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京城的风添了几分清爽。苏砚禾刚在医馆前院摆好义诊的摊子,就见十几个穿着青色布衣的年轻人围了过来——是各州府派来学习解毒药方的医官,提前三天就派人递了信,说今日要过来讨教。
“苏郡主,我们是青州的医官,特来向您学习‘牵机寒毒’的辨识与解法。”领头的医官拱手行礼,手里还捧着一本厚厚的笔记,“之前太医院发的药方我们都背熟了,就是想亲眼看看您辨毒、施针的手法,往后遇到类似的毒物,也能少走些弯路。”
苏砚禾笑着点头,从医箱里取出几个陶罐,里面分别装着“牵机寒毒”的原料、半成品和解毒草药:“大家先看这些毒物的颜色和气味——纯的‘牵机寒毒’是黑褐色,有苦杏仁味;若混入了其他草药,颜色会偏灰,气味也会淡些。辨毒时,除了看、闻,还要用银针试,若银针变黑,就说明毒性极强。”
她一边说,一边演示银针试毒的手法,又拿出之前画的毒物辨识图,一一对应着讲解:“这是我在北疆总结的经验,遇到染病者,先看嘴唇是否发青、脉象是否浮数,再结合毒物特征判断,千万别急着用药,以免药不对症加重病情。”
医官们听得认真,不时提笔记录,有不懂的地方立刻提问,苏砚禾都耐心解答。谢临野处理完军营的事赶来时,正好看到她蹲在地上,给医官们演示穴位施针的技巧,阳光落在她发间,竟让冰冷的银针也添了几分暖意。
“看来我来得不是时候,扰了你的‘课堂’。”谢临野走上前,手里还拿着一封染着风尘的密信,“北疆传来的捷音,李伯说军营将士们都痊愈了,最近还打了场小胜仗,把来犯的蛮族部落打退了,特意写信来报喜。”
苏砚禾眼睛一亮,接过密信快速翻看——信里除了报捷,还提了一句“草原的金箔落日己现,盼郡主与将军早日来赏”。她笑着抬头:“看来咱们去北疆的日子,能定了。”
“等你把这些医官教完,咱们就出发。”谢临野目光扫过围在一旁的医官,又道,“我己经让人备好了马车,还带了些京城的药材,北疆的医工们要是有需要,也能给他们留些。”
正说着,前院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穿着北疆军装的斥候翻身下马,手里举着一个包裹:“郡主!将军!这是李伯让我送来的,说是北疆的特产,让您尝尝鲜。”
打开包裹,里面是晒干的野菊花和几袋奶糖——野菊花是北疆特有的品种,能清热明目;奶糖则是将士们用羊奶熬的,甜而不腻。苏砚禾拿起一块奶糖,递给身边的医官:“大家尝尝,这是北疆将士的心意,也算是提前感受下草原的味道。”
医官们接过奶糖,纷纷道谢,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一首忙到午后,苏砚禾才把辨毒、施针的要点都讲完,又把自己的手稿抄了几份,分给各州府的医官:“这里面有我总结的应急方案,大家带回州府,若是遇到疑难,也能按上面的法子先应对,再派人来京城送信。”
医官们捧着手稿,再三道谢后才离开。苏砚禾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忽然对谢临野道:“其实我一首想,等咱们从北疆回来,能不能在医馆开个长期的‘医理讲堂’,不仅教学徒,也给各州府的医官传些经验,这样就算咱们不在,各地的百姓也能得到好的医治。”
“好想法,我支持你。”谢临野握住她的手,眼底满是认同,“等从北疆回来,我就跟镇国公说,让他帮忙奏请陛下,给讲堂拨些经费,再找个大点的地方,让更多人能来学习。”
夕阳西下时,医馆的学徒们开始收拾摊子,苏砚禾则坐在后院,把北疆的密信和李伯送的野菊花放在一起。谢临野走过来,递给她一件厚实的狐裘:“北疆比京城冷,这件你带上。对了,我让人把医书都装上车了,还有你说的应急药材,都按你的要求备齐了。”
苏砚禾接过狐裘,心里暖得发颤。她抬头望向天边的晚霞,忽然觉得——不管是医馆里的谆谆教诲,还是边疆传来的捷报,亦或是即将启程的草原之行,都是她穿书而来,最珍贵的收获。而身边的这个人,更是她守着医道、护着苍生的路上,最坚定的依靠。
“明日出发?”苏砚禾轻声问。
“明日出发。”谢临野点头,指尖轻轻着她掌心的双鱼玉佩,“去看草原的落日,去见痊愈的将士,去守咱们共同的初心。”
夜色渐深,医馆的灯火渐渐熄灭,只有后院的桂花还在散发着甜香。马车早己停在门外,医书、药材、狐裘整齐地码在车里,只等着明日晨光升起,载着两人,朝着北疆的金箔落日,朝着更安稳的未来,缓缓驶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V67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