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枭的尸体被妥善收敛,等待ESJO后续小组的专业处理。安全屋内部的清理和修复工作正在星瞳的协调下紧张进行,但所有人的重心,己经迅速转向了那遥远的雪域。
主实验室中央的全息投影,己经从复杂的聚变原理和航天材料结构,切换成了雄伟连绵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三维地形图。冰冷的雪峰、蜿蜒的冰川、深邃的冰裂缝如同大地的伤疤,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东南翼区域被高亮标注,放大,细节不断丰富。
环境数据流在一旁如瀑布般刷新: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核心区域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十度以下,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风力可达八级以上,暴风雪说來就來。这是一片生命禁区。
“这鬼地方…”王大锤抱着胳膊,看着那陡峭的冰壁和深不见底的裂缝,咧了咧嘴,“比老子当年在北极圈拉练的地儿还邪乎。”
“所以,装备是关键。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送命。”山猫的声音异常严肃。他正在快速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基础生存装备:防寒服必须是最新型的主动加热型,内衬智能调温材料,外层能抵抗强风撕裂和冰晶磨损。供氧系统不能依赖传统氧气瓶,需要小型化、高效率的化学制氧模块,续航至少72小时。”
林风点头,目光投向图书馆界面。【环境适应性科技】分支下,数个关于极端寒冷环境生存装备的设计图被调取出来。
“防寒服没问题,图书馆里有现成的改进方案,材料我们自己能合成。供氧模块…”他快速浏览,“有一种基于固态电解质的紧凑型设计,效率比现有军用品高30%,我可以把图纸给后勤部门。”
“通讯和定位。”苏雨晴接着道,“那种地方GPS信号 unreliable(不可靠),磁场也有异常。我们需要抗干扰的卫星通讯和中微子定位信标,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联系和确定位置。”
“星瞳可以协调我们的专用低轨卫星链提供增强信号。中微子信标…技术有,但微型化是个问题,我需要和研究所那边攻关。”林风记下这个重点。
“然后是勘探设备。”林风的意识在图书馆中快速搜索,“我们要找的是冰下的结构,传统金属探测器没用。需要穿透冰层的探地雷达,最好是宽频带的,能区分岩石和人工金属。还有浅层地震波发生器,用来绘制冰下地形三维图。”
“这些设备都不小,而且耗电。”王大锤皱眉,“怎么运上去?靠人背?那可玩不转。”
“无人机。”林风和苏雨晴几乎同时开口。
“释放无人机群。”林风进一步阐述,“大型运输无人机吊装重型设备。小型高速侦察机进行大范围初步扫描。还有专门的地形扫描无人机,配备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对目标区域进行精细测绘。它们将是我们的眼睛和先行官。”
“无人机的低温续航和抗风能力必须极端可靠。”山猫补充,“电池在低温下性能会急剧衰减。”
“用刚刚破解的那份‘匿名礼物’里的高效电池蓝图。”林风立刻决定,“那款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低温性能远超现有产品,正好用这次任务来实战检验。星瞳,优化无人机动力模块设计,全部换装新型电池。”
“方案优化中。预计可提升留空时间47%,低温启动可靠性提升90%。”星瞳迅速回应。
“武器呢?”王大锤最关心这个,“那帮穿黑衣服的孙子肯定还会来!在冰天雪地里,家伙事儿可不能掉链子!”
“常规火药武器在极端低温下可靠性会下降,枪油可能冻结,零件变脆。”山猫分析道,“优先换装能量武器。脉冲步枪、磁轨手枪更适合低温环境。但能量武器也需要电池,幸好我们现在有更好的了。”
“还要准备应对那种精神攻击的装备。”苏雨晴心有余悸地提醒,“上次那种冲击,我可不想在雪山上再来一次。”
“正在基于‘守望者’提供的碎片化资料和图书馆记录,设计个人防护装置。”林风调出一个类似头盔内衬的设计图,“一种能够产生特定‘守护频段’脑波干扰场的微型发生器,集成在头盔里。效果未知,但至少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缓冲。”
“重火力!”王大锤强调,“如果对方再来,不能像这次这样被动!得给他们准备点‘大家伙’!单兵火箭筒?遥控狙击平台?”
“可以考虑携带少量‘雷神’单兵导弹,改装低温推进剂和导引头。”山猫斟酌着,“但重量是个问题。我们需要权衡机动性和火力。”
“用无人机挂载。”林风再次想到解决方案,“设计一种攻击型无人机,挂载小型导弹或精确制导炸弹,由星瞳统一控制,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这个想法让王大锤眼睛一亮:“这个好!天上地下一起揍他娘的!”
清单越来越长,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考虑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实验室里仿佛成了一个紧急作战会议室,各种专业术语和需求飞速提出,又被讨论、否决或采纳。
林风的大脑高速运转,一边吸收着团队成员的需求,一边在浩瀚的图书馆中搜寻对应的解决方案,或是提出改进思路。他不再是单纯的工程师,更像是一个资源协调中心和技术最终决策者。
“所有电子设备必须进行严格的低温、低压、防潮、防震测试。” “准备急救包,必须包含冻伤特效药、高压氧舱(便携式)、强心剂。” “携带高能量压缩食物和自热单元。” “准备冰镐、冰爪、登山绳、雪橇…所有传统登山装备也要最好最可靠的。” “…”
时间在紧张的筹备中飞速流逝。外面天色渐亮,安全屋内的灯火却彻夜未熄。
当一份最终版的、厚达数百页的《念青唐古拉东南翼勘探任务装备清单与技术规范》生成完毕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沉重的压力。
清单上的每一项,都意味着庞大的后勤准备工作和高强度的技术适配工作。这不仅仅是一次探险,更是一次对星火科技、ASTD乃至背后整个支援体系应急能力和技术储备的终极考验。
“各部门联动,优先级最高。”林风签署了电子命令,“动用一切资源,72小时内,所有装备必须到位并完成适应性测试。”
命令通过加密频道瞬间下发。沉寂的安全屋仿佛一台被唤醒的战争巨兽,各个部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材料工厂开始批量合成特种纤维和电池材料;工程师们围着新图纸改造无人机和武器;后勤人员开始打包分装数以千计的物资;医疗团队在准备特效药物和急救方案…
林风站在巨大的地形图前,目光仿佛己经穿透了厚厚的冰层,看到了那隐藏其下的古老遗迹。
装备正在集结,利刃即将出鞘。
目标:念青唐古拉。
(http://www.220book.com/book/V8V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