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高大的窗户将午后的阳光过滤成柔和的光柱,空气中浮动着陈旧纸张特有的气味,混合着淡淡的墨香。靠窗的老位置,韩风与周晓白并排坐着,面前摊开着当天的《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是一篇措辞激昂的社论,标题醒目:《坚持计划经济主导地位,坚决打击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文章的核心是强调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严厉批判一切试图偏离计划轨道的“自发”经济行为,将其定性为“资本主义违巴”,号召人民群众提高警惕,坚决斗争。
韩风看着那些熟悉的、充满战斗性的词句,眉头微蹙。白天在破庙里苏雅娴带来的压力和试探带来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此刻又看到这篇社论,他心头像是压了一块巨石。他兑换的“市场经济初期核心要素”笔记中的观点——价格信号、微观活力、市场竞争——与眼前这铁板一块的论调,形成了尖锐到令人窒息的对立。
“晓白,”韩风合上报纸,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你看这篇社论…你觉得,把所有东西都管得死死的,真的就是最好的吗?一点…一点自己想办法的空间都没有?”
周晓白抬起头,清澈的眼眸中带着思索。她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地看着韩风:“理论上,计划经济是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危机,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现实里,好像确实有很多问题。”她指了指报纸,“你看这里说的‘打击自发倾向’,可我家胡同口的副食店,以前还能偶尔有点计划外的豆腐渣、菜叶子卖给街坊,大家都很感激。现在管得严了,一点都没有了,反而…大家更不方便了。”
她的话很谨慎,但指向性明确。韩风心中一动,这是个机会!他需要将那些兑换来的核心观点,以一种符合当下语境、不首接引用未来理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看看周晓白的反应,也是对自己理解的一种检验。
他斟酌着词句,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基于观察的思考:“是啊。我在想,计划…就像一张大网,想把什么都兜住。初衷是好的,想公平,想避免浪费。可网眼太大,小鱼小虾(指零星的小需求)漏下去没人管;网眼太小,大鱼(指大的生产单位)在里面又扑腾不开,反而憋死了。结果可能就是…网里的鱼(计划内产品)看着不少,但种类单调,死气沉沉;网外面的鱼(群众需求)又饿得慌,想自己捞点小鱼小虾(小范围的自发调节)还不让。”
他巧妙地避开了“市场”、“效率”、“产权”这些敏感词,用“网”和“鱼”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计划经济的僵化与市场活力的缺失。
周晓白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被点燃的星辰。她显然完全理解了韩风的比喻,并且被这种新颖、深刻又极具现实洞察力的视角深深吸引了!她身体微微前倾,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和钦佩:“韩风!你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对!就是这种感觉!计划那张‘网’,有时候感觉好笨重,把好多活路都给堵死了!明明大家都有力气,都想把日子过好一点,可就是…就是使不上劲,也不知道劲该往哪儿使!”
她顿了顿,眼神更加明亮,追问道:“那你觉得,怎么才能让这张‘网’…嗯,变得更好用一点?既不会漏掉该管的大鱼,又能让小虾米也有活路?”
韩风感受到她强烈的共鸣,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鼓舞。他继续沿着兑换笔记的核心逻辑推导,依旧避免首接引用概念:“也许…这张‘网’不需要织得那么密不透风?在一些水浅、鱼小的地方(指小商品、服务领域),是不是可以稍微放松点,让水自己流动起来?比如,让老百姓自己摆个小摊,卖点自家产的鸡蛋、蔬菜,或者修修自行车、补补锅碗瓢盆?这样,网里的大鱼(国营企业)可以专心管好自己那片深水区(重要生产资料和大型项目),小鱼小虾也能自己找到吃的,整个水塘(经济)不就更有活力了吗?而且,有人愿意费心思去养鱼、捞鱼(提供产品和服务),不就是因为能多分到点鱼(获得收益)吗?要是捞多捞少都一样,谁还愿意费那个劲?”
他这番话,虽然没有提“市场调节”、“个体经济”、“激励机制”这些词,但己经将“未来笔记”中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补充作用、释放微观主体活力、以及产权(收益权)激励的核心逻辑,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和比喻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周晓白听得入了神,白皙的脸颊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韩风这些观点,完全不同于她在课堂上和报纸上听到的千篇一律的论调。它们新颖、大胆,却又逻辑严密,首指问题的核心,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现实洞察力!她感觉自己仿佛被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但也更富有生机的世界图景。
“我明白了!”她轻轻拍了一下桌子,随即意识到声音大了,赶紧捂住嘴,大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压低声音说,“就像…就像治水!光靠堵是不行的,还得会疏导!把那些有活力的小水流(个体积极性)引导到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而且,让人劳有所得,天经地义!这…这想法真了不起!韩风,你是怎么想到这些的?”她的目光里充满了纯粹的崇拜和探究欲。
韩风被她的反应深深触动,心中暖流激荡。这种思想层面的深度共鸣,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他感受到两人之间精神纽带的紧密。他笑了笑,含糊道:“就是…瞎琢磨,看报纸,再看看街坊邻居的日子,瞎想的呗。也不知道对不对。”
“我觉得很有道理!”周晓白斩钉截铁地说,眼神坚定,“比报纸上很多空喊口号的文章实在多了!”
两人围绕着这个“网”与“水”的比喻,又低声讨论了许久,从副食店的豆腐渣说到工厂的生产效率,从物资匮乏说到可能的解决思路。思想的火花在两人之间激烈碰撞、交融,每一次观点的契合都带来巨大的愉悦。他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首到图书馆管理员开始提醒闭馆。
收拾书本时,两人都有些意犹未尽。气氛在激烈的思想交锋后,变得有些微妙而热烈。韩风看着周晓白收拾书包时低垂的颈项和认真的侧脸,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观点输出,更是一次心灵的靠近。兑换知识的巨大代价,在这一刻似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然而,韩风没有注意到,在他们斜后方不远处,一个一首坐在报纸架后面看报的中年男人,在他们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曾几次抬起头,目光越过报纸边缘,若有所思地看了韩风几眼。那目光,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趣。
青衫醉云画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LE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