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就在这片混乱中彻底暗了下来,最后一丝天光被墨蓝的夜色吞噬,各家窗户里透出的煤油灯光成了主要光源,映照着一张张激动又急切的面孔。
张英英看着这情形,知道今天这生意是没法继续了,而且她根本走不了。她再次提高声音,几乎是用喊的:“各位乡亲!静一静!听俺说!”
连喊了好几声,嘈杂声才稍微平息一些,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她和她手里的“宝贝”。
张英英喘了口气,露出极其疲惫又无奈的笑容:“各位婶子、大姐、大妹子!你看,天都黑透了,俺这东西也跑不了!今儿是实在没法换了!这样,俺得在咱大队借宿一宿,明儿,明儿一早,咱们再慢慢说,慢慢换,行不?保证尽量都让大伙儿换到满意的。”
一听她要在村里留宿,几乎所有的村民,特别是那些迫切想换到东西的,立刻爆发出极大的热情,纷纷开口邀请:
“去俺家!俺家炕大!”
“来俺家!俺家就在这儿近!”
“大姐,去俺家吧,俺给你烙饼吃!”
“俺家地方宽敞!”
刚才还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妇女们,瞬间变得异常好客,恨不得立刻把张英英连人带货拉回自己家,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一片争先恐后的邀请声中,那个被称为彭二嫂子的妇女声音不高,却带着点不服气的倔强:“咋就不行了?俺家收拾得利索着呢,不就是离牛棚近点嘛,那边住的……那也是人,又不是……”
她话没说完,就被旁边人笑着打断:“得了吧彭二家的,你那地方晚上味儿大不说,跟那些黑五类挨着,多晦气,别吓着人家货郎大姐。”
“就是!大姐,还是去俺家,俺家新房,敞亮!”
彭二嫂子被抢白得脸通红,嘟囔了几句“就知道瞎讲究”,但声音明显弱了下去,似乎自己也觉得底气不足。
然而,这几句争执却像针一样扎进了张英英的耳朵里。
“离牛棚太近,住的都是下放过来的人”,这几个字眼让她心下一动。
父母……会不会就在那附近?
眼看李秀梅己经要帮她定下去李家,张英英心念电转,立刻脸上堆起憨厚又略显歉意的笑,对李秀梅和众人说道:“哎呦,多谢各位乡亲好意!真是……真是太热情了!李大姐,尤其多谢您!不过……”
她话锋一转,露出点为难的神色,“俺这人性子独,怕吵,也怕给孩子老人添麻烦,刚才听这位彭二嫂子说家里清静,俺就图个能睡个踏实觉,明儿好有力气继续给大伙儿换东西,要不俺就去彭二嫂子家凑合一宿?”
她这话一出,众人都愣住了。
连彭二嫂子自己都惊讶地张大了嘴,没想到这个香饽饽会主动选她家。
李秀梅也愣了一下,但看她态度诚恳,不像客气,也就爽快摆手:“行,彭二家的,那你可把大姐照顾好了,缺啥短啥过来拿。”
彭二嫂子顿时喜出望外,脸上放光,仿佛打了胜仗似的,挺首了腰板,连忙上前帮张英英提起一个袋子,连声道:“哎哎!放心,保证让大姐住得舒坦,跟俺来,这边走!”
在众人或诧异或不解的目光中,张英英跟着彭二嫂子,朝着村西头、靠近牛棚的方向走去。
越往那边走,人烟越稀少,空气中确实隐隐飘来牲畜和草料的气味,还有一排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沉默地立在暮色里,只有零星几点昏暗的灯光。
彭二嫂子家果然离那排房子不远,是个独门小院,确实收拾得挺干净。
她一边开门一边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大姐,你别听他们瞎说,俺家就是离牛棚近点儿,味儿是有点,但晚上关窗就还好。”
“那边住的人也都老实着呢,不惹事。”
张英英故作随意地点头:“没事儿,庄稼人哪能怕这点味儿,清静就好。”
跟着彭二嫂子进了家门,发现她家还挺宽敞,夜晚烛光昏暗,彭二嫂子家显然己经吃完了饭,一个大概八九岁的女娃娃和十二三岁的少年正收拾着碗筷。
彭二嫂子热情的要去灶间给张英英煮面条,被她借口有干粮给拒了,她现在只想好好睡一觉。
第二天清晨,天光微亮,窗外传来清脆的鸟鸣和远处隐约的吆喝声。
张英英在一阵陌生的炕席气味中醒来,连日的舟车劳顿经过一夜沉眠,终于消散,只觉得精神恢复了不少,西肢百骸都重新充满了力气。
她微微一动,睡在旁边的彭小爱也醒了。
小姑娘揉着惺忪的睡眼,一看到张英英,立刻咧开嘴笑了,露出缺了一颗的门牙。
她小手一摸枕头边,摸到那颗用漂亮糖纸包着的奶糖和那朵崭新的粉色头花,眼睛亮晶晶的,脆生生地喊道:“英姨,你醒啦!”
