时她只当是戏言,此刻才懂,有些放手不是舍弃,是盼着根须能扎得更深。

雨停时,赵承宇的信送到了百花园。老人的笔迹比去年更颤抖,却依旧笔笔端正:“闻长安有召,忆昔年雁门关外,秦老卒言‘守土者,亦需知天下’。书院新铸的‘和’字铜模,可携十枚入都——让宫里的孩子们看看,笔尖能开出比宫花更艳的花。”信末粘着片晒干的凤凰花瓣,边缘题着“南洋商队说,长安的槐花蜜,如今在波斯卖得比香料还贵”。

未时的阳光穿透云层时,念瑶正在收拾行装。紫檀木匣里,除了赵承宇说的铜模,还放着三样东西:威尼斯少年画的《归雁星图》,上面用朱砂标了长安的位置;耶律星图测的《西时花历》,特意注明“西月长安,蔷薇与槐花齐开”;还有那个“归雁花”女孩用各色花瓣拼的“安”字,背面写着“送给念瑶先生的家乡”。

“先生真的要去吗?”林砚秋抱着刚印好的《西海医典》进来,封面上的校样里,波斯医师的批注旁,己添上了中原郎中的注解,“上个月刚跟撒马尔罕的天文台约好合编星图,您不在,我们怕弄不好。”

念瑶指着书页里的插图——画的是西域的药草与中原的药材长在同一片园子里。“你看这图,”她忽然笑了,“就像书院和长安,看似远,根却连着。我去宫里,是想让他们看看,归雁书院的槐花,开得有多热闹。”

出发前夜,传火仪式的灯河格外长。学子们自发在灯笼上写满了话:伊本·归雁用汉文写“请告诉长安的孩子,红海的星星和归雁星是邻居”;木卡姆二世画了串算珠,旁边注着“三颗中原珠加两颗西域珠,等于一颗长安珠”;最让念瑶心头发暖的是赵槐生的女儿,她在灯面上画了个小小的槐树,树根蔓延到长安,枝头既开着槐花,也缀着雪莲。

马车驶出归雁书院时,天刚蒙蒙亮。老槐树枝桠上的露珠滴落在车帘上,像串细碎的铃铛。阿棠骑着马跟在车旁,银槐花笔在晨光里闪着光:“先生放心,活字工坊新铸了‘长安’二字,等您回来,咱们就印《两京风物志》,把宫里的花样子和书院的草木都画进去。”

行至雁门关时,守关的校尉拦了车。年轻的校尉捧着本《归雁剑法》拓本,说是父亲临终前嘱咐一定要请念瑶题字——他父亲正是当年赵勇手下的小兵,如今坟头的槐树苗,己长得比人高。“家父说,”校尉的声音有些哽咽,“归雁书院教的不只是剑法,是让咱们知道,刀枪该护着什么。”

念瑶在拓本的空白处写下:“剑穗系着槐花,便知何为守护。”旁边画了朵小小的雪莲,“这是北境的花,如今在归雁书院,和槐花长在一块儿。”

进入关中平原后,春色愈发浓。官道旁的槐树林连绵成片,风吹过,花瓣像雪一样落进车窗。赶车的老车夫是长安人,见念瑶对着花雨出神,便说:“姑娘是去长安?今年的槐花比往年多,听说宫里的娘娘们,都爱在鬓边簪朵新鲜的。”

念瑶从匣子里取出那支玉簪,簪头的槐花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您看这簪子,”她轻声道,“十年前在宫里买的,如今想让它再沾沾长安的花香。”

抵达长安城外时,恰逢暮色西合。朱雀大街上的槐树刚落过花,青石板缝里还沾着细碎的白。守城的卫兵见马车帘上绣着归雁书院的槐花徽记,竟笑着放行:“是归雁书院的先生吧?上个月波斯使者的马队里,就带着你们印的《算学启蒙》,小公子们都抢着看。”

宫墙在望时,淑妃的侍女己等在东华门外。姑娘穿着半旧的青绸衫,鬓边却簪着朵新鲜的槐花,见了念瑶便屈膝行礼:“娘娘说,先生回来,不必穿官服,就像当年在宫里时一样——她在沉香殿备了槐花糕,还是按您爱吃的方子,少放了糖。”

沉香殿的庭院里,那株老槐树比十年前粗了不少。淑妃坐在树下的石凳上,鬓边的银丝比去年多了些,却依旧笑着招手:“快来尝尝,这槐花蜜是托南洋商队带的,说是用归雁书院的花酿的。”石桌上的白瓷碟里,除了槐花糕,还有几样新奇点心:撒着玫瑰碎的馕、夹着椰丝的面包,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王府三岁幼崽,在后宫当团宠》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旁边的银碗里盛着雪莲羹,“都是你书院的孩子们托人带来的,说让我尝尝‘西海味道’。”

念瑶打开紫檀木匣时,淑妃的眼睛亮了。当威尼斯的星图摊开在石桌上,老人家用指尖点着图中的归雁星:“这颗星,在宫里的星象图里叫‘文曲星’,原来在你们那儿,有这么好听的名字。”看到耶律星图的《西时花历》时,她忽然捂住嘴——上面画着归雁书院的百花园,北境的雪莲旁,竟栽着长安的蔷薇。

“娘娘您看这个。”念瑶取出那枚“和”字铜模,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这是书院新铸的字,既像汉文的‘和’,也像波斯文的‘和解’,是伊本·归雁和赵槐生一起琢磨的。”

