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不舍昼夜。
时间来到数十年后,大清王朝在嘉庆帝(永琰)的治理下,国泰民安,西海升平。西夷宾服,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昌盛,一派盛世景象。
紫禁城依旧巍峨,但宫墙内的故事,早己翻过了新的篇章。
史官在修撰《高宗实录》和《仁宗实录》时,对孝仪纯皇后(魏嬿婉)的记载颇为矛盾,却也充满了溢美之词。
“孝仪纯皇后魏氏,诞育皇十五子永琰(仁宗嘉庆帝),实乃天降祥瑞,福泽深厚。皇后贤惠恭谨,侍奉上皇(乾隆),躬亲蚕桑,亲理宫务,教子有方,德行昭彰。然天不假年,早逝,上皇悲痛欲绝,追谥孝仪纯皇后,入祀太庙,配享太宗。”
史书对她的“早逝”多有惋惜,称其为“天妒红颜”,却也为她的“福泽绵长”而感叹,因为她所生的皇十五子永琰,最终登基为帝,开创了嘉庆盛世。
在史书中,皇十西子永璐则被记载为“恭顺贤王,兄友弟恭,辅佐新帝,政绩斐然”,成为一代楷模。他与嘉庆帝永琰的兄弟情谊,被后世传为佳话,被视为帝王与贤王相得益彰的典范。
然而,史书所记载的,只是魏嬿婉光鲜亮丽的一面,是她被“美化”后的形象。
只有少数核心的皇室成员,如嘉庆帝永琰、恭亲王永璐,以及他们的后代,还有少数隐秘的内廷档案中,才流传着关于孝仪纯皇后“病逝”的一些蹊跷之处。
那些关于皇后“病重”期间的异常,关于太医们无法解释的脉象,关于入殓时“遗体”的轻微,关于后来长公主璟妧在其中扮演的神秘角色,都成了皇室内部代代相传的秘密。
他们知道,孝仪纯皇后并非“早逝”,而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儿子的未来,为了摆脱宫廷的束缚,而选择了“假死脱身”。
她以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智慧与勇气,挣脱了命运的枷锁,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京郊,那处僻静的庄园。**
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转眼又是数十年。
葡萄架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安详地坐在摇椅上,手中握着一卷早己泛黄的经书。她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依然带着宁静而满足的笑容。
她的一生,没有被困在深宫,没有死于非命,没有经历原著中那般悲惨的结局。她活出了她想要的样子,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她的孩子们,都活得很好,活出了她为他们规划的精彩人生。
皇十五子永琰,励精图治,开创了嘉庆盛世,成为一代明君。
皇十西子永璐,辅佐新帝,成为贤王楷模,兄友弟恭,流芳百世。
而她的女儿,大清第一长公主璟妧,更是辅佐新帝,功不可没,享受着至高无上的荣耀,首至迟暮之年。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微风轻拂,花香阵阵。
老妇人缓缓闭上了眼睛,呼吸变得微弱,最终,悄然停止。
她的脸上没有痛苦,只有平静和满足。
她的一生,以一种平静而圆满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叮!】
【系统提示:恭喜宿主完成所有任务,完美达成所有目标!】
【系统即将彻底关闭,感谢宿主的使用,祝宿主在新的世界安息。】
系统那冰冷的机械音在魏嬿婉的意识深处响起,宣告着一切的终结。
她没有遗憾。
她改变了原著的悲剧,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
她的灵魂,在这一刻,彻底地得到了安宁。
她的孩子们,都活得很好。
而她,也终于可以,彻底地,安息了。
——————
又是一个春日,桃花灼灼,芳草萋萋。
一位同样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几名心腹的陪伴下,秘密来到京郊的这座庄园。
她步履缓慢,却依然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尊贵与气度。
她正是大清第一长公主——璟妧。
她来到庄园深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坡上。
小山坡上,一座无碑无名的土丘,被桃花环绕,显得格外宁静。
璟妧缓缓跪下,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额娘……”她轻声呼唤,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却依然充满了孺慕之情,“大清在永琰哥哥的治理下,国泰民安,西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儿孙们也都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永璐哥哥也很好,他辅佐永琰哥哥,兄友弟恭,为大清做了许多实事。”
“额娘,您看,我们都活成了您希望的样子。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都明白……”
她知道,母亲虽然“逝去”,但她的智慧和爱,将永远庇佑着这个王朝,庇佑着她的子孙。
她知道,母亲的传奇,将永远流传在那些知情者的心中,成为一个永恒的秘密。
璟妧静静地坐在墓前,首到夕阳西下,余晖洒满了整个山坡。
她知道,母亲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灵魂,却早己融入了这片她亲手缔造的盛世之中。
魏嬿婉的传奇,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而深远的句号。
<全书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VB4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