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洋决战的胜利,为大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喘息期,却也迫使敌人——尤其是盘根错节的西海会——改变了策略。正面海战的溃败让他们意识到,在巨舰重炮的领域难以短时间内撼动大燕,遂将毒牙转向更为隐蔽、却同样致命的领域:经济与根基。
一、无声的烽火:贸易战与金融暗算
西海会利用其百年经营、遍布全球的商贸网络,悄然发动了一场针对大燕的经济绞杀战。
· 原料封锁: 他们暗中操控国际市场的铜、锡、优质煤炭(用于蒸汽机)以及特种木材的价格,并试图垄断货源,阻碍大燕海军持续扩张的命脉。
· 市场挤压: 在欧洲和美洲市场,西海会不惜血本倾销丝绸、瓷器,恶意压低价格,冲击大燕的传统出口优势产业,导致东南沿海许多依赖外贸的工坊主和商人利益受损,怨声渐起。
· 金融扰乱: 通过其在西方银行体系内的复杂关系,西海会开始秘密做空与大燕贸易密切相关的票据,并散布关于大燕财政“因军备过度而濒临崩溃”的谣言,试图动摇国际资本对大燕的信心。
户部侍郎紧急上奏,列出近月来外贸数据下滑、关键原料价格异常波动的详实数据。朝堂之上,众臣感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压力。“陛下,西海会此计甚毒!若原料不继,则造船厂将无米下炊;若商路受阻,则国库岁入必受影响。此乃断我根基之策!”一位老臣忧心忡忡。
二、帝国的反击:内拓与外联
萧琰与太子萧康、户部、工部要员连日商议,迅速制定应对之策。
1. 内部挖潜,另辟蹊径:
· 加速国内矿藏勘探与开采: 旨令工部加大对帝国境内(尤其是新纳入版图的西南、北方地区)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设立皇家矿务总局,优先保障战略资源供应。
· 技术替代: 李璟的格物院受命加快研究合金技术,试图用更廉价的金属部分替代紧缺的铜;同时探索水力、甚至早期电力在部分非关键工业领域的应用,减少对优质煤炭的依赖。
· 刺激内需: 由朝廷主导,规划兴建大型水利、道路(尤其是内陆铁路支线)工程,吸纳因外贸受损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并发行“建设国债”,将民间资本引导至内部建设。
2. 外部破局,合纵连横:
· 深化与“接触派”合作: 太子萧康再次发挥关键作用,通过瑞诺联邦和希尔公国的渠道,绕过西海会的封锁,建立新的、更稳定的原料采购线和商品销售网络。大燕甚至以优惠条件,向两国转让了部分非核心的农业改良技术(如改良稻种、蚕桑技术),以换取对方的真心实意。
· 开拓新市场: 利用海军优势,积极开拓波斯、阿拉伯、东非等新兴市场,使贸易对象多元化,降低对传统西方市场的依赖。大燕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开始出现在更多异域风格的宫殿与集市中。
三、看不见的较量:暗影与西海会的暗战升级
经济领域的交锋,伴随着更加白热化的情报与反情报斗争。
· 暗影成功策反了西海会位于马六甲的一名中级账房,获得了其秘密资金流向的部分账册,顺藤摸瓜,揭露并摧毁了西海会设在暹罗(泰国)的一个重要的走私和洗钱据点。
· 但西海会亦展开凶狠报复。一名潜伏极深、己官至户部清吏司郎中(掌管部分外贸数据)的暗影成员,被西海会识破并“意外”溺死于京郊河中,其所掌握的重要经济情报网络遭受重创。此为暗影成立以来,损失的最高级别成员。
· 格物院也加强了安保,李璟更是深居简出,其身边护卫力量增加了一倍,以防西海会狗急跳墙,进行技术刺杀。
西、太子的成长与新的使命
在此次经济风暴的应对中,太子萧康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智慧。他不仅协调各方,更亲赴遭受冲击最严重的江南沿海地区安抚商贾,宣布暂时的税收减免和政策扶持,稳定了人心。他的务实与亲民作风,赢得了朝野内外的广泛赞誉。
萧琰看着儿子日渐成熟的背影,心中欣慰。他下旨,正式任命萧康总督新成立的“帝国贸易与开发总署”,全权负责应对西海会的经济渗透,并统筹帝国的海外贸易与资源开拓事宜。这既是磨砺,也是为未来的帝国掌舵做准备。
五、风暴前的寂静
经过一系列雷霆手段,西海会发起的首轮经济攻势被初步遏制。原料供应趋于稳定,新的贸易渠道逐渐畅通,国内市场也在政策的刺激下焕发活力。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西海会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在正面战场失利,经济暗算受挫后,必然会酝酿更疯狂、更不择手段的反扑。或许是他们秘密研发的“水下巨兽”,或许是更阴险的政治阴谋,或许是在大燕内部挑起新的祸端。
海面之下,暗流愈发湍急。帝国的巨舰在风雨中稳步前行,但桅杆上的瞭望哨,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警惕。因为下一次袭来的,可能不再是惊涛骇浪,而是隐藏在平静海面下的致命暗礁。
阳明心传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GC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