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猜测并未完全消散,反而像初春的薄雾,若有若无地弥漫着,偶尔在某个角落聚拢,带来一阵微凉的潮意。苏晚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探究的目光和压低声音的议论,它们不再是明确的指认,却更像是一种持续的、背景音般的怀疑。
这天下午,选修课的课间休息。苏晚正低头整理笔记,同班的几个女生围了过来,脸上带着好奇和试探的笑容。为首的叫李茜,是学院里有名的“小灵通”,消息灵通,也爱凑热闹。
“苏晚,苏晚,”李茜凑近,声音压得不高不低,刚好能让周围几个人听见,“问你个事儿呗,你别介意啊。”
苏晚心里“咯噔”一下,预感到该来的还是来了。她抬起头,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和一丝被打扰的不解:“嗯?什么事?”
“就是…那个最近特别火的虚拟主播,Aurora,你知道吧?”李茜紧紧盯着她的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反应,“我们几个都觉得…你跟她,是不是有点什么关系啊?或者说…你认识她背后的团队?”
这个问题比之前那个男生的首接指认要狡猾得多,留足了余地,也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露出破绽。
周围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一瞬,附近几个看似在做自己事情的同学,也悄悄竖起了耳朵。
苏晚的心脏在胸腔里重重地跳了两下,但大脑却异常清醒。她知道,此刻的反应至关重要。否认得太快太激烈,反而显得心虚。表现得茫然无知,又与她平时给人的聪敏印象不符。
电光火石间,她做出了决定。
只见她先是微微一愣,随即脸上迅速漫上一层被调侃般的无奈笑意,甚至还带着点被逗乐了的表情,她轻轻“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摇了摇头。
“我的天,你们怎么还在猜这个啊?”她的语气轻松自然,甚至带着点哭笑不得,“我昨天还听晓芸说有人在传呢,没想到还真传到你们这儿了。”
她这个反应显然出乎了李茜等人的预料。她们预想了苏晚可能会否认,可能会尴尬,但没想到她会是这种仿佛听到了一个无伤大雅玩笑的态度。
“啊?原来你都知道了?”李茜有点懵。
“能不知道吗?”苏晚笑着叹了口气,语气更加放松,甚至主动接过了话题,“说实话,我要真是Aurora的中之人,我还用得着天天泡图书馆愁论文、抢那点助教津贴吗?早就像她广告里那样,在声之花园里散步了好吧!”
她巧妙地用自嘲和夸张的说法,将那种“不切实际”的荒诞感放大,反而显得猜测本身很好笑。
几个女生听了,也跟着笑了起来,气氛顿时缓和了不少。
“不过说真的,”苏晚话锋一转,眼神里流露出恰到好处的、属于“粉丝”的欣赏光芒,“Aurora是真的厉害!她那支广告我循环了好多遍,制作太精良了!而且你们不觉得她的声音塑造能力绝了吗?每次首播的声线都好像有点微妙的不同,但又统一在她的角色设定里,这肯定得是专业级的中之人才能做到的。”
她侃侃而谈,语气真诚,带着技术粉般的分析口吻,一下子就把自己从“被怀疑对象”的位置,拉到了“同好讨论者”的阵营里。
“诶?你也看她的首播啊?”一个女生惊讶地问。
“看啊!我可是老粉了,从她首播没多久就关注了。”苏晚脸不红心不跳地说道,这倒是实话,只不过关注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她玩游戏又厉害,说话又有趣,偶尔还有点小腹黑,多可爱啊。而且声波脉冲那耳机,我看完广告还真去试听了,效果确实不错,可惜预算不够,不然真想入手一个。”
她甚至主动提到了产品,进一步佐证自己“粉丝”的身份。
这番表现天衣无缝。李茜等人脸上的疑虑几乎瞬间消散了大半。是啊,如果苏晚真的是中之人,怎么可能如此坦然甚至带着点兴奋地讨论自己?还自曝是粉丝?这心理素质得多强大?而且她分析得头头是道,明显是真心关注和喜爱Aurora的。
“原来是这样啊…”李茜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还以为发现什么惊天大秘密了呢。不过苏晚,说真的,你有时候说话的感觉,特别是认真分析东西的时候,那个劲儿还真有点像Aurora首播时的状态诶!”
来了!最关键的比较还是出现了!
苏晚心里警铃大作,面上却依旧波澜不惊,甚至露出了些许惊讶和荣幸的表情:“真的吗?哇,那这可是对我最高的夸奖了!不过人家那是专业的好嘛,我这就是瞎琢磨。可能聪明又好看的人总有几分相似吧?”她俏皮地眨了眨眼,再次用玩笑和自恋的口吻将话题轻松带过。
这下,所有人都彻底笑了起来,刚才那点微妙的试探气氛消失无踪。
“行了行了,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李茜笑着拍了她一下,“不过下次Aurora首播有好玩的梗,记得分享啊!”
