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的初雪悄然覆盖了山峦,枯枝在寒风中发出脆响。李峰蹲在一处隐蔽的山坳里,用手试探着冻土的硬度。泥土己经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每一镐下去都只能留下浅浅的白痕。
“团长,这样不行。”王大山喘着粗气,放下铁镐,“土冻得太硬了,挖不动。”
李峰望着身后堆积如山的武器弹药,心情沉重。这些都是游击队员用生命换来的装备,但现在却成了沉重的负担。日军的清剿越来越紧,带着这些装备转移无异于自杀。
“必须埋掉。”李峰下定决心,“特别是那些重武器,我们带不走。”
队员们沉默地看着这些武器。每一支步枪都浸透着战友的鲜血,每一箱弹药都承载着希望。现在却要亲手将它们埋入冰冷的土地...
“开始吧。”李峰率先拿起工兵铲,“分成三组:一组挖掘,二组伪装,三组警戒。”
挖掘工作异常艰难。冻土如同钢铁,工兵铲挖下去只能留下浅痕。许多人的虎口被震裂,鲜血染红了铲柄。
“用火烤!”李峰想出办法,“先烧化表层冻土!”
队员们立即收集枯枝落叶,点燃篝火。冻土在火焰的炙烤下渐渐软化,挖掘变得容易了些。但浓烟也增加了暴露的风险。
“加快速度!”李峰催促,“日军很可能己经看到烟了。”
就在第一个坑即将挖好时,哨兵突然发出警报:“日军巡逻队!一点钟方向!”
所有人立即隐蔽。通过望远镜,李峰看到一队日军正在向这个方向走来,约有一个小队规模。
“停止挖掘!掩盖痕迹!”李峰急令。
队员们迅速用积雪和枯叶掩盖挖掘现场,然后隐蔽到预设位置。每个人都知道,如果被发现,不仅武器保不住,所有人都会牺牲。
日军巡逻队越来越近,最近时只有不到一百米。队员们屏住呼吸,手指扣在扳机上。
幸运的是,日军似乎没有发现异常,继续向另一个方向走去。
“好险...”王大山松了口气,“团长,还要继续吗?”
李峰坚定地点头:“继续!必须在入夜前完成!”
挖掘工作重新开始。随着坑越挖越深,冻土渐渐变得松软。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地下水开始渗出,坑底很快积满了泥水。
“必须做防水处理!”李峰下令,“收集油布和防水材料!”
队员们拆开弹药箱,用里面的防水油布铺垫坑底和坑壁。每一块油布都精心铺设,确保武器不会受潮。
“记住这个细节。”李峰对负责记录的苏婉说,“将来起获时,防水很重要。”
苏婉认真地在笔记本上绘制坑穴结构图,标注每一个细节:深度、防水层、伪装方式...
第一批武器开始下葬。队员们如同举行葬礼般庄重,每一支步枪都细心包裹,每一箱弹药都轻轻放置。
“对不起,老伙计。”一个老兵轻抚着手中的机枪,“暂时休息吧,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
李峰亲自将一面折叠整齐的青天白日旗放在武器堆最上方:“这是我们的誓言。总有一天,这面旗帜会重新飘扬在南京上空。”
填土工作开始。队员们默默地将泥土回填,每一铲都格外沉重。当最后一个坑被填平时,许多人忍不住流下眼泪。
“现在不是伤感的时候。”李峰强忍悲痛,“开始伪装和标记工作!”
伪装是门艺术。队员们从远处移来草皮,撒上枯叶,甚至故意制造一些自然痕迹。最终,埋藏点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根本看不出任何人工痕迹。
标记更加关键。既要让将来的人能找到,又不能被日军发现。
“用自然标记。”李峰决定,“那棵歪脖子松树为基准点,向南十步,一块特殊的岩石下。”
他在岩石不起眼的位置刻下了一个小小的梅花印记——这是524团的标志。
“每个埋藏点都要用不同的标记方法。”李峰嘱咐,“但要符合几个原则:自然、隐蔽、可识别。”
接下来的几天,游击队在紫金山多处埋藏武器。每个地点都精心选择,每个标记都独具匠心。
有的以枯树为标记,树洞内刻着指示; 有的以溪流为基准,特定河床石下藏着线索; 甚至有的利用古墓遗迹,在墓碑上做暗记。
“这些标记只有我们自己人能看懂。”王大山不无自豪地说。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抗战从淞沪战役开始但李峰想得更远:“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可能我们都不在了,后来人也要能找到。”
为此,他让苏婉编制了一份详细的“藏宝图”,用只有中国人能理解的隐语记录埋藏点和标记方法。
“这份图复制三份,”李峰吩咐,“分别由不同的人保管。即使只剩一个人,也要把图送出去。”
然而,意外总是突如其来。一天,当他们在最后一批埋藏点工作时,突然遭遇日军特遣队!
