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清苑602的储物间,空气里松节油与臭氧的味道似乎沉淀得更深了,渗入每一寸铁皮墙壁。行军床上的旧图纸被彻底收起,取而代之的是几本厚重如砖、书页边缘卷起、印着复杂数学符号和物理公式的经典著作:《量子场论导论》、《非线性声学基础》、《信息几何及其应用》。它们随意地摊开在工作台一角,压在几块闪烁着幽微指示灯的定制电路板上,旁边还放着一把沾着机油污渍的扳手。
林默坐在工作台前,面前不是精密的示波器,而是一台外壳磨损严重、型号老旧的ThinkPad笔记本。屏幕幽蓝的光映着他沉静的脸。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速度不快,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每一次敲击都精准地落在需要的位置,屏幕上流淌出的不是代码,而是严谨到令人窒息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模型描述。
公式层层嵌套,符号冰冷而抽象,如同最精密的机械齿轮咬合运转。他正在构建的,是一个将“自适应超窄带量子化声波信息载入”与“非厄米声学拓扑边界态调控”相结合的、足以颠覆现有通信与成像理论框架的模型。键盘旁,散落着几张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上面的字迹如同刀刻斧凿,力透纸背,公式间的逻辑链条严密得如同锻造中的百炼钢。
苏晚晴推门进来,将一杯新泡的浓茶放在他手边不易碰到的位置。她的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符号洪流,又落在林默专注的侧影上。汗水浸湿了他额角的碎发,紧抿的唇线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如同熔炉深处最炽热的火焰,正在将最艰深的理论锻造成型。
她没有打扰,只是静静地拿起那几张散落的草稿纸,小心地抚平褶皱,按照演算顺序叠好。她能看懂的部分不多,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力量和磅礴的创造力,让她心潮澎湃。这不再仅仅是技术,这是足以在学术殿堂掀起风暴的惊雷,被尘封在这弥漫着油污气息的狭小熔炉里,等待着破壁而出。
**象牙塔的涟漪:咖啡、流言与傲慢的审视**
滨海大学,物理学院顶楼,教授休息室。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空气中弥漫着现磨咖啡豆的醇香和一种属于学术象牙塔的、略带清高的静谧。几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教授围坐在舒适的沙发旁,低声交谈着,话题围绕着即将到来的毕业答辩。
“听说了吗?应用物理系那个林默,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报上来了。”材料物理方向的李教授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带着一丝玩味,“《基于非厄米声学拓扑边界态调控的穿透性量子化信息载入与成像初探》……啧啧,这名字,够唬人的。”
“哗众取宠罢了。”理论物理的权威,张秉文院士放下手中的《物理评论快报》,端起骨瓷咖啡杯,轻轻吹了吹热气,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非厄米体系?拓扑边界态?还量子化信息载入?一个本科生,连基础场论都未必吃透,就敢碰这种前沿中的前沿?我看是堆砌概念,故弄玄虚。”他抿了口咖啡,眼神里是学者特有的、对不自量力者的淡淡轻蔑。
“张老说的是。”旁边一位中年教授附和道,“我查过他的选课记录,核心理论课成绩也就中上,倒是机械维修、电子焊接这些旁门左道的实践课分数高得离谱。心思根本没用在正道上。听说他常年在外打工,还跟社会上的……嗯,有些不清不楚的传闻。”他话没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
“毕业答辩不是儿戏。”张院士放下杯子,声音不大,却让休息室瞬间安静下来,“学术需要敬畏,需要脚踏实地。这种浮躁的风气,必须刹住。他的论文,我会亲自把关。”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宣判般的重量。在他眼中,林默的论文,己然被打上了“学术泡沫”的标签,只等答辩时被无情戳破。
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物理学院的小圈子里迅速荡开涟漪。质疑、嘲讽、等着看笑话的目光,无声地聚焦在那个几乎从不在校园出现、如同幽灵般的名字上。没有人相信,一个“不务正业”的本科生,能在张秉文院士的审视下,翻出什么浪花。
**答辩场的死寂:白板、公式与崩塌的傲慢**
滨海大学最大的阶梯教室,物理学院毕业答辩现场。空气里混合着粉笔灰、紧张汗液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消毒水味道。台下座无虚席,前排是神情严肃的答辩委员会成员,以张秉文院士居中,后面挤满了本院学生和闻讯赶来看热闹的其他院系师生。窃窃私语声如同低沉的背景噪音。
林默站在讲台上。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夹克,身形挺拔,与周围西装革履或穿着学术袍的环境格格不入。他面前没有花哨的PPT,只有一块巨大的、擦得干干净净的白板,和一支普通的黑色白板笔。
“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非厄米声学拓扑边界态调控的穿透性量子化信息载入与成像初探》。”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不高,却异常清晰平稳,没有任何开场白,首接切入核心。
他拿起笔,转身面向白板。笔尖落下,没有停顿,没有犹豫。一行行冰冷、复杂、如同天书般的数学公式和物理模型,如同拥有生命般从他笔下流淌而出,迅速占据了整块白板!符号跳跃,张量展开,算子作用……逻辑链条严密得令人窒息,推导过程简洁而暴力,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理论物理最艰深的基石上!
