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秋来得早,刚过白露,渭水畔的风就带了凉意,却吹得田间的玉米叶愈发精神。李恪蹲在试点村落的田埂上,指尖拂过玉米棒上的颗粒,指腹沾了层细碎的玉米须——这是他第三次来关中,从开春播种时的忐忑,到夏日抗旱时的焦灼,如今终于盼来了满眼的金黄。
“殿下,您看这穗子!”老农张老汉扛着锄头跑过来,手里举着个足有半臂长的玉米棒,“俺活了六十岁,从没见过这么沉的玉米!昨儿个俺家小子称了称,这一穗就有一斤二两!”
李恪接过玉米棒,入手沉甸甸的,金黄的颗粒紧密排列,透着油润的光泽。他笑着点头,刚要说话,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整齐的马蹄声,伴随着仪仗的铃铛声,在空旷的田野上格外清晰。张老汉眯着眼望去,只见远处尘土飞扬,明黄色的旗帜在风中展开,不由得惊得张大了嘴:“那……那是陛下的仪仗?”
李恪心中也有些意外,起身望向远方。不多时,仪仗队便到了田埂边,李世民身着常服,踩着马镫翻身下马,身后跟着长孙无忌、户部尚书等几位重臣。不等李恪行礼,李世民己快步走上前,目光落在田间的玉米地,语气里满是急切:“恪儿,朕听闻新粮种丰收,特意亲自来看看——这玉米,当真如奏折里写的那般高产?”
“父皇,儿臣正想向您禀报。”李恪躬身行礼后,引着李世民往田间走,“您看这一片玉米地,共五十亩,如今亩产预估能有七百斤,是寻常粟米的三倍还多。那边的土豆地,亩产更是能到千斤。”
“千斤?”李世民停下脚步,俯身拨开玉米叶,看着垂在茎秆上的玉米棒,眼中满是难以置信,“朕往年在御花园种过西域进贡的玉米,亩产不过两百斤,这新粮种竟能有这般产量?”
一旁的长孙无忌也凑上前,伸手掂了掂玉米棒,感慨道:“陛下,臣方才在路上还与户部尚书商议,只当奏折里的产量有夸大,如今亲眼所见,才知蜀王殿下所言非虚。这玉米颗粒,一看便知是好粮!”
李恪笑着引众人往土豆地走去。此时农户们正忙着挖土豆,锄头落下,一个个拳头大的土豆从土里滚出来,很快便在田埂边堆成了小山。一位农妇见皇帝来了,连忙捧着刚挖出来的土豆上前,有些拘谨地说道:“陛下,您尝尝俺们这土豆,又面又甜,煮着吃、烤着吃都好!”
李世民接过土豆,表皮带着新鲜的泥土,还透着温热。他擦了擦土豆皮,咬下一小块,清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比御膳房精心烹制的糕点还要纯粹。“好!好粮!”李世民连连点头,看向李恪的眼神里满是欣慰,“恪儿,你没让朕失望!有了这新粮种,我大唐百姓再也不用怕灾年了!”
正说着,户部尚书拿着账本匆匆走来:“陛下,臣刚与村落里的里正核对完产量!全村五十户,种植新粮种的土地共两百亩,其中玉米一百亩,总产量七万斤;土豆一百亩,总产量十万斤!若是换算成粟米,相当于六百亩地的收成啊!”
“六百亩?”李世民眼中的震惊更甚,他走到田埂边的晒谷场,看着场上堆起的玉米山,伸手抓起一把玉米粒,指尖的触感坚实。“朕登基这些年,一首在想如何让百姓吃饱饭,今日见了这新粮种,才算是了了一桩心愿。”他转头看向李恪,语气郑重,“恪儿,你为大唐立了大功!”
“父皇,这不是儿臣一人的功劳。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贞观:狗系统逼我当千古一帝》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李恪摇了摇头,指着忙碌的农户们,“是农户们用心种植,还有司农寺的官员们日夜操劳,才有今日的丰收。儿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李世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在场的朝臣:“你们都看到了!这新粮种,是百姓的救命粮,是大唐的安稳粮!从今日起,户部要全力配合新粮种推广,司农寺要派农技人员到各地指导,务必让这玉米和土豆,明年在关中全面种植,后年推广到全国!”
“臣等遵旨!”朝臣们齐声应下,眼中满是振奋。长孙无忌看着晒谷场上的粮食,感慨道:“陛下,有了这新粮种,我大唐的国库用不了几年就能充盈,边疆的军粮也能得到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天下自然太平。”
李世民点了点头,走到张老汉身边,笑着问道:“老人家,今年种了新粮种,家里的粮食够吃了吗?”
张老汉连忙躬身答道:“回陛下,够!太够了!俺家三亩地,往年种粟米只够吃半年,今年种了新粮种,不仅够吃一年,还能余下不少卖钱!俺打算明年再多种两亩,给俺家小子攒钱娶媳妇!”
李世民闻言,哈哈大笑:“好!朕就盼着百姓们都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日后若是遇到种植难题,只管找司农寺的官员,朝廷定会帮你们解决!”
农户们闻言,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新粮种的好处,有的说要给远方的亲戚送种子,有的说要教邻村的农户种植,晒谷场上的气氛热闹得像过年。李世民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满是暖意,他忽然明白,所谓的江山社稷,不过是这一张张安稳的笑脸,这一仓仓满溢的粮食。
日头渐渐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野上,给玉米叶镀上了一层金边。李世民跟着李恪走进村落,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晒着玉米,屋檐下挂着串起的土豆干,孩子们围着玉米堆追逐嬉戏,空气中弥漫着粮食的清香。一位农妇端着刚煮好的玉米粥,热情地请众人品尝,粥里的玉米粒煮得软烂,清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陛下,尝尝俺们这玉米粥,暖和!”农妇笑着递过碗,眼中满是淳朴的热情。
李世民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浑身都舒畅起来。“朕在皇宫里,也没喝过这么香的粥。”他放下碗,看向李恪,“恪儿,明日起,御膳房的菜单里,要加上玉米和土豆。朕要让宫里的人都尝尝,这百姓们爱吃的粮食,到底有多香。”
李恪笑着应下,心中满是平静。他知道,新粮种的丰收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要改良适合江南气候的土豆品种,要修缮蜀地的水利设施,要教会更多农户种植技术。但此刻,看着父皇欣慰的笑容,看着百姓们幸福的模样,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夕阳西下,李世民的仪仗缓缓离开村落。李恪站在村口,望着仪仗队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田间的粮食山,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张老汉走到他身边,递来一个刚烤好的土豆:“殿下,尝尝俺烤的土豆,比煮的更香甜。”
李恪接过土豆,烫手的温度透过薄皮传来,剥开皮,金黄的土豆泥冒着热气,咬下一口,软糯香甜。他望着远处的渭水,心中忽然想起在太极宫夜谈时对父皇说的话——要回蜀地建一座小院,种些土豆玉米,做个潇洒王爷。如今看来,这个愿望,己离他越来越近。
“张老汉,”李恪忽然开口,“明年开春,我想在蜀地也种些新粮种,到时候还请你去蜀地,给农户们讲讲种植经验。”
张老汉连忙点头:“殿下放心!俺一定去!俺还要把这新粮种的种植方法,教给更多人,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
李恪笑着点头,摸着手中的土豆渐渐变凉,但心中的暖意却越来越浓。他知道,这新粮种承载的,不仅是百姓的希望,更是大唐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VIS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