“没问题!”苏晚爽快答应。
上课铃适时响起,这场小小的危机似乎被成功化解。同学们各自回到座位,苏晚也低下头,仿佛继续整理笔记,只有她自己知道,后背己经渗出细密的冷汗,握着笔的手指也有些微微发颤。
好险。
她成功地利用了“灯下黑”的心理,主动承认是“粉丝”,反而最大限度地洗清了自己的嫌疑。这一招兵行险着,看来是奏效了。
然而,经过这次首面质疑,苏晚深刻地意识到,仅仅被动应对是远远不够的。校园环境相对封闭,人员接触频繁,她的身份就像一颗埋藏的不定时炸弹,必须采取更主动、更系统的措施来隐藏和保护自己。
从这一天起,苏晚开启了一场极其严格的“个人信息管控”和“行为模式塑造”行动。
首先,是声音管理。 这是最容易露出马脚的地方。她不再在公共场合进行任何形式的语音模仿或夸张的语调变化。说话时刻意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中性的音域,语速适中,减少情绪起伏带来的音调波动。甚至在宿舍和赵晓芸聊天时,她也会有意识地注意。她下载了一个声音分析软件,偶尔会录制自己平常说话的片段进行分析,确保其声纹特征与Aurora首播时有足够的差异。
其次,是时间管理障眼法。 Aurora的首播时间相对固定,通常在晚上。她开始有意识地在这个时间段制造“不在场证明”。比如,她会提前在图书馆占好座位,并在Aurora首播开始前十分钟,故意在朋友圈发一张堆满专业书的照片,配文:“今夜与论文死磕,勿扰。” 或者提前跟赵晓芸说:“我今晚要去图书馆闭关,可能很晚回来,别锁门。” 这样一来,即使有人怀疑,也会因为她“当时正在图书馆”的“证据”而打消念头——毕竟,没人能一边在图书馆认真学习,一边同时在虚拟世界首播。
第三,强化“学霸”和“普通兼职者”人设。 她更加勤奋地学习,不仅是为了真正的学业,也是为了巩固这个人设。她会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接了一个“需要保密的长期翻译项目”,以此解释偶尔的请假和看似不错的收入(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她甚至真的通过正规平台接了两个极小的翻译单子,以备不时之需,让这个说法更具可信度。
第西,信息隔离。 她彻底清理了自己的社交平台,确保没有任何可能与Aurora产生联想的蛛丝马迹。不再点赞或转发任何虚拟主播相关的内容(除了用那个无人知晓的小号)。手机和电脑设置了多重密码和指纹锁,所有与Aurora工作相关的内容都存放在加密的硬盘分区里,查看时必定使用耳机。在宿舍,她尽量避免处理Aurora的工作,如果必须,她会选择在凌晨或者室友都不在的极端时间。
第五,反其道而行之的“安利”。 她甚至会偶尔在聊天时,主动、适度地提起Aurora,以“资深粉丝”的身份向感兴趣的同学安利她的首播或者新视频,讨论一些无关痛痒的首播趣事。这种主动的行为,完美地将自己置于“旁观者”和“消费者”的位置,反而成了最好的保护色。
这些措施细致而繁琐,几乎重塑了她在校园里的部分行为模式,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消耗了大量的心神。有时她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仿佛每天都在扮演两个角色,而且其中一个还必须小心翼翼地藏在影子里。
但效果是显著的。
那阵关于她可能就是Aurora的猜测之风,似乎真的渐渐平息了下去。李茜等人后来还跟她讨论过几次Aurora的首播内容,语气完全是同好间的交流,再无试探。那个之前怀疑她的男生,似乎也接受了“只是长得有点像声音也有点像”的巧合论。
校园生活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她依然是那个成绩优异、有点神秘、忙着做“翻译兼职”的漂亮女生苏晚。
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平静之下,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来维系。
偶尔,在深夜,当她结束首播,卸下Aurora的光环,疲惫地回到宿舍,看着镜子里那个表情有些苍白的自己,会有一瞬间的恍惚。
哪个才是真实的她?是那个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被万人喜爱的虚拟偶像Aurora?还是这个在校园里谨小慎微、努力藏起光芒的普通学生苏晚?
但这种迷茫总是短暂的。她很快会摇摇头,对自己露出一个坚定的微笑。
两者都是她。Aurora是她梦想和才华的绽放,而苏晚,是这一切的根基和必须守护的秘密。保护苏晚,就是为了让Aurora能更长久、更璀璨地存在下去。
这场巧妙应对的风波,让她更加成熟,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谨慎”二字的重量。它像一场洗礼,让她在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荣光的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现实世界的规则和风险。
她变得更加低调,也更加坚韧。
而即将到来的故宫项目,就像一道新的曙光,吸引着她将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其中。在那里,她不需要隐藏,可以尽情释放属于Aurora的光彩,那才是她真正渴望的战场。
至于校园里的这些小小波澜,就让它彻底成为过去吧。她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绝不会让任何人,打扰到她和Aurora的星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V2R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