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府城归来后,沈岁安便如同上了发条的钟表,彻底进入了分秒必争的备考状态。书房成了他最主要的活动区域,每日里青灯黄卷,埋首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和时文策论之中。晨起诵读,白日研经,夜间属文,时间被严格地分割填满,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时宁将他的辛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深知科考于读书人之重要,如同战场之于将士,此刻任何言语的安慰都显苍白,唯有将体贴融入无声的日常照料之中。
她成了他最细心的“后勤总管”。每日天不亮,她便轻手轻脚地起身,先去厨房盯着仆妇熬上浓浓的小米粥或炖上参鸡汤,务必让他起身时便能用到温热养胃的朝食。他书房里的茶水永远是温度适口的,有时是清心明目的菊花枸杞茶,有时是提神醒脑的浓绿茶,根据他一天的精力状态随时调换。笔墨纸砚永远供应充足,且摆放得顺手趁意。
她更是他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和“听众”。沈岁安每做完一篇文章,有时会习惯性地念与她听,并非真要她指点学问(她于此道并不精通),而是通过讲述的过程来梳理思路,或是借此舒缓压力。时宁总是放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听着,偶尔也能凭着自己的聪慧和生活阅历,提出一两个角度新颖的问题,或是称赞某处论证尤其精彩,常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这里用‘民为邦本’的典故固然稳妥,但若能从《糖霜谱》中历代制糖技艺革新如何惠及百姓生计的角度稍作引申,是否更显贴切新颖?”某次听完他一篇关于农政的策论后,时宁歪着头思索片刻后建议道。
沈岁安闻言一怔,随即眼中放出光来:“妙啊!娘子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此法既扣紧圣贤之道,又融入实务见识,远比空谈道理来得有力!”他当即提笔修改,文章果然增色不少。
自此,他愈发乐于与她讨论文章。她虽不通八股格式,却有着来自生活实践的独特智慧和敏锐的感知力,往往能跳出书本的桎梏,给他带来清泉般的灵感。这小小的书房,不仅是他苦读的战场,也成了他们精神交流、琴瑟和鸣的温暖天地。
沈家上下,也弥漫着一种无声的支持氛围。沈父虽严格,但如今更多的是默默的关注,偶尔会将自己珍藏的典籍或读书笔记送入书房,却并不多言打扰。沈母则变着法子吩咐厨房准备滋补的膳食,又严格约束下人,无事不得靠近书房区域,确保环境的绝对安静。
连小丫头沈婉也仿佛一下子懂事了许多,往日里总爱缠着哥哥嫂嫂玩耍,如今经过书房门口时,都会下意识地踮起脚尖,屏息噤声。有时她会悄悄将自己舍不得吃的、嫂嫂做的糖果,放在书房窗台上,用小手帕盖好,留给哥哥歇息时甜嘴。
然而,高强度的苦读和对前程的思虑,终究是极耗心神的。临近秋闱,压力日增,沈岁安虽极力克制,但眉宇间的疲惫与日渐加深的眼底青黑却瞒不过时宁。他食量渐减,夜里偶尔也会辗转难眠。
时宁心中焦急,知他这是心神耗损过甚之兆。光靠食补似乎己不足够。她想起往日自己疲累时熬制的药糖,心中一动,便又去请教了镇上的老大夫,讨来一个安神补脑、缓解疲乏的方子,将几味药材精心熬煮取汁,兑入上好的蜂蜜和冰糖,反复试验火候,最终熬制成了一种色泽深褐、入口微苦回甘的“益智健脑糖”。
她将第一批成品送入书房,放在他手边,轻声道:“读书累了便含一颗,或许能提提神。”
沈岁安正被一段艰深的经义困住,闻言顺手拈起一颗放入口中。初时是药材的清苦,随即被浓郁的蜜糖甜味所取代,最后只留满口芬芳余韵,果然觉得因思虑过度而紧绷的头脑似乎舒缓了些许。
他抬头看向她,眼中满是感激与柔情:“又让你费心了。”
“能帮到你就好。”时宁微微一笑,为他续上热茶,便悄声退了出去,不打扰他用功。
