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赵家小小的堂屋里,就挤满了人。村长赵德全是个面容清癯、留着山羊胡的老者,眼神里带着疑惑。赵猎户赵刚,身材魁梧,一脸络腮胡,眼神锐利。还有王婶子、李伯等几家相熟的邻居,也都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赵老实家叫他们来做什么。
赵父不善言辞,搓着手,激动地有些结巴:“村……村长,赵刚兄弟,各位叔伯婶子……今儿叫大家来,是……是有一桩能挣点零花钱的活计,想……想请大家伙儿一起干!”
接着,赵大石和赵小山你一言我一语,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出来:赵欣欣(在师父帮助下)卖了火锅方子给醉仙楼,现在醉仙楼需要大量特定的药材做火锅底料,济世堂陈掌柜做保,由赵家牵头,组织大家采摘这些药材,按质按量收购,价钱公道,现钱结算!
“……就是这几种草!”赵小山拿出赵欣欣事先准备好的、由陈掌柜确认过的几种药材样品(陈皮是干品,其他是新鲜或晒干的样品),“大家看,就是这些!山上都有!不难认!济世堂的陈掌柜说了,只要品相好,新鲜,有多少收多少!价钱比平时收药材还要好一点!”
屋子里瞬间炸开了锅!
“老天爷!这是真的?!” “这些草……能卖钱?还指定要?!” “济世堂陈掌柜做保?那肯定假不了!” “老赵家……这是要带着咱们一起发财啊!”
村长赵德全捻着胡子,看着赵老实递过来的药材样品,又看看角落里那个安静坐着、眼神却亮晶晶的小哑巴赵欣欣,心中感慨万千。他当初垫付那点郎中钱,不过是举手之劳,没想到赵家如此记恩!
赵猎户赵刚更是拍着赵大石的肩膀,豪爽地大笑:“好小子!有出息!没忘了你赵叔!这活计,算我一个!山里的路,我熟!”
王婶子、李伯等人更是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连道谢,表示一定好好干,绝不给赵家丢脸!
赵欣欣看着眼前这热闹又充满干劲的场景,小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这仅仅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冬日严寒的威胁并未完全解除,而知识的积累更是需要脚踏实地。
那二十两银子,除了购置御寒的衣物被褥,还有一部分被赵父和赵母精打细算地用在了房屋的修葺上。请了村里手艺最好的泥瓦匠和木匠,带着赵大石、赵二木打下手。
屋顶上腐朽漏雨的茅草被彻底掀掉,换上了厚实干燥的新草,又密密地压上了一层防雨的油毡。墙壁上那些透风的破洞和裂缝,被仔细地用黄泥混着干草重新糊好、抹平。吱呀作响、关不严实的破木门被卸下,换上了一扇虽不华丽但厚实紧密的新门板。窗户上糊的破纸也换成了更透光、更挡风的厚实油纸。
工程量不大,但效果立竿见影。当最后一块油毡铺好,最后一处墙缝抹平,一家人站在焕然一新的(相对而言)屋子里,感受着截然不同的氛围。
寒风在屋外呼啸,却被厚实的墙壁和新门板牢牢挡在外面。漏雨的担忧彻底消失,昏暗的屋子因为新窗户纸也亮堂了不少。虽然依旧简陋,但这是一个真正能遮风挡雨、给人安全感的家了!
阿奶躺在厚实的新棉被里,盖着新做的厚棉袄,听着屋外风声却感受不到刺骨的寒意,咳嗽声似乎都舒缓了许多,浑浊的眼睛里是前所未有的安稳。赵母摸着光滑的墙壁,看着透亮的窗户,眼眶又了:“好……真好……囡囡,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赵欣欣穿着暖和的小棉袄,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小脸上是满足的笑容。“总算像个家了!漏风漏雨拜拜了您嘞!”
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但居安思危是刻在骨子里的。冬日漫长,取暖和食物是头等大事。
上午: 天蒙蒙亮,赵父便带着赵大石、赵二木、赵小山,会合了村长家、赵猎户赵刚家以及另外几户参与采药的人家,一同上山。目标明确——采摘醉仙楼火锅所需的几味核心药材(陈皮需后期晾晒,但新鲜的橘皮也在收集之列),以及济世堂日常收购的其他冬令滋补药材。
有了之前的经验和赵欣欣的持续指导,大家辨识和采摘的效率越来越高。赵猎户赵刚熟悉地形,往往能找到药材丰茂又相对安全的区域。一筐筐带着寒露的新鲜药材被背下山,首接送往济世堂,换来沉甸甸的铜钱,成为各家过冬的重要补充收入。
下午: 采药归来,男人们的重心便转移到储备过冬的“能量”上。后院的柴棚成了重点关照对象。赵大石和赵二木力气大,负责劈砍从山里带回的硬木柴,斧头挥动,发出沉闷有力的“咔嚓”声。
赵父和赵小山则负责将劈好的柴火整齐地码放进柴棚,堆得又高又密实,像一座小小的堡垒。干燥的柴火是冬日里灶膛温暖和瓦罐里热汤的保障,多囤一些,心里就多一分安稳。赵母则忙着将晒好的各种菜干、储存的少量粟米仔细检查、归置,确保不会受潮霉变。
而赵欣欣的生活重心,则在稳固了家庭基本盘后,悄然发生了偏移。济世堂不再仅仅是卖药材和学认药的地方,更成为了她接触更广阔医学世界的窗口。
陈掌柜对这个悟性奇高的小徒弟越发看重。基础的药材辨识、简单的炮制(如清洗、切片、晾晒)她己经掌握得七七八八,那份专注和一点就通的灵性让陈掌柜起了爱才之心。他开始有意识地带着赵欣欣接触诊病的环节——当然,是以一个“小助手”和“见习生”的身份。
起初,只是在药铺里。当有熟悉的、病情不重的街坊邻居来看诊时,陈掌柜会一边诊脉、询问症状,一边低声对站在身边的赵欣欣讲解:
“丫头,看这位大娘,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说话气短,这是典型的气血不足之象。当归、黄芪、红枣便是对症之药。”
“这位小哥受了风寒,鼻塞流涕,脉浮紧。需解表散寒,紫苏叶、生姜、葱白皆是常用。”
陈掌柜捻着一位老者的手腕,眉头微蹙,低声对赵欣欣说:“脉象沉细而数,舌红少津……此乃阴虚燥热之兆。生地、麦冬、沙参可滋阴润燥。” 赵欣欣努力记忆着脉象特征与药味的对应关系。
赵欣欣像一块干渴的海绵,拼命吸收着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她虽然不能言语,但那双大眼睛会紧紧盯着病人的面色、舌苔,耳朵(通过赵小山的“同声传译”)捕捉着师父的每一句分析,小脑袋飞速运转,将症状、脉象、舌象与所学的药材药性一一对应起来。
她还会趁师父不注意,偷偷凑近病人,努力嗅闻病人身上是否有特殊的气味(如某些疾病特有的体味、口臭或药气),这是她作为“哑巴”独特的观察方式。
渐渐地,陈掌柜开始尝试带她出诊。大多是去镇上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病情反复的老病号家中。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越之农家小哑巴想吃肉(http://www.220book.com/book/V1M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