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1章 结余与“接济”的艺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60年代,我靠捡漏成了首富 http://www.220book.com/book/VLEG/ 章节无错乱精修!
 

油渣的香气仿佛还在舌尖萦绕,但韩风的心却己经沉静下来,开始谋划更长远的生计。母亲王秀梅在街道工厂糊纸盒的收入极其微薄,计件工资,累死累活一天也就一毛多钱,一个月下来,刨去买粮买煤的基本开销,几乎剩不下什么。这个家,离真正的安稳还差得远。

金手指商店的积分,是他最大的底牌和依仗。露水集的捡漏和“雅致轩”的渠道虽然风险不小,但总算开辟了相对稳定的积分来源。看着意识里那重新累积起来、虽然依旧不算丰厚但己不再是零头的积分数字,韩风知道,不能坐吃山空,更不能只满足于偶尔的荤腥解馋。必须让这些结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既要改善生活,更要增强这个家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要润物无声地经营好这片胡同里的人心。

“妈,”一天晚饭后,韩风看着王秀梅收拾碗筷时疲惫的身影,开口道,“现在您有了点进项,咱们也得精打细算着点。粮店供应的棒子面、红薯干,您该买还是买,但我觉得,可以再想法子存点更耐放的。”

王秀梅停下手,疑惑地看着儿子:“存?存哪儿?家里就这点地方……”

“地方挤挤总有的。”韩风走到小屋最里面那个堆放杂物的角落,那里地面是夯实的泥土。他蹲下身,用手比划着,“您看这儿,靠墙根底下,能不能挖个小点的坑?不用太深,够放一口小缸或者一个结实点的坛子就行。咱们把省下来的棒子面,或者想法子换点更耐存的高粱米、小米,放进去。口封严实了,上面再堆上柴火杂物,谁也瞧不出来。这叫地窖,防潮又防虫,放个半年一年都不成问题。”

王秀梅眼睛一亮:“这法子好!还是小风你脑子活!这年景,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我明天就跟你爸说说,让他抽空挖!”

韩老实蹲在门口抽烟,听了这话,闷闷地“嗯”了一声。存粮,这是刻在庄稼人骨子里的本能。儿子这想法,正合他意。

解决了存粮的物理基础,韩风的心思又转到了“接济”上。首接送粮食,在现在这个风声渐紧、物资匮乏的年代,太扎眼,也容易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猜忌,像张婶那种人,随时可能拿这个做文章。必须改变策略,把善意包裹在更自然、更合乎情理的外衣下。

机会很快就来了。

胡同最里头独居的关大爷,是韩风重点关注的“潜力股”。这天下午,韩风从图书馆回来,刚进胡同口,就看见关大爷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往家走,裤腿上还沾着些灰土,脸色有些发白。

“关大爷,您这是怎么了?”韩风赶紧上前搀扶。

“咳…人老了,不中用了。”关大爷喘着粗气,苦笑一声,“门槛儿绊了一下,摔了个屁墩儿,没啥大事,就是这腿…磕着石头棱子,蹭破点皮,火辣辣的疼。”

韩风扶着关大爷回到他那间同样破旧但收拾得异常干净的小屋,仔细看了看他小腿上的伤。确实不算太重,蹭掉了一块皮,渗着血丝,有些红肿。但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尤其对关大爷这样年岁己高、气血不足的老人来说,一点小伤感染起来也可能要命。

韩风心里有了计较。他先帮着关大爷清理了一下伤口,用干净的布条暂时包上。回到家,他立刻意识沉入金手指商店,快速搜索。果然,在药品类目最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磺胺粉(外用消炎粉) - 5克装 - 消耗积分:3点】。分量很小,包装也极其简陋,就是一个粗糙的蜡纸小包,没有任何标识,正好符合“偏方”的特征。

兑换成功,那点微弱的积分减少带来的空虚感被韩风忽略。他拿着那包粉末找到王秀梅,低声交代:“妈,关大爷摔了腿,蹭破了皮。我上次在废品站翻旧书,看到个土方子,作者“青衫醉云画”推荐阅读《穿越60年代,我靠捡漏成了首富》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说是用这种‘陈年灶心土’(指着磺胺粉)碾碎了敷上,能消炎止痛,防止溃烂。您找个干净小瓶装一点,就说是咱老家以前用过的偏方,给关大爷送去。别说是我说的,就说是您听说他摔了,想起家里还有点这个。”