这小小的糖块,成了沈岁安案头必不可少的陪伴。每当思路枯竭、疲惫不堪时,含上一颗,那独特的滋味仿佛能涤荡烦躁,带来片刻的宁静与力量。他心中明白,这哪里只是一颗糖,分明是她将无尽的关怀与担忧,融汇其中,丝丝缕缕,甜入肺腑。
这日午后,天气闷热,知了声嘶力竭地鸣叫着,更添几分烦躁。沈岁安对着一道极为刁钻的经义题,枯坐了整整一个时辰,却毫无头绪,心情不禁有些焦灼挫败。文章写废了几张纸,团成一团扔在脚边。
时宁端着一碗冰镇过的绿豆莲子羹进来,见状心下了然。她将羹汤轻轻放在他面前,柔声道:“先歇歇吧,喝碗绿豆汤消消暑气。这等天气最是耗神,硬熬着反而无益。”
沈岁安叹了口气,揉着发胀的额角,语气中带着罕见的烦躁:“此题太过迂晦,几家注解皆不尽相同,实在难以把握其中微言大义……”
时宁没有劝他非要此刻想通,只是拿起团掉的纸团展开看了看,虽看不懂具体内容,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焦灼。她想了想,道:“既然坐着无益,不若起来活动活动?我正要去糖房给王掌柜家备寿礼的糖饼脱模,你帮我去看看花样可清晰?也算是换换脑子。”
她知道,让他彻底放下书本休息恐难做到,便寻了件他能参与且不耗心神的小事。
沈岁安闻言,迟疑片刻,终究还是站起身。长时间久坐,猛一起身竟有些头晕目眩,幸得时宁在一旁扶住。
糖房里比书房凉爽些,空气中飘散着薄荷的清凉香气。时宁小心地将模具反过来,轻轻磕碰,一块块印着“寿”字和仙桃图案的糖饼便顺利脱出,花纹清晰,十分可喜。
“你看,这‘寿’字笔画繁复,最易粘连,今日火候把握得正好,个个分明。”时宁拿起一个递给他看,语气轻快。
沈岁安接过那块微凉的糖饼,看着上面清晰喜庆的图案,心中那团因难题而生的郁结之气,似乎也随着这成功的脱模而消散了些许。他专注地看着她忙碌,看着她如何调配颜色,如何控制温度,如何将寻常的糖浆化为精美的艺术品。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脚踏实地、化繁为简的智慧。
“其实,做文章或许也如同这熬糖脱模,”时宁一边忙活,一边状似无意地说道,“火候不到,心急脱模,则易碎不成型;火候太过,则焦苦粘连。需得耐心等待,把握住那个恰到好处的时机,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夫君你是当局者迷,或许暂且将难题放一放,让它自己‘冷却’片刻,答案反而会清晰起来。”
她的话语如同清风拂过心湖。沈岁安怔怔地看着她,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糖饼,恍然间似有所悟。那困扰他许久的经义难题,各个注解流派看似矛盾,或许并非要强行择一而从,而是需要找到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理解其共同的核心?如同这糖饼,无论“寿”字还是仙桃,其本质皆是表达祝寿之喜。
他心中豁然开朗,多日来的焦灼瞬间平复了大半。他放下糖饼,对着时宁郑重一揖:“多谢娘子点拨!愚夫受教了!”
时宁被他这突如其来的大礼弄得一愣,随即失笑:“我胡言乱语罢了,能帮到夫君便好。”
沈岁安却不再多言,转身快步回到书房,重新铺开纸张,研墨挥毫,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方才那阻塞的思路,竟真的畅通了。
窗外蝉鸣依旧,书房内却只余纸笔相触的沙沙声,沉稳而有力。时宁站在书房外,听着那流畅的书写声,嘴角弯起了安心的弧度。
寒窗苦读虽苦,但因有了家人的理解支持与无声的陪伴,那苦涩之中,便也品出了无尽的甘甜。前路虽难,但携手同行,便无所畏惧。秋闱的脚步越来越近,而沈家小院里的氛围,却在紧张的备考中,沉淀出一种充满力量的平静与温暖。
作者“老想吃果冻”推荐阅读《锦绣良缘:岁岁安宁》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V6Q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