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阳光透过胡同里的槐树枝桠,洒在赵老的小院里。这座位于什刹海附近的西合院,己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青砖灰瓦间透着岁月的沉淀。院子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东厢房是赵老的面塑工作室,西厢房则是他的起居室。
苏小暖推开院门时,就听到东厢房里传来轻柔的音乐声,那是一首老北京的胡同小调。她轻手轻脚地走过去,透过半开的门缝,看到赵老正坐在工作台前,戴着老花镜,手里捏着一团彩色面团,专注得像个孩子。
"赵爷爷,我来了。"苏小暖轻声打招呼,生怕打扰了老人家的创作思路。
赵老抬起头,摘下眼镜,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小暖来了,快进来快进来。你看看,这是我昨天晚上想出来的新造型。"
苏小暖走近一看,工作台上摆放着十几个精致的面塑作品,有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有栩栩如生的宫廷人物,还有几个她从未见过的造型——那是将京菜元素融入面塑的创新之作。
"这个是'宫廷八宝鸭'的造型,"赵老指着一个金黄色的面塑说道,"你看,鸭子的身体我用了传统的捏塑手法,但是在鸭肚子里,我加了八种颜色的小面团,代表八宝馅料。这样既保持了面塑的艺术性,又体现了菜品的特色。"
苏小暖仔细端详着这个作品,不禁赞叹道:"赵爷爷,您真是太厉害了!这个创意太棒了,既有传统面塑的精髓,又完美地诠释了京菜的内涵。"
"哎呀,这算什么,"赵老摆摆手,"我做了一辈子面塑,要是连这点变通都没有,那就白活了。你再看看这个。"
他拿起另一个作品,那是一个身穿宫廷服饰的小人,手里端着一个精致的小盘子,盘子里放着微缩版的京菜。
"这是宫廷御厨的造型,"赵老解释道,"我想着,既然是'京味文化宴',那就得有故事性。这个小御厨手里端的是'翡翠白玉汤',你看这绿色和白色的搭配,是不是很像真的?"
苏小暖越看越兴奋,她没想到赵老的创作能力如此惊人。这些面塑作品不仅工艺精湛,更重要的是,它们完美地诠释了京菜文化的精髓。
"赵爷爷,您这些作品如果放在巴黎美食节上,一定会引起轰动的。"苏小暖由衷地说道。
"巴黎啊,"赵老的眼中闪过一丝向往,"我这辈子都没出过北京城,没想到我的面塑还能走出国门。"
"不仅要走出国门,还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么博大精深。"苏小暖坚定地说道。
接下来的几天里,苏小暖几乎每天都会来到赵老的小院。她发现,这位七十岁的老人有着令人敬佩的工作热情和创作激情。每天早上六点,赵老就会起床,先在院子里练一套太极拳,然后吃过早饭就开始创作。
"小暖,你过来看看这个,"这天上午,赵老兴奋地招呼苏小暖,"我昨天想了一夜,觉得咱们的面塑展示还缺点什么。"
苏小暖走过去,看到赵老正在制作一个复杂的场景——那是一个微缩版的西合院,院子里摆着小桌子,桌子上放着各种京菜的面塑模型,几个穿着不同服饰的小人围坐在桌旁。
"这是'京味家宴'的场景,"赵老详细介绍道,"你看,这个穿长袍的是老爷子,这个穿旗袍的是太太,这几个是孩子们。桌子上的菜我都按照真实的比例做的,有红烧肉、糖醋里脊、宫保鸡丁,还有你们餐厅的招牌菜。"
苏小暖被这个精致的场景深深震撼了。这不仅仅是面塑艺术,更是对老北京生活的完美还原,是对京味文化的深度诠释。
"赵爷爷,您这是在用面塑讲故事啊。"苏小暖感慨地说道。
"对啊,"赵老点点头,"面塑不能只是好看,还得有内容,有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每一样都有它的道理。"
在创作的过程中,苏小暖也在不断地学习。她发现,面塑艺术远比她想象的复杂。从和面开始,就有很多讲究——面粉要选用特定的品种,水的温度要恰到好处,还要加入适量的盐和防腐剂,确保作品能够长期保存。
"做面塑,最重要的是手感,"赵老一边示范一边说道,"你看,捏这个花瓣,力度要轻,但是要均匀。太重了会变形,太轻了又捏不出形状。"
苏小暖尝试着跟着做,但是她的手法明显生疏,捏出来的花瓣要么太厚,要么太薄,形状也不够自然。
"别着急,"赵老耐心地指导,"这个需要时间练习。我当年学面塑的时候,光是练习捏花瓣就练了三个月。"
"三个月?"苏小暖有些惊讶。
"是啊,我师父说,基本功不扎实,永远做不出好作品。"赵老回忆道,"那时候我才十二岁,每天放学后就来师父这里学艺。师父很严格,一个动作不标准,就要重新来。"
听着赵老的回忆,苏小暖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艺,背后都蕴含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赵爷爷,您有没有想过收徒弟?"苏小暖问道。
赵老叹了口气:"想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愿意学这个?学会了也赚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去送外卖来得快。"
"那可不一定,"苏小暖认真地说道,"如果能把面塑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一定会有市场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开发一些面塑体验课程,让游客在品尝京菜的同时,也能学习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
赵老眼前一亮:"这个想法不错!既能传承技艺,又能增加收入。"
"不仅如此,"苏小暖继续说道,"我们还可以和学校合作,开设面塑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传统文化。"
两人越聊越兴奋,仿佛看到了面塑艺术的美好未来。
随着巴黎美食节的临近,赵老的创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他不仅要完成所有的面塑作品,还要考虑作品的包装和运输问题。
"这些作品都很脆弱,"赵老担心地说道,"万一在运输过程中损坏了怎么办?"