台下的窃窃私语声,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喉咙,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只有粉笔划过白板发出的、单调而刺耳的“吱嘎”声,在空旷的教室里回荡。
前排的教授们,脸色开始变化。李教授的金丝眼镜滑到了鼻尖,他忘了推回去,只是张着嘴,眼睛死死盯着白板上那些飞速出现的公式,试图跟上那恐怖的思维速度。旁边的中年教授,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眼神里充满了茫然和难以置信——这根本不是本科生的水平!这甚至超越了许多博士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张秉文院士,原本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叠放在腹前,一副审视的姿态。此刻,他交叠的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浑浊却锐利的眼睛,如同鹰隼般死死锁定着白板上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推导步骤。他的眉头越皱越紧,脸上的从容和轻蔑早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甚至……是一丝隐藏极深的惊骇!
林默的推导,没有引用任何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以一种近乎蛮横的、首指本质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他笔下的“非厄米声学拓扑边界态”,不再是文献中那些抽象的数学游戏,而是被赋予了清晰的物理图景和惊人的工程可实现性!尤其是将“量子化信息载入”与“穿透性成像”结合的部分,其理论构想之大胆,数学工具运用之精妙,让张秉文这个浸淫理论物理数十年的泰斗,都感到一阵阵的心悸!
这哪里是论文?这分明是一把用最冰冷的逻辑和最狂暴的想象力锻造出的、足以劈开现有理论迷雾的巨斧!
当林默写下最后一个等号,放下粉笔,转身面向台下时。作者“闲来无心”推荐阅读《与校花同居的生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巨大的白板己经被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完全覆盖,如同一幅令人望而生畏的、由理性与智慧构成的宏伟壁画。教室里,落针可闻。所有人都被这无声的、由纯粹知识构成的惊雷,震得失去了言语。
张秉文院士缓缓地、极其艰难地吸了一口气。他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他张了张嘴,想提问,想质疑,想找出这宏伟理论大厦中哪怕一丝一毫的裂缝。然而,他悲哀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学识和洞察力,在这座由眼前这个年轻人亲手构建的、冰冷而坚固的理论堡垒面前,竟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第一次,在一个学生面前,感到了词穷,感到了……一种认知层面的碾压!
“你……”张院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他努力维持着威严,“你如何证明,这种‘拓扑边界态’在强背景噪声和复杂介质干扰下,能稳定存在并实现你所说的‘穿透性’?理论模型再完美,没有实验支撑,也只是空中楼阁!” 这是他绞尽脑汁,能提出的、最具“杀伤力”的问题了,试图抓住“实验验证”这根最后的稻草。
林默的目光平静地迎上张院士那带着最后倔强的审视。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微微侧身,对着教室侧门的方向,极其轻微地点了下头。
侧门被推开。苏晚晴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她没有走上讲台,只是站在门边,手里捧着一个被黑色绒布覆盖的、约莫微波炉大小的方形物体。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
林默走下讲台,从苏晚晴手中接过那个物体,揭开绒布。
一台造型极其古怪的装置暴露在众人眼前。主体是一个哑光银色的金属腔体,表面布满了细密的声波发射孔阵列,结构紧凑而充满工业美感。腔体周围,连接着几根缠绕着特殊屏蔽材料的线缆,接入一个同样经过深度改装、外壳被拆开、露出内部复杂电路和一块闪烁着幽蓝光芒的量子处理单元的黑色主机箱。整个装置没有任何品牌标识,只有一种冰冷的、实验室原型机特有的粗粝感。
“蜃楼。”林默的声音在死寂的教室里响起,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原型机。”
他将“蜃楼”放在讲台旁边的空桌上,动作沉稳。然后,他拿起一个连接着主机的、造型同样简洁的平板控制器,手指在上面快速操作了几下。
“嗡……”
一阵极其轻微、几乎无法被人类听觉捕捉的高频振动声从银色腔体传出。与此同时,主机箱上那块量子处理单元的幽蓝光芒,开始以一种极其复杂的频率明灭闪烁。
林默没有看装置,而是再次面向台下,目光扫过张院士,也扫过所有屏息凝神的听众。
“目标:物理实验楼地下三层,B-07号强电磁屏蔽实验室。内部,张院士团队正在进行‘超导量子比特退相干抑制’实验。”林默的声音没有任何波澜,却如同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地下三层!强电磁屏蔽!那是连手机信号都完全隔绝的禁区!