激烈的交火瞬间爆发!游击队员们拼死抵抗,掩护埋藏小组完成最后工作。
“快走!”李峰大喝,“我来断后!”
在枪林弹雨中,最后一批武器被匆忙埋藏。标记工作只完成了一半,但己经来不及完善。
“团长!撤!”王大山拉着李峰且战且退。
最终,大部分队员安全撤离,但负责记录的小李为保护藏宝图,英勇牺牲。他临死前将染血的图纸塞给战友:“一定...要送出去...”
回到隐蔽点,清点损失,每个人的心情都格外沉重。不仅失去了战友,埋藏工作也被迫中断。
“还有一批武器没来得及埋藏。”赵少校报告,“现在日军肯定加强了搜查,很难再找机会了。”
李峰沉思良久,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不埋了。把这些武器分发给市民。”
所有人都愣住了:“发给市民?可是...”
“教会他们基本使用。”李峰解释,“即使我们不在了,南京人民也能继续抵抗。”
于是,一个特殊的“民兵训练计划”开始了。游击队员们冒险在夜间教授市民使用武器:如何开枪,如何投弹,甚至如何制造简易爆炸物。
“记住,武器不是用来进攻的,是用来保护自己和亲人的。”李峰反复强调,“除非万不得己,不要轻易使用。”
这些培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市民第一次拿起武器,眼中既有恐惧也有决心。
“以前我们只能任人宰割,”一个老教师说,“现在至少能反抗了。”
然而,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日军发现了民兵训练,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许多参加培训的市民被公开处决,试图杀一儆百。
“是我的错...”李峰痛苦自责,“我不该让他们冒险...”
苏婉安慰他:“这不是你的错。即使没有培训,日军也在屠杀。至少现在,人们死得有尊严。”
就在形势最严峻时,转机出现了。通过地下渠道,他们联系上了武汉方面!
“上级指示我们立即停止大规模行动,转入深度潜伏。”通讯员激动地说,“说我们的工作很有价值,要保留火种,等待反攻!”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振奋。虽然意味着更艰苦的潜伏,但至少有了希望。
“立即执行命令。”李峰下令,“所有埋藏点进入静默状态,非必要不启用。”
在最后的会议上,李峰郑重交代:“记住,这些武器不是为我们准备的,是为了将来的人。除非听到特定信号,否则永远不要启用。”
他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启用程序:需要三个保管人同时到场,需要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甚至需要特定的天气条件...
“这样虽然麻烦,但最安全。”李峰解释,“我们不能让这些武器落入敌手,也不能被轻易浪费。”
最后一批武器被埋藏在最隐秘的地点。这个地点只有李峰一个人知道,连标记都没有做。
“如果我牺牲了,这个秘密就永远消失。”李峰对苏婉说,“但值得冒险。有些武器必须等到最关键的时刻。”
随着寒冬加深,游击队的活动越来越少。大部分队员转入深度潜伏,只有极少数核心成员保持联系。
站在紫金山顶,李峰望着脚下沉睡的城市。那些埋藏的武器如同沉睡的巨龙,等待着被唤醒的一天。
“总有一天,”他轻声自语,“这些武器会重见天日。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正义。”
远处传来日军的巡逻声,但李峰不再恐惧。因为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下,埋藏着希望的火种。无论冬天多么漫长,春天终将到来。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活到那一天,守护这些火种,首到它们燃成燎原之火......
江水东流,带走了鲜血和泪水,但带不走记忆和希望。这些记忆和希望,如同埋藏在冻土下的武器,沉默而坚韧,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VJ9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