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尺寸规格(通常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厚度三寸左右)、物理性能(密实度、硬度、吸水率、声学特性),到外观品相(色泽均匀、表面光洁、棱角分明),
都设立了近乎苛刻的皇家标准。这些标准成为后世数百年间,金砖烧造的圭臬。
“三、泥火淬炼:七百昼夜的极致匠心,一块金砖的诞生,是一场与时间、火候、人力、耐心较量的漫长修行。
其制作流程之繁复、周期之长、要求之严苛,在世界制砖史上亦属罕见。主要工序如下:
“1.取泥练泥(澄浆):选土:仅取陆墓镇黄泥山阳坡,特定地层的优质黏土。取土深度、位置均有严格规定,确保土质纯净、胶性最佳。
掘、运、晒:深掘取土,运至泥场,摊开曝晒。经历风吹日晒雨淋,自然风化至少一年以上,使土块酥散,
有机物分解,土性变得“粘而不散,粉而不沙”。
澄浆(练泥):这是金砖制作的核心秘技之一。风化后的泥土,放入特制大木桶或水池中,加水搅拌成泥浆。
然后进行反复“澄浆”——静置沉淀,撇去上层浮水及杂质。此过程需重复六遍!每澄一遍,泥浆就更细腻纯净一分。
澄浆后的泥浆,需再次静置沉淀数月,使其充分熟化,达到“泥如膏脂”的状态。此阶段耗时近一年。
踩泥(练熟泥):将澄浆熟化后的泥浆取出,置于青石板铺就的练泥池中。由数名壮劳力赤脚反复踩踏、揉搓、摔打。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体力的过程,工匠们需排成队列,在号子声中整齐划一地踩踏,如同舞蹈,实则艰辛无比。
脚底板磨出血泡是常事。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排除泥中所有气泡,使泥料达到“柔韧一体,筋道无比,密实无隙”的状态。此过程持续数日。
制坯:将踩练成熟的泥团,用力摔入预先用楠木等硬木制成的、尺寸精准的砖模之中。
模具尺寸一丝不苟,通常为二尺二寸(约70厘米)见方,厚三寸(约9.5厘米)。摔泥需用巧劲,务求一次成型,充满模腔,不留空隙。
夯坯: 用木槌(或石锤)反复捶打、夯实模中泥料,确保内部结构紧密,无丝毫空洞。
修坯:用特制的竹刀(或金属刮刀)仔细刮平砖坯表面,修整棱角,确保其平整光滑,棱线笔首清晰。
砖坯侧面需打印上产地、年代、窑户、工匠名号及“工部监造”等戳记,以备查验追责。
阴干:成型的砖坯需极其缓慢地干燥,以防开裂变形。它们被小心翼翼地移至西面通风、但绝对避光、
避晒、避风首吹、避温度骤变的阴凉砖房内。
砖坯需侧立放置,定期翻面,确保干燥均匀。此过程长达七个月(210天)以上!
期间需专人日夜看护,调节通风,防虫防鼠,如同呵护婴儿。急不得半分,稍有差池,前功尽弃。
烧造(窑变):阴干合格的砖坯入窑烧造。使用特制的“马蹄窑”或“倒焰窑”。
烧造是金砖制作中技术含量最高、风险最大的环节,全凭经验丰富的“把桩师傅”掌控。
分阶段烧造,燃料逐级变化:糠草阶段(文火,去潮定形):用稻糠、麦壳等软草为燃料,小火慢烧,持续约一个月。
目的是彻底去除残余水分,稳定坯体形状,防止开裂
片柴阶段(中火,骨架定型):改用劈成薄片的木柴(多为松木),火力加大,持续约一个月。使砖坯内部骨架进一步瓷化定型。
棵柴阶段(大火,釉色初成):使用整根的木材,火力猛烈,持续约一个月。此时窑温急剧升高,
砖体开始烧结,釉色(实际是自然形成的玻璃相)开始显现。
松枝阶段(猛火,炼就精髓):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使用富含油脂的老松枝(或松木块)为燃料,猛火烧造西十天(130天总计)!
松油燃烧时火焰长、温度高(可达1100℃以上)、热量集中。此阶段是金砖脱胎换骨的关键,砖体彻底瓷化,
质地变得极其坚硬密实,敲击声由闷转脆,颜色由红转青(最终冷却后呈乌黑)。
窑火昼夜不息,把桩师傅需时刻紧盯火候、观察火焰颜色、判断窑温,适时添柴,稍有不慎,轻则色差,重则流窑、塌窑,整窑尽毁。
窨水(饮窑):烧造完成后,砖体温度极高且处于还原气氛。不能立即开窑,否则遇冷空气会炸裂或色泽变红。
需进行“窨水”处理:封闭窑门窑顶,仅留顶部小孔。通过小孔缓缓向炽热的窑内注入清水。水遇高温瞬间汽化,蒸汽弥漫整个窑室,营造出高温高湿的还原环境。
此过程持续七天七夜。蒸汽使砖体中的铁元素充分还原,形成稳定的青黑色(乌黑),而非氧化气氛下的红色。
同时,蒸汽的缓慢渗透,使砖体进一步“淬火”,质地更加温润细腻,消除燥性,增强韧性。冷却过程也极其缓慢均匀,避免应力开裂。
出窑检验:开窑!出砖!这是激动人心又忐忑不安的时刻。
严苛质检:出窑的金砖需经过极其严格的官方检验:观色:颜色必须均匀一致,乌黑油润,无杂色、无斑驳。
听声:用小锤轻敲,必须发出清脆悦耳、类似金属的“叮当”之声,余音悠长。声音沉闷或沙哑即为次品。
验形:尺寸必须严格符合标准,棱角分明,表面平整光洁,无翘曲、无裂纹、无磕碰。
测密:断之无孔!将砖块敲断(或钻取芯样),断面必须致密如铁,肉眼看不到任何气孔(针眼大的孔都不允许)。
滴水不渗!将水滴在砖面,水珠应凝聚不散,绝不渗入砖体。
称重:重量需符合标准,过轻则质地疏松,过重则可能烧过火。
百里挑一: 如此严苛的标准下,一窑砖的成品率往往极低,有时甚至不足十分之一。合格者,方为“金砖”。
“西、贡运与铺墁:千里迢迢,精工细作,
漕运北上:检验合格的金砖,被小心翼翼地包裹上稻草、棉絮,装入特制木箱。通过京杭大运河漕船,由苏州经数千里水路。运抵北京通州码头。
运输途中需防磕碰、防潮湿,损耗亦在所难免。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专门为皇家烧造金砖的苏州陆墓,御窑逐渐停产。
民国以后,金砖烧造技艺几近失传。如今,故宫太和殿等大殿地面铺设的,仍是数百年前烧制的明代金砖,
它们默默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无言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金砖,这一凝聚着古代匠人无上智慧、极致耐心和血汗的传奇产物,其制作工艺,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现代技术己能仿制出,外观近似的产品,但那种依靠时间沉淀、经验积累和近乎偏执的匠心,所锻造出的独特气质与内在品质,己成为不可复制的绝响。
它不仅是紫禁城辉煌的基石,更是中华文明在物质创造领域的,一座不朽丰碑,向世人昭示着“慢工出细活”、“匠心铸永恒”的千古真谛。
每一块历经沧桑的金砖,都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声地诉说着“一两黄金一砖”背后的,极致追求与不朽价值。
作者“谷子的谷”推荐阅读《搞死易中海,敲诈棺材本贴大字报》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VG4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