王秀梅有些疑惑地看着那包灰白色的粉末,但出于对儿子的信任,还是点点头,找了个拇指大的小玻璃瓶,小心翼翼地把粉末倒进去,用一小块红布塞住瓶口。

傍晚,王秀梅拿着小瓶去了关大爷家。

“关大哥,听说您摔着了?要紧不?”王秀梅一脸关切,“我这儿…想起来以前在老家,有个治跌打蹭破皮的土方子,就是用这个‘陈年灶心土’,碾碎了敷上,挺管用的。家里还剩点底儿,您试试?”

关大爷看着王秀梅递过来的小瓶和里面那点不起眼的粉末,又看看她朴实真诚、带着点紧张的脸,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活了这么大岁数,什么没见过?这“灶心土”的说法,骗骗别人还行。但他没点破,只是接过小瓶,拔开红布塞子闻了闻,一股淡淡的、略带苦味的药气。他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哎哟,秀梅妹子,让你费心了!这年头,弄点药可不容易!这偏方好,老方子有时候比洋药还管用!谢谢,谢谢了!”

他当场就打开瓶子,往伤口上撒了点粉末。那粉末沾上伤口,带来一丝清凉,火辣辣的痛感似乎真的减轻了些。关大爷连声道好。

几天后,孙婆婆家又出了状况。她家那破旧的屋顶,在入冬前的一场秋雨里漏了个大洞,屋里滴滴答答,连炕都湿了。孙婆婆急得团团转,她一个孤老婆子,无儿无女,哪有钱请人修?就算有钱,这年头想找泥瓦匠也难。

韩风得知后,立刻找到了刚下工的韩兵和李卫国。

“二哥,卫国哥,孙婆婆家屋顶漏了,挺大的洞,眼看天越来越冷,再不修,老人要遭罪。”韩风言简意赅,“材料钱我出,你们看能不能趁着休息日,帮忙修一下?”

李卫国一听,二话不说:“行啊!这有啥!兵子,咱俩明天就去!孙婆婆平时对咱都不错,不能看着老人受罪!” 韩兵也用力点头。

韩风塞给韩兵五块钱和几张工业券(商店兑换,代价不菲):“买点油毡、瓦片,再弄点水泥灰浆,尽量修结实点。”

第二天是厂休日。韩兵和李卫国扛着买来的材料,带着工具就去了孙婆婆家。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爬上屋顶,叮叮当当地忙活了大半天。李卫国手巧,以前在家也干过泥瓦活,韩兵有力气,打下手。两人配合默契,把那个破洞修补得严严实实,还用水泥把容易漏水的边角都仔细抹了一遍。

孙婆婆看着修好的屋顶,再看看两个满头大汗、一身灰土的小伙子,感动得老泪纵横,拉着他们的手,一个劲儿地念叨:“好孩子…都是好孩子…婆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王秀梅适时地送来了熬好的姜汤和几个热窝头。胡同里几个邻居看到了,也纷纷夸赞韩家兄弟仁义,李卫国热心肠。

韩风站在自家门口,远远地看着。油毡、瓦片的钱是他出的,但出面干活、赢得名声和感激的是二哥和李卫国。孙婆婆的困境解决了,二哥和李卫国的仗义之名传开了,韩家在胡同里的口碑也悄然提升。这笔“投资”,花得值。

这种“接济”,不再是大张旗鼓地送粮送钱,而是变成了雪中送炭式的帮扶,变成了邻里互助的自然流露。它悄无声息,却如春雨般滋润着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心,也在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铜锣巷里,为韩家悄然筑起了一道基于善意的、无形却坚实的屏障。张婶在角落里冷眼看着这一切,牙根咬得咯吱作响,却找不到任何发作的由头。



    (http://www.220book.com/book/VLE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60年代,我靠捡漏成了首富 http://www.220book.com/book/VLE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