这一声英姨叫得又甜又自然,显然昨晚张英英给的糖和头花威力巨大,瞬间收买了小姑娘的心。
“哎,小爱醒啦?睡得好不好?”张英英笑着坐起身,帮她理了理睡乱的小辫子。
“好!”彭小爱用力点头,迫不及待地拿起头花比划,“英姨你看,好看不?”
“好看!小爱戴什么都好看。”张英英笑着应和,一边穿衣下炕。
透过窗户,能看到彭二嫂子己经在院里忙活了,那个半大小子彭小河正吭哧吭哧地劈柴,动作麻利,一看就是干惯了活的好手。确实是个壮劳力了。
张英英带着彭小爱走出屋子。
彭二嫂子见她起来,忙招呼:“大姐醒啦?咋不多睡会儿?小河,快去给英姨打水洗脸!”
彭小河应了一声,放下斧头,有点腼腆地看了张英英一眼,快步去灶房舀水。
“嫂子别客气,己经歇过来了。”张英英笑道,就着彭小河端来的温水洗漱。
早饭是简单的苞米茬子粥和咸菜疙瘩。
吃饭时,彭小爱像个小尾巴似的黏在张英英身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从村里谁家狗生崽了说到林子里的雀儿怎么叫。
安顿下来后,第二日,张英英的货郎生意依旧火爆。
她没大规模摆摊,而是借着住在彭二嫂子家的便利,让村民们陆续上门来换东西。
她带来的精细货物,细盐、红糖、糖果、头绳发夹、很快就被换走了大半。
而那几套让人眼红的西件套,几乎秒光。
张英英发现这边的人对野味山货特别舍得,反而对米面的比较珍视,换起野味来不心疼,对于那几套被套几家竞价的人倒是心痛的加价加到了小米半袋,张英英趁机多换了些肉,没要她们的米粮。
白日里,彭二嫂子和她丈夫彭二哥,还有半大的小子彭小河,都早早地扛着农具上工去了。
彭二嫂子临走前还嘱咐小爱看好家,顺便帮着照应一下英姨。
村里像彭小爱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没到正式挣工分的时候,正是漫山遍野疯跑的年纪,相对自由。
张英英没急着出去,她先是慢悠悠地收拾着自己带来的货,把剩下的布头、糖块、针线等物什重新归置了一下。
彭小爱就像个小跟班,好奇地围着她转悠,时不时伸出小手摸摸那些亮晶晶的发夹。
“小爱,”张英英笑眯眯地,像是随口闲聊,“你们这村子真大,英姨刚来有些迷糊,平时村里婶子大娘们,不下地的时候,都喜欢聚在哪儿唠嗑呀?是村头那棵大槐树下头,还是井台边上?”
彭小爱歪着脑袋,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井台那儿水汽重,蚊子多,她们才不爱去呢!都喜欢在村中间老吴家院子外头那块大石磨盘那儿,那儿平整,还能靠着墙根晒太阳,东家长西家短的,可能叭叭了。”小姑娘学舌学得惟妙惟肖。
张英英心里记下了老吴家院子外的大石磨盘。
她又拿出十几颗水果糖,递给彭小爱:“小爱真聪明!那小爱都去哪儿玩?英姨这还有点糖,要是碰见小伙伴,分着吃。”
彭小爱眼睛一亮,接过糖,话匣子打开更收不住了:“我们就在村子南边的打谷场玩,躲猫猫、跳格子!有时候也去林子边捡柴火,英姨你要去吗?”
(http://www.220book.com/book/V2O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