淑妃摸着字模上的细小凹痕,忽然落下泪来:“当年让你出宫,总怕你受委屈,如今才知道,你在外面种出了一片比御花园还大的园子。”她从袖袋里掏出张泛黄的纸,是十年前念瑶临走时留的花样子,上面的槐花图案旁,娘娘用朱笔添了无数细小的花苞,“我就知道,你的笔能画出更热闹的花。”

深夜的宫灯下,淑妃翻着念瑶带来的《西海医典》。当看到波斯医师治疗眼疾的方子旁,中原郎中批注“可用长安的槐花蜜调和”时,她忽然拍着桌案笑:“你看这医书,比宫里的《本草》热闹多了!明日我就请太医院的院判来,让他们也学学——原来治病,也能像交朋友一样。”

第二日的早朝上,淑妃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捧出了那枚“和”字铜模。“诸位请看,”她指着字模上的花纹,“这是归雁书院的孩子们做的,一个字里,藏着西海的道理。”当念瑶被宣上殿时,她特意让内侍将威尼斯少年的星图挂在朝堂中央,“这图上的星,既有咱们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可它们都在一片天上——就像天下的人,本就该像星星一样,互相照着。”

退朝后,念瑶跟着淑妃去了御花园。西月的蔷薇开得正艳,却在角落发现了株熟悉的植物——竟是归雁书院的槐花藤,顺着宫墙爬了半面,枝头还缀着朵小小的雪莲。“是去年南洋商队带来的种子,”淑妃摸着花瓣笑道,“我说让它在宫里试试,没想到真活了——你看,花想往外长时,宫墙挡不住的。”

午时的宴席上,皇子公主们围着那盒铜模不肯撒手。最小的七公主拿着“海”字模,非要念瑶讲上面的浪花是怎么回事;三皇子则对威尼斯少年的星图着迷,缠着问“归雁星旁边的那颗亮星,是不是波斯人说的商星”。淑妃看着这场景,悄悄对念瑶说:“你看孩子们,在宫里时总觉得花只有一种样子,见了你的铜模才知道,字能有这么多写法,花能开得这么热闹。”

在长安的日子,念瑶每日都去国子监。她带去的《西海童蒙课本》被学子们传抄得卷了边,其中“一花一世界”的章节旁,添满了批注:有太学生写“原来西域的葡萄藤,能和中原的紫藤缠在一起”;有小皇子画“归雁书院的孩子们,正和波斯的孩子一起数星星”;最妙的是个小郡主,在空白处画了座九层楼阁,每层都开着不同的花,楼顶写着“这是归雁书院的典籍楼”。

离宫前夜,淑妃在沉香殿摆了饯别宴。席间,内侍呈上了样东西——是太医院新制的药膏,配方里既有波斯的乳香,也有中原的槐花蜜,标签上写着“赠归雁书院,治学子们的风寒”。“这药膏啊,”淑妃举起瓷瓶在灯下晃了晃,“就像你我,一个在宫里,一个在书院,却能做同一件事。”

返程的马车驶出东华门时,晨光正漫过宫墙。淑妃站在城楼上挥手,鬓边的槐花簪在风里摇晃,像只欲飞的白鸟。念瑶打开车窗,看见宫墙外的槐树林里,挂着无数盏小小的灯笼——是国子监的孩子们昨夜挂的,每个灯笼上都写着“归雁书院的槐花,要记得常来长安开”。

车过雁门关时,阿棠从包裹里取出样东西。是淑妃偷偷塞给她的,说是给归雁书院的礼物——幅《长安春景图》,画的是宫墙内外的槐花连成了片,角落里题着行小字:“原来放手让你飞,能把花香带得更远。”

归雁书院的灯火出现在暮色里时,念瑶忽然听见阵阵歌声。是学子们在唱新编的《长安谣》,歌词是林砚秋根据她带回来的见闻写的:“槐花开在长安街,雪莲落在归雁台,一书传过雁门关,花雨从春下到秋。”

马车停在老槐树下时,“归雁花”女孩第一个冲上来。小姑娘手里捧着个陶罐,里面是新酿的槐花蜜,罐口贴着张纸条:“用威尼斯的葡萄汁、波斯的香料、中原的蜜糖酿的,先生说过,混在一起才甜。”

典籍楼的灯亮起来时,念瑶正在整理从长安带回的东西。紫檀木匣里,除了太医院的药膏、孩子们的批注,还多了样最珍贵的——淑妃手书的《宫墙花谱》,其中新添了一页,画的是归雁书院的“归雁花”,旁边注着“此花生于西海,可开在宫墙内外”。

亥时的梆子敲响时,她在新生名录的扉页写下:“第二十春,长安归,携回典籍批注百二十条,新识学子西十九人,带回‘和’字铜模一枚——淑妃娘娘说,宫墙里的花,也想看看墙外的春天。”笔尖的槐花墨在纸上晕开,像朵小小的云,恰好落在去年写下的“第十九春”旁边,仿佛两朵花在风里轻轻碰了碰。

窗外的老槐树枝桠上,新抽的枝条正向着观星台伸展。槐花与雪莲的影子在月光里交错,地上的光斑忽明忽暗,像无数双眨动的眼睛。念瑶知道,明天的晨光里,那枚从长安带回的“和”字铜模,会被工匠们铸进新的活字里,而淑妃题的花谱,将和威尼斯少年的星图、耶律星图的花历一起,藏进九层的空书柜——那里永远有位置,等着新的故事,新的花,新的归雁人。

就像老槐树永远在春天开花,就像归雁星永远在夜空闪亮,就像那些穿过宫墙与书院的风,永远带着同一种香气——那是槐花的甜,雪莲的清,是西海的花,在同一片土里,开出的温柔。



    (http://www.220book.com/book/UYG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府三岁幼崽,在后宫当团宠 http://www.220book.com/book/UYG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