"您放心,"苏小暖安慰道,"我们会找专业的包装公司,确保每一件作品都能安全到达巴黎。"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苏小暖还特意联系了几家专业的艺术品运输公司,了解了详细的包装和运输流程。她发现,运输面塑作品确实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设备,不仅要防震防潮,还要控制温度和湿度。
"看来我们还得准备一些备用作品,"苏小暖说道,"万一真的有损坏,也能及时补救。"
"好主意,"赵老赞同道,"我再多做几套小件的作品,这样比较容易携带。"
在最后的几天里,赵老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苏小暖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她主动承担起了一些辅助工作,比如调色、整理工具、清洁工作台等等。
"赵爷爷,您休息一下吧,身体要紧。"苏小暖劝道。
"不累不累,"赵老摆摆手,"能为咱们的传统文化出一份力,我高兴着呢。再说,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次展示机会,我得拿出最好的作品来。"
看着赵老专注的神情,苏小暖深深地被感动了。这就是老一辈手工艺人的精神——对技艺的执着,对文化的热爱,对传承的责任感。
终于,在出发前的最后一天,所有的面塑作品都完成了。赵老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造型的面塑,有单独的菜品造型,有完整的场景展示,还有一些互动性的小作品。
"小暖,你觉得怎么样?"赵老有些紧张地问道。
苏小暖仔细地看了一遍所有的作品,每一件都精美绝伦,每一件都充满了文化内涵。她激动地说道:"赵爷爷,这些作品太棒了!我相信,它们一定会在巴黎引起轰动的。"
"那就好,那就好,"赵老长舒了一口气,"我这老头子总算没给咱们京城丢脸。"
"您不仅没有丢脸,还为京城争了光呢!"苏小暖由衷地说道。
当天晚上,苏小暖特意在"胡同记忆"餐厅为赵老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张大厨亲自下厨,做了几道赵老爱吃的家常菜。
"赵老,这次巴黎之行,您辛苦了。"陆景深举起酒杯说道。
"不辛苦不辛苦,"赵老连连摆手,"能和你们这些年轻人一起为传统文化努力,我觉得自己又年轻了二十岁。"
"赵爷爷,等从巴黎回来,我们就开始筹备面塑体验课程,"苏小暖说道,"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学习这门传统技艺的。"
"好好好,"赵老高兴地点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发挥点余热,真是太好了。"
饭后,大家一起参观了赵老的所有作品。每个人都被这些精美的面塑深深震撼了,特别是那个"京味家宴"的场景,简首就像是一个微缩版的老北京生活画卷。
"赵老,您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林小雅感慨地说道,"它们承载着老北京的记忆,传递着京味文化的精髓。"
"说得好,"张大厨也点头赞同,"这就是我们要传承的东西——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文化,是精神。"
看着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认可,赵老的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位七十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京味文化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小暖,"赵老拉住苏小暖的手,"谢谢你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做了一辈子面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走出国门,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贡献。"
"赵爷爷,应该是我们谢谢您,"苏小暖真诚地说道,"没有您的支持和创作,我们的'京味文化宴'就不会这么完整,这么有文化内涵。"
夜深了,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明天,他们就要踏上前往巴黎的旅程,带着这些承载着京味文化的面塑作品,去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回到家里,苏小暖躺在床上,脑海中还在回想着赵老创作时专注的神情。她想到了张大厨,想到了苏老太太,想到了所有那些为传承京味文化而努力的人们。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而现在,她也成为了这个传承链条中的一环。她不仅要把京菜做好,更要把京味文化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份来自古都北京的文化瑰宝。
想到这里,苏小暖的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明天,她就要带着这些承载着文化内涵的作品,踏上国际舞台。她相信,京味文化一定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霸总,厨娘不好惹2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霸总,厨娘不好惹2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V9R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