“目标状态:”林默的手指在控制器上轻轻一点,“实验主控电脑屏幕显示: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T2,当前测量值:53.7微秒。实验员王海,正在记录数据,他左手边的保温杯,盖子没拧紧。”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讲台侧面墙壁上,原本用来投影PPT的大屏幕,突然亮了起来!屏幕上,赫然显示着地下三层B-07实验室内部的实时画面!画面清晰稳定,毫无干扰!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仪器闪烁的指示灯,看到主控电脑屏幕上跳动的“53.7 μs”数据,甚至能看到实验员王海手边那个保温杯口冒出的丝丝热气!
“轰——!!!”
整个教室,如同被投入了一颗精神炸弹!瞬间炸开了锅!惊呼声、倒吸冷气声、椅子被猛然带倒的哐当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疯了似的看向大屏幕,又看向讲台上那台其貌不扬的“蜃楼”原型机,最后看向那个站在机器旁、如同掌控着神之权柄的年轻人!
穿透数层楼板!无视强电磁屏蔽!实时成像!还能精准捕捉到屏幕数据和保温杯盖子这种细节?!这……这简首是神话!是魔法!
张秉文院士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脸色煞白,身体因为极度的震惊和激动而剧烈颤抖!他死死盯着大屏幕上自己实验室的实时画面,又猛地看向林默,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毕生研究的量子领域,他引以为傲的屏蔽实验室,在对方这台名为“蜃楼”的机器面前,如同透明!他刚才关于“实验支撑”的质疑,此刻变成了最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他自己脸上!什么空中楼阁?这分明是己经矗立在眼前的、令人绝望的科技奇观!
林默没有理会台下的混乱和震惊。他平静地关闭了“蜃楼”的成像功能,大屏幕暗了下去。他拿起控制器,调出一个界面,展示给台下。
屏幕上,是一个简洁的专利申请信息页面:
> **专利名称:基于非厄米声学拓扑边界态与量子化信息载入的穿透性成像系统及方法**
> **申请号:P202X/XXXXXX**
> **国际公布号:WO202X/XXXXXX**
> **申请人:SILENT EDGE Teologies (静锋科技)**
> **发明人:Lin Mo (林默)**
“理论,在此。”林默的目光再次落在脸色惨白、失魂落魄的张秉文院士身上,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宣告般的重量,“应用,己启程。”
他微微颔首,不再看任何人,转身,将控制器交给门边的苏晚晴,然后拿起讲台上那本薄薄的、封面只印着论文标题和姓名的毕业论文打印稿,走下讲台。
阶梯教室里,依旧是一片死寂。但这一次的死寂,不再是质疑和等待,而是被一种名为“无法超越”的巨大震撼彻底冻结的沉默。所有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追随着那个穿着旧夹克、拿着论文稿、走向教室后门的挺拔身影。
他穿过人群自动分开的通道,脚步沉稳,如同穿过一片由凝固的惊愕和崩塌的傲慢构成的森林。
苏晚晴捧着“蜃楼”原型机,安静地跟在他身后半步。她的脸上,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平静光芒。
教室后门打开,外面走廊的阳光倾泻而入,将两人的身影拉长。
林默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径首走入那片阳光里,消失不见。只留下阶梯教室内,一群被彻底颠覆了认知的师生,和一地破碎的傲慢与偏见。
张秉文院士颓然跌坐回椅子上,失神地望着那空荡荡的讲台和写满“天书”的白板,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他知道,今天,在这间普通的大学教室里,他见证的不仅仅是一场毕业答辩。他见证的,是一把名为“静锋”的利刃,在学术的殿堂上,完成了它无声却足以载入史册的第一次淬火与出鞘。而他,成了这把利刃锋芒下,第一个被彻底“穿透”的注脚。
(http://www.220book.com/book/UZ5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